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教育课堂教学学情分析怎么写

如题所述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培智学校的生命教育有利于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应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培智教育 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课堂教学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导致近几年来中小学生淡漠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频繁发生。对于智障孩子来说,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诸多不便,经常受到歧视,使他们容易形成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不能正确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很难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他们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教育智障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本质的回归需要,也是培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在培智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教育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始点和归宿。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特征和性质,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在于启发生命智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它所包含的范围应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滋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培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培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是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是有着生命的人。基于人的生命存在,智障儿童有着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应该享有人的一切的权利。【1】但长期以来,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使他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从属的依附地位,被当作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受到许多人的歧视。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有效活动。生命意识的养成,不但能够使智障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养成他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和坚强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对智障儿童不但要像对普校学生一样实施教育,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密切关注智障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智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既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又是特殊教育的天职,更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追求。
  二、开展生命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1.创建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为师生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学校多一份管理,学生就多一份安全,社会就多一份和谐。校园安全工作应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也就是校长负责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制订目标管理细则,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通过内部人员调配,切实增强学校安全工作力量,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认真组织检查门卫、值班、巡逻等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校园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切实做好平安校园工作,为校园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扎实基础。
  2.开展个性化、生活化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应是个性化的教育。“一沙一世界”。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培智学生生命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才能富有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生命教育应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来自经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重视生命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学科渗透、主题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教会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要相互关爱生命才有存在的可能,也只有关爱他人,自己的生命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3.开创良好校风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生命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勤奋的校风是学生培育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这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优良校园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三、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拓展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意识。根据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注重发挥生活语文、艺术休闲、运动与保健、音乐与律动等一般性学科的优势,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挖掘康复、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等选择性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2】如,生活语文课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学会认识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集体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适应课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和适应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3】康复课鼓励学生坚持训练,补偿其运动、感知、言语等方面的缺陷,培养智障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强拼搏的意志……把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使智障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和感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主题讲座、游戏、逃生演习、校园宣传等多种形式,对智障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生活,享受快乐、热爱生活。
四、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
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愉悦,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爱就是生命情感。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富于爱心,是人生的动力和快乐之源。消极的生命情感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消沉。智障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的来自家庭、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比正常人大得多,经常地被否定、被批评。太多的失败和打击,使他们形成了自卑、退缩、缺乏上进心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但是,每个智碍孩子也应当拥有幸福、快乐的权利。积极的生命情感能推动智障孩子各方面的良性发展,使他们的生理缺陷得以弥偿。所以,课堂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的培养。
1. 教师要善于发掘智障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教师要以赏识的目光和平等的态度关心每一位智障学生:有的学语文不好,数学却好;有的学数学不行,唱歌却很棒;有的文化课学不会,却热爱运动;有的关心集体;有的热爱劳动……
2.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真诚的爱心、快乐的情绪、巧妙的方法、高尚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如经常组织学生收听收看抗洪救灾的英模事迹和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来陶冶、滋润学生的心灵。在活动中让他们感知生命的珍贵,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要多做好事,多为他人着想。
3.教师要多动脑筋,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集体游公园、义务劳动、生日聚会、表演节目、剪纸比赛、自制贺卡等,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美好。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智障学生也能学会欣赏生命,学会珍惜生命,达到提升他们的生命情感和意识的目的。
五、家校配合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智障学生接受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自食其力,以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融入主流社会。【4】根据智障儿童的认知和发展的特点,在智障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要特别重视他们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教育,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能生活自理,能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快乐生活,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学校可成立歌舞、体育、美术等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增强学生自信,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班会、节日、社会实践、家校互助等活动中,培养智障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分子,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家庭和社会作贡献。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生活场景,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结合“五一”节、“六一”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加“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关心家人,为家庭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周末,可布置学生完成一些行为作业 :如超市购物、买菜洗菜、招待客人、敬老院慰问等。使智障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生活经历,体验快乐。另外,应重视家校合力,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开放日、家长培训、家长会等,帮助家长了解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情感需求,共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快乐、自信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生命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促进智障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可以促进智障学生积极生命情感的培养,可以促进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把智障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完善摆在首位,在课堂教学中,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到智障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渗透进智障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会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学会珍惜生命,学会享受生命的美丽,快乐和谐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25
一、在培智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教育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始点和归宿。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特征和性质,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在于启发生命智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它所包含的范围应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滋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培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培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是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是有着生命的人。基于人的生命存在,智障儿童有着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应该享有人的一切的权利。【1】但长期以来,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使他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从属的依附地位,被当作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受到许多人的歧视。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有效活动。生命意识的养成,不但能够使智障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养成他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和坚强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对智障儿童不但要像对普校学生一样实施教育,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密切关注智障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智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既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又是特殊教育的天职,更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追求。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