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鹿鼎记中吴三桂是什么时候起兵造反的?

如题所述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4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大周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13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臣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
第2个回答  2015-07-08
一生勤政节俭的道光皇帝本想做一个名垂青史的明君,谁料天意弄人,不但明君没做成,还首开国家被洋人践踏,签订屈辱条约的先河。带着这样的郁闷,道光皇帝于道光30年,公元1850年病死,继任的是皇四子奕詝,是为清文宗,即咸丰皇帝。关于咸丰的继位,我在过去“一生为奴:奕欣和奕詝的皇位之争”中做过介绍,并且提到过咸丰是一个更郁闷的皇帝,在位11年,就没过过一天太平日子。就在咸丰继位的当年,即公元1851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爆发了。 清道光末年,民众造反的硝烟四起,尤以两广、湖南等省声势最大,这就给洪秀全和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可以干一番大事”的环境。洪秀全是农民出身,本想通过科举光宗耀祖、走上仕途,但复读N次都没考中,于是迁怒社会,成为“愤青”,且移情别恋的开始研究洋人的基督教,不但自己学,还到处“传教”,收拢教众。1843年,洪秀全和他的同学冯云山共同创立了“拜上帝会”,洪秀全自称是耶和华的次子(长子是基督耶稣,负责西方;次子就是洪秀全,专管东方),借以蛊惑人心,大肆传教并吸纳教众。 当时,天地会在广西闹得很厉害,清军主力主要关注对天地会的清剿,这为洪秀全的行动提供了一定的掩护。1850年下半年,散落各地的教众在洪秀全的命令下开始向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集中,这引起了广西地方当局的注意,地方清军开始了有组织的搜剿。到1850年底,清军包围了洪秀全和冯云山的驻地,杨秀清闻讯率众驰援,救出二人;1851年,清军进攻金田村,被洪秀全等打败;借助两场大胜,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国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起事后,太平军转战广西各战略要地,势力和队伍越来越大;刚继位不久的咸丰皇帝也已下令清军对其进行围剿。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4月,清军从湖南、四川调来援军,对太平军形成围攻之势,经过苦战,太平军终于在官村成功伏击清军,取得大捷,随即水陆并进,于9月攻陷永安,这是太平天国起义后夺取的第一座州城。接着,太平军一边应对清军的反攻,一边整顿建制,1851年12月,天王洪秀全在永安下诏分封五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当时,围困永安的清军越来越多,为避免被围歼,也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军事成果,太平军经过苦战,于1852年4月从永安成功突围。然后,太平军因北攻桂林未遂,转攻湖南,破兴安,进全州。在路过全州时,南王冯云山被守城清军炮火击中,身受重伤,于是太平军便向全州发起疯狂进攻,最终攻占全州。由于各地增援的清军已经快抵达全州,因此太平军于6月撤出全州,沿湘江北进,期间遭到清军阻击,双方各有伤亡,而南王冯云山也在此间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沿湘江北进的太平军因遭遇了清军的顽强抵抗,军事上受挫,不得不放弃直取长沙的计划,转而攻取了道州,并在这里制定了所谓“道州决策”,确立了“北攻湘鄂,东取金陵”的战略进攻方向。然后,太平军开始加紧挺进长江流域,经过与沿途清军的激烈战斗,太平军先克郴州,后又奔袭长沙。在突袭长沙的战斗中,西王萧朝贵中炮阵亡,但太平军却没有攻克易守难攻的长沙城。随后,洪秀全等放弃郴州,率大部队增援长沙前线,但驰援长沙的清军也越来越多,太平军苦战多次,均未得手,形势日趋不利,便于1852年底撤围北上。 由于守卫长沙的清军没能及时发现太平军的撤围,使得太平军得以从容北上,不久攻陷两湖咽喉要地岳州,缴得当年吴三桂造反时遗留下的大批火炮,改善了武器、增强了士气,军队数量也已经达到10万人以上。接着,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挥师武昌,先后占领了汉阳和汉口,最终于1853年1月攻占武昌,这也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攻下的第一座省城。 自太平军进攻湖北,尤其是攻克武汉三镇后,湖北及邻省纷纷向朝廷告急,咸丰皇帝也是调遣全国的兵力前往围剿。由于不清楚太平军的进军意图,咸丰只能分兵防堵:一方面令当地清军继续追击太平军,一方面在河南集结从陕甘、直隶、山东、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调来的清军防堵太平军北上,一方面又调苏、皖、赣三省军队赶赴九江防堵太平军沿江东下,同时从云贵调兵协防襄阳,还调川军进至四川、湖北交界一带防堵…… 在太平军方面,对于下一步的进军方向也有争论:有人主张建都武昌,“遣兵道襄樊”,北进中原;有人主张东取金陵,“踞为根本,徐图进取”。争执不下之时,东王杨秀清装神弄鬼,假装“天父降凡”上了自己的身,并命令各将领进军金陵,这才结束了争论。当时,河南方向的清军比较强大,长江下游相对薄弱,而且太平军此时已获得大量战船,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水军,所以东取金陵应该是明智之举。1853年2月,太平军放弃武汉,号称50万(其实也就10万多)大军,船万余艘,水陆并进,浩浩荡荡的顺江东下,沿途攻城拔寨,占领了九江和安庆两大战略要冲,队伍也迅速扩大,等到水陆大军围困金陵时,已经号称百万之众了。 当时,向有“龙盘虎踞”之称的金陵城的防卫相对要薄弱,太平军水陆齐攻,迅速将其围困,经过十多天的激战和几次反复,太平军最终于1853年3月占领金陵全城。然后,天王洪秀全以两江总督衙门为天王府,改金陵为天京,定为都城。 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两路发兵攻占镇江和扬州等重镇,既屏蔽了天京的东面和北面,又切断了南北漕运。清廷方面,咸丰帝既担心太平军东下苏浙,断其粮赋主要来源,又担心太平军北上鲁豫,进而威胁京畿重地,于是索性两头围堵: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在扬州城外建立“江北大营”,在防御太平军东进、北上的同时,伺机夺取金陵。从战略上看,太平军当时虽然声势浩大,但实际可用之兵并不多,而且只盘踞金陵一隅之地,根本就难以与控制全国大部人力、财力的清廷抗衡,仍然处于被围剿的态势
第3个回答  2015-06-30
  1、 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造反。
  2、三藩叛乱详情:
  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开始蓄发,改穿明朝衣冠。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清史稿》有吴三桂本传。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一生勤政节俭的道光皇帝本想做一个名垂青史的明君,谁料天意弄人,不但明君没做成,还首开国家被洋人践踏,签订屈辱条约的先河。带着这样的郁闷,道光皇帝于道光30年,公元1850年病死,继任的是皇四子奕詝,是为清文宗,即咸丰皇帝。关于咸丰的继位,我在过去“一生为奴:奕訢和奕詝的皇位之争”中做过介绍,并且提到过咸丰是一个更郁闷的皇帝,在位11年,就没过过一天太平日子。就在咸丰继位的当年,即公元1851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爆发了。 清道光末年,民众造反的硝烟四起,尤以两广、湖南等省声势最大,这就给洪秀全和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可以干一番大事”的环境。洪秀全是农民出身,本想通过科举光宗耀祖、走上仕途,但复读N次都没考中,于是迁怒社会,成为“愤青”,且移情别恋的开始研究洋人的基督教,不但自己学,还到处“传教”,收拢教众。1843年,洪秀全和他的同学冯云山共同创立了“拜上帝会”,洪秀全自称是耶和华的次子(长子是基督耶稣,负责西方;次子就是洪秀全,专管东方),借以蛊惑人心,大肆传教并吸纳教众。 当时,天地会在广西闹得很厉害,清军主力主要关注对天地会的清剿,这为洪秀全的行动提供了一定的掩护。1850年下半年,散落各地的教众在洪秀全的命令下开始向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集中,这引起了广西地方当局的注意,地方清军开始了有组织的搜剿。到1850年底,清军包围了洪秀全和冯云山的驻地,杨秀清闻讯率众驰援,救出二人;1851年,清军进攻金田村,被洪秀全等打败;借助两场大胜,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国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起事后,太平军转战广西各战略要地,势力和队伍越来越大;刚继位不久的咸丰皇帝也已下令清军对其进行围剿。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4月,清军从湖南、四川调来援军,对太平军形成围攻之势,经过苦战,太平军终于在官村成功伏击清军,取得大捷,随即水陆并进,于9月攻陷永安,这是太平天国起义后夺取的第一座州城。接着,太平军一边应对清军的反攻,一边整顿建制,1851年12月,天王洪秀全在永安下诏分封五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当时,围困永安的清军越来越多,为避免被围歼,也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军事成果,太平军经过苦战,于1852年4月从永安成功突围。然后,太平军因北攻桂林未遂,转攻湖南,破兴安,进全州。在路过全州时,南王冯云山被守城清军炮火击中,身受重伤,于是太平军便向全州发起疯狂进攻,最终攻占全州。由于各地增援的清军已经快抵达全州,因此太平军于6月撤出全州,沿湘江北进,期间遭到清军阻击,双方各有伤亡,而南王冯云山也在此间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沿湘江北进的太平军因遭遇了清军的顽强抵抗,军事上受挫,不得不放弃直取长沙的计划,转而攻取了道州,并在这里制定了所谓“道州决策”,确立了“北攻湘鄂,东取金陵”的战略进攻方向。然后,太平军开始加紧挺进长江流域,经过与沿途清军的激烈战斗,太平军先克郴州,后又奔袭长沙。在突袭长沙的战斗中,西王萧朝贵中炮阵亡,但太平军却没有攻克易守难攻的长沙城。随后,洪秀全等放弃郴州,率大部队增援长沙前线,但驰援长沙的清军也越来越多,太平军苦战多次,均未得手,形势日趋不利,便于1852年底撤围北上。 由于守卫长沙的清军没能及时发现太平军的撤围,使得太平军得以从容北上,不久攻陷两湖咽喉要地岳州,缴得当年吴三桂造反时遗留下的大批火炮,改善了武器、增强了士气,军队数量也已经达到10万人以上。接着,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挥师武昌,先后占领了汉阳和汉口,最终于1853年1月攻占武昌,这也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攻下的第一座省城。 自太平军进攻湖北,尤其是攻克武汉三镇后,湖北及邻省纷纷向朝廷告急,咸丰皇帝也是调遣全国的兵力前往围剿。由于不清楚太平军的进军意图,咸丰只能分兵防堵:一方面令当地清军继续追击太平军,一方面在河南集结从陕甘、直隶、山东、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调来的清军防堵太平军北上,一方面又调苏、皖、赣三省军队赶赴九江防堵太平军沿江东下,同时从云贵调兵协防襄阳,还调川军进至四川、湖北交界一带防堵…… 在太平军方面,对于下一步的进军方向也有争论:有人主张建都武昌,“遣兵道襄樊”,北进中原;有人主张东取金陵,“踞为根本,徐图进取”。争执不下之时,东王杨秀清装神弄鬼,假装“天父降凡”上了自己的身,并命令各将领进军金陵,这才结束了争论。当时,河南方向的清军比较强大,长江下游相对薄弱,而且太平军此时已获得大量战船,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水军,所以东取金陵应该是明智之举。1853年2月,太平军放弃武汉,号称50万(其实也就10万多)大军,船万余艘,水陆并进,浩浩荡荡的顺江东下,沿途攻城拔寨,占领了九江和安庆两大战略要冲,队伍也迅速扩大,等到水陆大军围困金陵时,已经号称百万之众了。 当时,向有“龙盘虎踞”之称的金陵城的防卫相对要薄弱,太平军水陆齐攻,迅速将其围困,经过十多天的激战和几次反复,太平军最终于1853年3月占领金陵全城。然后,天王洪秀全以两江总督衙门为天王府,改金陵为天京,定为都城。 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两路发兵攻占镇江和扬州等重镇,既屏蔽了天京的东面和北面,又切断了南北漕运。清廷方面,咸丰帝既担心太平军东下苏浙,断其粮赋主要来源,又担心太平军北上鲁豫,进而威胁京畿重地,于是索性两头围堵: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在扬州城外建立“江北大营”,在防御太平军东进、北上的同时,伺机夺取金陵。从战略上看,太平军当时虽然声势浩大,但实际可用之兵并不多,而且只盘踞金陵一隅之地,根本就难以与控制全国大部人力、财力的清廷抗衡,仍然处于被围剿的态势

记得采纳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