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建立了夏朝?

如题所述

夏启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里)。 子继父位家天下 舜晚年的时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于是他带着妻子,到外地出游去了。他让禹在他走后接替他的职位。那时有个习惯,老首领让贤以后,为了让新首领行使权力,早日树立威信,使民众的心逐步转移到新首领身上,老首领要离开都城,去过普通人的日子。 帝舜虽然让位了,但人民因为他的政德,仍然惦念他。在他一百岁的时候,到南方巡游,突然患病,死在了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南)噩耗传来,国中臣民无不悲哀。 大禹听到此讯,也是悲痛欲绝,亲自率领众大臣,以隆重的礼仪,为舜建造了陵墓,并在苍梧山修庙祭祖,这就是至今犹存的零陵和舜庙 (今湖南宁远县)。 大禹殡葬了虞舜,带娥皇、女英二妃返都。二妃痛不欲生,当船过湘水时,竟双双投江而死。人们不忍说她们死了,而说她们变成了湘水神,因此称作湘妃。 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万民的拥护。舜去世后,大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这就是夏朝的开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 大禹当上夏朝的国君后,没有忘记肩负的重任,没有忘记天下的长治久安,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贪图享乐。为了治理天下,他还经常外出巡游,了解民情。 大禹在巡视期间,看到多数部落首领对他毕恭毕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领并不把他这个领袖放在眼里。他便下令各部落把所有的铜贡献出来,用这些铜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九州。每个鼎上铸着各州的地理出产、珍禽异兽,然后将九鼎运至宫中,号称是镇国之宝。各部落首领定期向禹王进贡时,都要向九鼎致礼。拥有九鼎的禹王,当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这九个鼎流传下来也就成了封建国家政权的象征。同时,铸鼎的故事告诉我们,禹时手工业和冶炼技术已得到了发展。 夏禹开始在部落联盟中拥有无上的权力,九鼎的铸成,使他有机会把这权力强化和神圣化,使它更加巩固,以便把各部落统一在一起。 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今浙江绍兴)召集各部落首领,想借商议大事之名再显示一下威风,巩固他对各部落的控制。说来也巧,这次大会刚开始,就给了禹王一个树立权威的机会。原来是离茅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部落,叫防风氏。这防风氏对禹王的权力并不尊重,因此开会时,故意很晚才来。禹王见此情况大怒,下令处死了防风氏。各部落的首领见禹王是这样威严,个个俯首贴耳,唯禹王之命是从。 禹王去世前几年,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最初,人们推举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没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后来经过商议,又一致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 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发明过一种凿井的新方法。他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伯益是仅次于大禹的一位英雄。 随着王位的巩固,夏禹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来接管,而不能让别的什么人来继承。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首领会议上推举他做自己的继承人。禹王感到众怒难犯,只好顺水推舟,答应下来。为了这件事,禹王越发烦躁,寝食难安。后来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顺利的继承舜位,一是当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二是舜选定自己做继承人之后,就让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权。如果我也效法当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权让儿子去执行,而只给伯益一个继承人的名义呢?"于是禹王让启参与治理国事。过了几年,他的儿子启由于把国事处理得很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来,而伯益做为继承人,却没有新的政绩,他过去办的好事,人们也渐渐淡忘了。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就真地行使起王权来了。而多数部族的首领,也都表示效忠于启,他们说:"启是禹的儿子,我们愿意效忠于他。"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这个样子,大怒。他本是东夷人,他召集东夷部族率军向启杀来。而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打败了伯益的军队。夏启为了庆祝胜利,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了大规模宴会,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国君。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 尽管启打败了伯益,但许多部族对他改变禅让传统的做法表示强烈的反对。有一个部族首领叫做有扈氏,站出来反对夏启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会议的决定,还位于伯益。于是,夏启就和有扈氏在甘泽地方 (今陕西户县一带)发生了战斗。两军对垒,大战开始前,夏启激励将士们说:"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扈氏对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来消灭他!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夏启训话完毕,六军兵士就挥舞刀枪,呐喊着冲向有扈氏的队伍。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有扈氏被打败了,有扈部落的成员被罚做奴隶。从此,夏启的王位终于坐稳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正式开始了。 夏启实行王位世袭的故事,说明那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经彻底瓦解,天下为公氏族部落会议制度已经转化,开始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奴隶社会天下为家到来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因为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极其艰苦。到了奴隶社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向前发展。 启,母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这以后,他又一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4
首先夏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的,但在关于夏是谁建立的问题上现在有两个观点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考古资料中,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在河南五渡河与颍河相交的三角地,找到了一个城——王城岗,是禹都阳城所在地。安先生考察后认为,这是一个龙山时期的城,于是推断:“我们尊敬的大禹,当年很可能曾经在这里走来走去,而且住在这里。”不久,安先生又在河南禹州瓦店村发现了一个夏代初期遗址,也具有都城规模。学者们用碳14测年法,得到了这两个遗址始建范围: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也就是说,夏的初年应该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夏确切开始于何年,仍不知道。从考古推测,王城岗和禹州店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间,而公元前2070年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些考古发现只是推断了夏朝建立的时间,而确切的建立者是谁呢?断代工程并未考证和说明。 一、支持“夏”是由禹建立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朱绍侯先生认为:“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通过禅让继承了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职位——天子。禹通过“疏川导滞,锺水丰物”,使居民“降丘宅土”,使物质生产大力发展,为其部落公有权力私有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孔子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通”。韩非子:“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禹得到民众拥护,称其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确立了王权。禹治水功绩也被夸大,其统治下的国土被称为“禹迹”,这充分说明大禹治水对后世的影响,也反映了王权的烙印。 其后,大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有继续“征伐三苗”,取得“夏后”地位。在取得王权后,在嵩阳建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城)建都,之后,对不服从的部落进行了打击,杀防风氏。为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多邦国或部落首领,这称之为“涂山之会”,是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原来众多部落的首领,到此时,已大都转化为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禹死后,子启继位。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伯益与启争夺王位,《竹书纪年》中所说:“益干启位,启杀之。”西方的有扈氏更是起兵反抗,启亲领大军讨伐,声称有扈氏犯了“威海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他要“恭行天之罚”,要“剿绝其命”,双方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有扈氏终于被“剿绝”了。至此,启排除干扰,巩固了王权,正式确定了世袭制,从此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为了使世袭制王权为众多诸侯所承认,启在都城阳翟召集众多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石之享”,这是继“涂山会盟”之后的又一重要朝会。这一朝会“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到此完全确定了。 而传统中的禹铸“九鼎”,划“九州”,由于缺乏可靠的文物证据,只能推测其为传说而已,在此,朱先生未把传说作为禹确立政权的象征或标志。 二、夏朝是启建立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史新编》一书中,(陕西人民出版社,赵文润主编)在“夏朝的建立”这部分内容里,作者赵文润先生对国家的概念作了三方面的概括:(一)国家赖以存在的地域规模大体稳定;(二)经过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产生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最高统治集团;(三)这一集团使赋予他权力的居民成为被统治者并向居民征收贡赋。 赵先生认为,“大禹治水”,“使黄河中下游形成一个先进的经济共同体雏形。” 在“禅让制”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禹以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卒,禹又以伯益为继承人。禹崩,禹子启贤,而益威望不够,于是诸部落酋长以启为天子。中原部落联盟酋长一职由禅让变为父死子继,这是把一国变成一家私有的开始,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诞生的标志。 显然,赵先生认为,禹传子位,并非禹本意,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时,仍未将一国据为己有,而推举的皋陶早卒,伯益威望才能又不及启,启才轻而易举取得王位,从此,原始社会“公天下”的历史结束,是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历史,夏朝理应是“启”建立的。 而“涂山会盟”,划“九州”,铸“九鼎”,征讨三苗,杀防风氏,仍是处在公有权力、私有权力交接期,其部落权力代表的性质还未根本改变。但是,启大战有扈氏于甘,战前启召六卿誓师,威胁说:“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祭汝!”有扈氏战败,被降为奴隶。六卿之人,本为同盟者,此时被驱使参与镇压有扈,降为夏启臣仆。启又在阳翟之南钧台大享诸侯,史称“钧石之享”,其权力真正归私有,这正是私有制成熟的标志。为维护私有权力,启开始设代表国家的暴力工具:监狱、刑法等以维护巩固其私有权力,于是真正的私有制的国家便产生了。 在《中国通史》(第一册,范文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十月版)中,范文澜先生亦认为“夏朝”是从启开始的。 因为照《礼记·礼运篇》所说,禹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禹以后是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禹不需废“禅让”制度,他是大同时代最后的大酋长。小康时代应是从“启”开始。 《礼运篇》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因,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骂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从原始公社公有制的瓦解,到世袭制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说明,到禹时,私有财产制度已基本成熟。在《礼运篇》中说禹时财产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是比较可信的传说。但是,私有制的确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发生的涂山会盟是禹借部落首领之位,把公有财产私有化的开始,但并不是私有制国家在此出现;而到启袭位后,召集众部落的“钧石之享”,则是确立私有权力的标志,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是私有制国家出现的雏形,战有扈氏,传位太康等,使“家天下”制度完全确立。 在战国以前的史书中,从不称夏禹,只称禹,大禹,帝禹;而称启为“夏启、夏后启”。这种区别不是疏忽,正是古人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公有制、私有制)的真正含义的认识。开始居大夏的是启,子孙虽然迁居,但夏的名称仍沿袭不改。
第2个回答  2014-04-25
有关夏朝的建立,有人认为是大禹死后,百姓怀念其功,遂拥禹子启,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然而,历史的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版本,夏朝的建立也不例外。 话说大禹越来越老,应该选继承人了。大家一致推荐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皋陶病死了,大家又推举当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在百姓中的威望很高。但此时大禹已有私心,很想让自己的儿子启继位。可祖上传下的禅让规矩不好破坏,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决定给伯益一个虚名,真正的实权交给儿子。慢慢地,启在百姓心中渐渐有了威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24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存在太康失政的问题),400多年,后为商朝所灭
第4个回答  2022-11-12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也是公认的中国第一个王朝。这是一个由许多部落联盟组成的国家。出土的夏朝文物,包括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器礼器,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 据史料记载,玉川位于子琪,改变了原始部落的退位制度,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传承的先河,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天下之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