李白和杜甫相同和不同之处

快!

  


    相同之处: 

  1.都是唐朝著名诗人;

  2.都做过官,并且都被贬过职;

  3.都有美誉至今流传;两个人都是忠臣.

  4.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俩人都是怀才不遇。同有普及天下的心,但都没有得到朝廷重用。
       5.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
       6.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
       7.在对于祖国的爱慕、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

    不同之处:

  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杜诗的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可以为人典则。就这一点来说,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比李白要大。

  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似乎总是那么沉郁忧愤,其实他也有张狂浪漫的一面。当时盛唐帝国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整个民族和时代都表现出一种蓬勃进取的气息,杜甫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他也曾年轻过,在他年轻的时候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那样的人物他都不放在眼里。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24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浪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33岁时,杜甫与李白相识于洛阳,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他们纵酒放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也很有几分任侠之气。李白当时已是名震天下的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当李白遭遇危险时,他却魂牵梦绕,再三写下《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诗篇。看的出,诗人年轻时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只是因为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以后生活的困顿,才让诗人把视线更多地转向了民间疾苦,也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 

  提到李白,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他的同时代朋友和后世文人们在李白身上寄托着自己的希望,十分赞誉他对达官贵族的“轻蔑”态度,一首诗歌更是着意刻画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种平生傲岸、叛逆不羁的形象被后人拔高夸大,其实真是一场天大的误会,李白并非像他自己宣称或别人颂扬的那样远离权贵,而是一生都应酬周旋、奔走于朱门显宦之间。

  李白对自己忠心报君之心不被理解感到委曲不平。他对好佞之辈的谗毁极其愤慨,常常表现出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清高气概,但又十分留恋不舍宫廷侍从的生活,所以他不仅在皇帝面前以恭谨小臣礼范的形象出现,而且攀龙附凤心向往之的和李唐皇室联宗结谱,其矛盾百出的庸俗气简直让人不敢与他刚正傲岸的性格相吻合。他颂扬唐王朝的列祖列宗,他讴歌唐玄宗是明主、英君、圣皇,甚至将皇帝比做太阳,从没有谴责君王的昏聩荒淫,他时时怀念玄宗的知遇之恩和供奉惠渥,他把自己比喻为被阿谀谄媚之流妒害的精卫鸟。因此,他是含着热泪离开长安的。

  李白一生思想上渴求入仕做官,人事上却几次难以遇合,在行为上功名强烈直至乞求权贵,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愤世疾俗。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诗歌中,充满了浪漫气质的夸张之词,豪言壮语中时时表现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对现实不满集中于从政之志无法实现上,痛恨厌恶的只是阻塞了他上进之路的小人,而对皇帝、权贵则是慧眼没识他的才干。如果说他一辈子功未成、身也未退,那么他一生也未真正安安静静地隐居过。同样,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个性解放、傲岸超然、纵情自适,和他猎取功名强烈从政的委曲求全,使他一生陷入痛苦的矛盾中,诗人李白的崇高和文人李白的庸俗似乎竟能在主观上统一起来,这就给后代具有个性又颇受压抑的读书人们留下了极好的渲染素材与反思榜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