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文化

找回民族服装 汉族应该重新穿上汉服 你们觉得行吗?

近年,尤其是今年,汉服复兴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了神州大地。 又因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改中医为韩医”事件;以及多哈亚运会上的日本舞龙出场,于是有了“中国未来的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言论充斥整个网络论坛。 我想问一下:关于“韩国改中医为韩医”,是不是让很多推崇《大长今》、沉迷于韩剧的所谓的中国人也该醒一醒了呢? 所以,有人就指望用复兴汉服来唤醒国人的民族精神。 什么汉服成人仪式,汉服婚礼,汉服网站,汉服服装店······仿佛汉服的流行元素顷刻间便占据了最新的服装热潮,成为时尚。 我自小便热衷于传统文学古典诗词,自然,也特喜欢看古装的影视。尤其喜欢看以大汉为背景的历史剧,《大汉天子》我就收藏了第一、第二部的DVD。那是因为汉朝的文治武功皆为横绝一代,当时整个华夏民族莫不以属汉为荣,也许就因了这个历史优越感,多数喜欢传统崇尚传统的人,最喜欢的朝代是汉。汉服以汉为名,却不是仅仅始于汉代。如果认真考究起来,则完全可以追溯到黄帝尧舜时代的“垂衣裳而天下治”。 汉服的历史久远。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3000多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本文段摘自网络)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是中华民族礼仪中根深蒂固的理念,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自周代始而至明朝3000多年以来,除了五胡乱华(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对汉服多有禁断或改制),其后尚有契丹族辽国、女真族金国、蒙古族元朝、满族清朝这几个异族政权的统治者也对汉服有过禁令,有的是二元服饰制度并存(如契丹、蒙古二族允许汉服流行),有的是剃发改服(女真、满族则颁布明令禁断汉俗,违令者斩杀)。这,当然是出自统治的目的。历代异族所占的人口比例不及汉族的十分之一,异族政权的统治者为了稳固江山,杜绝汉人造反,就出台了残酷专制的政府法令。 但是,纵观这3000多年的历史,汉服始终是中华民族服饰的主流。再残酷的律令也永远禁锢不了民族性的内在精神。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泱泱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孙中山推翻满洲统治后,有过一些抱着复古思想的哲人章太炎等曾一度有恢复汉服的呼吁,但是,吃都顾不上了还穿汉服呢?盖因汉服所须布料尤多,倒不如来点简单明了的西装。政府也无力改革,加上“五四”风暴的影响,一切要求革新,复古者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耽于表象。不能说我喜欢传统就是封建保守,实际上很多现代的东西远远比不上古代的。一个民族能屹立数千年而不倒,自有我们传统的民族底蕴。这是任何时候也不能放弃的。 其实在现代,提倡和复兴汉服的主力还是民众,政府对此不置可否。也有零星报导说某地政府协助民众共同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自豪感;或者某某地政府出面阻挠民间组织以汉服祭拜孔圣。 如果说汉服复兴能在实际上对中国有所裨益的话,我想,就是让我们时刻记住自己的民族,并由此焕发民众的爱国精神。可是,就我个人以为,不是穿上了汉服就表示我们具有民族精神,时下的所谓提倡复兴汉服的人,多是想赴时尚流行浪潮的大宴,有的还是借此标榜自己的个人情趣。比如说你买了一样东西,而你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这方面的情趣,所以把那东西丢某个角落了,直到若干年后,全世界都流行的时候,你又忽然醒记自己曾经有过那么一点一滴的情结,所以翻箱倒柜的抄了出来,重新标榜自我的情趣,这不是很好笑么?我对此一向嗤之! 我所嗤者,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复古,一种主流趋势,而非某人某事。打击面应该不是很大,不会招来太多的口水。真正喜欢汉服的人,在他没穿上汉服之前,他已经拥有了民族精神。 呵呵,我应该不是出于“拨乱反正”的心态,我没那么伟大!也许仅仅是因为自己窘困、赴不起这豪宴才做出这样无力的回应,说白了也就是酸葡萄机制在起作用。 君不见,中华民族的传统底蕴流失有多严重!难道仅仅只是服饰吗?经济领域,自不必说,传统的手工业几乎消失殆尽,有最终坚持下来的也只是一些家族祖传工艺,或是某些民间艺人,现在刻章是电脑控制的,连算命睇相也披上了电脑这个先进科技的外衣。政治领域,亦如是,法令越制越繁冗,却永远也不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文化领域,书法早丢了,因为大家有了一个叫“电脑”的玩意,不说书法,即便是寻常写来的字也不堪入目,而且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趋势,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写出来的字越难看。饮食领域,国外快餐连锁行业已经深深渗进到大部分年轻人脑子里了,哈根达斯、麦当劳、肯德基成了一种饮食时尚,我想问:再过若干年代,我们的子孙还能握得住筷子吗?喜欢饮可乐、咖啡的人比喝茶的多得多!日本的茶道其实也是传自中国,可是中国的功夫茶却远远没有人家那样的影响力。 至于服饰,其实很难归类,与文史一样,在有中国特色的国度里,任何领域都可能被政治管辖,甚至为政治服务。我觉得服饰应该归为文化(民俗)领域,日本和服也是盛唐时代传自中国,可人家数千年以来就能坚持不懈,而且发扬光大下来,还有韩国,也把自己的民族礼服在最隆重的场合穿著,相对比,中国又是怎样人为的放弃乃至忘本呢?这些完全是自造的可悲。 今天早上在QQ群里和青衣,咖啡,千舟一起说到汉服复兴的话题。青衣熟知历史,她的观点我也大致认同,毕竟我们这群人当初都是因为喜欢传统的古典诗词才走到一处去的。之所以有些争辩,只是我觉得在这个流行时尚的运动中有不少伪潮流,有的甚至沦落为恶俗。我要指出批判的也正是这些。 我很赞成我的朋友千江一叶舟的观点,她说:“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民族大融合,甚至可以说,现在汉人的血统,并非是纯正的汉人血统。所以,对于衣物,我并不认为汉服就是我们的正统服装。但是,说正统,说汉人最应该穿什么,并不是说复兴就可以的。毕竟,唐朝的服装,也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如鲜卑的特点。”我们读过中国古代史就会知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实行了卓有成效的汉化改革,官制、刑法、宗庙祭祀等各方面都非常出色,尤其是风俗习惯上从语言尊汉,姓氏崇汉,到服饰复汉,提倡鲜卑族与汉通婚,很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 汉服要不要复兴?汉服复兴又该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很深奥的研究课题,我没那么深厚的功底去做,我只想在这片服饰流行浪潮中,说一些自己的纷乱的想法,也没有很独到的观点。汉服复兴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到底放弃了多少优良的传统啊?呵呵······不及掩目泪潸然啊!关于汉服复兴,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每个人都是出自内心的喜欢汉服,而不仅仅当作是赴一场时尚的盛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28
汉服发展悠悠4000余载,上启炎黄,下至明末,谨承周礼,延续道统,是世界少有的传承时间最长的民族服饰。汉服虽历经历朝不断发展,然其基本特征一直保持不变,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服饰。 【汉服的基本特征】: 汉服发展时间如此之长,历代积累下来的款式如此之多,实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那么,汉服究竟有没有较具统一性的特色?如何与清朝至民国以来的满民族服饰相区别?许多朋友对此问题心存疑惑。为此,我特编写了汉服、满服16字歌诀,供大家进行对比: 总的汉服特色是:宽衣交领,袖松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 对比满服的特色:立领歪(对)襟,小袖盘扣,滚边无腰,上袍下裤 但对已经了解汉服基本特色的朋友来说,这个16字歌诀还不够,还不能涵盖汉服的全部特色,故而今次分男女作了两段歌诀,力图用最少的字数包含最多的汉服元素的内容。目标是你凭着歌诀做衣服,想不做成汉服也难。男女汉服特征及注解如下: 【男服】: 注解 衣裳一体男儿装, [指男服出自深衣制度,上下分裁缝合或者通裁] 交领盘领主式样。 [传承最广的样式为:交领式深衣制和隋唐至明的盘领衫] 中衣交领露衽边, [强调中衣交领略为高出外袍衣领的特色] 内外两重好品相。 [汉服讲究“重衣”,至少两重衣,三重更完整,但不是必须] 领袖缘边异衣身, [这是比较直观地区分汉服与和服的重要标志] 袖摆覆手松而长。 [袖宽且长,区别于清末满装的露手大袖] 出手回肘是正体, [按礼的要求,士人正装袖长需回挽至肘] 平民也有短衣裳。 [不过普通百姓衣裾较短,袖子较小,袖口刚刚覆手即可] 隐扣系带正衣冠, [出于审美,汉服扣子放在不显眼处,并且不是盘扣而是粒扣] 裤脚套袜靴中藏。 [冠履系带一个不能少] 【女服】: 注解 上衣下裙美娇娘, [女子汉服以上衣下裙为特色] 深衣裁作半衣裳。 [表明既有深衣制的,又有衣裙制的两种特色款式] 衣裾长短朝朝变, [不管历代是短襦上围罗裙,还是背子下覆罗裙,只是时尚不同] 轻襦罗裙从未亡。 [上衣下裙基本样式不变] 交领对襟作外衣, [女服主要是交领和对襟两种样式] 比甲背子竞时尚。 [但以源于深衣的交领为主流,背子比甲等等为衍生变体] 裙带更显婀娜腰, [如汉服男装一样,腰部系带] 袖覆玉手映红妆。 [袖子仍然要区别于清代女装露手大袖]
记得采纳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29
汉服发展悠悠4000余载,上启炎黄,下至明末,谨承周礼,延续道统,是世界少有的传承时间最长的民族服饰。汉服虽历经历朝不断发展,然其基本特征一直保持不变,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服饰。 【汉服的基本特征】: 汉服发展时间如此之长,历代积累下来的款式如此之多,实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那么,汉服究竟有没有较具统一性的特色?如何与清朝至民国以来的满民族服饰相区别?许多朋友对此问题心存疑惑。为此,我特编写了汉服、满服16字歌诀,供大家进行对比: 总的汉服特色是:宽衣交领,袖松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 对比满服的特色:立领歪(对)襟,小袖盘扣,滚边无腰,上袍下裤 但对已经了解汉服基本特色的朋友来说,这个16字歌诀还不够,还不能涵盖汉服的全部特色,故而今次分男女作了两段歌诀,力图用最少的字数包含最多的汉服元素的内容。目标是你凭着歌诀做衣服,想不做成汉服也难。男女汉服特征及注解如下: 【男服】: 注解 衣裳一体男儿装, [指男服出自深衣制度,上下分裁缝合或者通裁] 交领盘领主式样
第3个回答  2021-03-29

一开始,汉高祖刘邦对服饰区分等级的作用认识不足,后来经叔孙通的说服,才叫叔孙通去制定礼仪。

汉初总体承接秦制,官服清一色的黑,宽袖束腰。对一般服装,没有什么禁例,不允许的是:一般人不能戴刘氏冠。

刘氏冠,是刘邦当亭长时用竹皮自制的一种冠。所谓“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汉分爵位十二级,公乘为第八爵)。

第4个回答  2021-03-29
近年,尤其是今年,汉服复兴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了神州大地。 又因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改中医为韩医”事件;以及多哈亚运会上的日本舞龙出场,于是有了“中国未来的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言论充斥整个网络论坛。 我想问一下:关于“韩国改中医为韩医”,是不是让很多推崇《大长今》、沉迷于韩剧的所谓的中国人也该醒一醒了呢? 所以,有人就指望用复兴汉服来唤醒国人的民族精神。 什么汉服成人仪式,汉服婚礼,汉服网站,汉服服装店······仿佛汉服的流行元素顷刻间便占据了最新的服装热潮,成为时尚。 我自小便热衷于传统文学古典诗词,自然,也特喜欢看古装的影视。尤其喜欢看以大汉为背景的历史剧,《大汉天子》我就收藏了第一、第二部的DVD。那是因为汉朝的文治武功皆为横绝一代,当时整个华夏民族莫不以属汉为荣,也许就因了这个历史优越感,多数喜欢传统崇尚传统的人,最喜欢的朝代是汉。汉服以汉为名,却不是仅仅始于汉代。如果认真考究起来,则完全可以追溯到黄帝尧舜时代的“垂衣裳而天下治”。 汉服的历史久远。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3000多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本文段摘自网络)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是中华民族礼仪中根深蒂固的理念,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自周代始而至明朝3000多年以来,除了五胡乱华(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对汉服多有禁断或改制),其后尚有契丹族辽国、女真族金国、蒙古族元朝、满族清朝这几个异族政权的统治者也对汉服有过禁令,有的是二元服饰制度并存(如契丹、蒙古二族允许汉服流行),有的是剃发改服(女真、满族则颁布明令禁断汉俗,违令者斩杀)。这,当然是出自统治的目的。历代异族所占的人口比例不及汉族的十分之一,异族政权的统治者为了稳固江山,杜绝汉人造反,就出台了残酷专制的政府法令。 但是,纵观这3000多年的历史,汉服始终是中华民族服饰的主流。再残酷的律令也永远禁锢不了民族性的内在精神。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泱泱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孙中山推翻满洲统治后,有过一些抱着复古思想的哲人章太炎等曾一度有恢复汉服的呼吁,但是,吃都顾不上了还穿汉服呢?盖因汉服所须布料尤多,倒不如来点简单明了的西装。政府也无力改革,加上“五四”风暴的影响,一切要求革新,复古者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耽于表象。不能说我喜欢传统就是封建保守,实际上很多现代的东西远远比不上古代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