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的艺术特点?

武陵春的艺术特点有哪两点?

1、武陵春属于舒缓型的词调,适合抒发柔婉类的情感,应避免抒发豪情、激昂的情感。

2、正格上下片句式、字数完全相同,此类词牌在章法上属于较宽松的,可以上景下情,也可以上情下景,或者情景交替穿插。

3、第一、二句必须语义连贯,不能有断裂感。第三、四句即可以连贯而成,也可以各自独立。下片同理。

武陵春,相传是北宋词人毛滂所创。毛滂根据楚地流传的曲调,作了一曲“武林春”,后来便作为曲子词形式流传了下来。其源出东晋陶潜《桃花源记》。

扩展资料

武陵春,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正体以毛滂词《武陵春·风过冰檐环佩响》为代表。如李清照词、万俟咏词之添字,皆为其变格。按晏几道词三首,换头句或作“梁王苑路香英密”,或作“年年岁岁登高饰”,或作“熏香绣被心情懒”,与此调平仄全异。

宋媛魏氏词“玉人近日书来少”,或宗之,馀与毛滂词同。毛词别首前段起句“城上落梅风料峭”,“落”字仄声。第二句“寒馥逼清尊”,“寒”字平声。

晏词第三句“谁似龙山秋兴浓”,“谁”字、“秋”字俱平声。后段第三句“曾看飞琼戴满头”,“曾”字平声。结句“浮动舞梁州”,“浮”字平声。谱内可平可仄据之,馀参下李清照及万俟咏词。

变体一以李清照词《武陵春·风住尘香春已尽》为代表,双调,四十九字,下阕末句添一字,上下阕亦四句三平韵。此即毛词体,惟下后阕结句添一字作六字句异。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后结“流不尽、许多愁”正与此同。

变体二以万俟咏词《武陵春·燕子飞来春在否》为代表,双调,五十四字,上下阕除首句外,每句皆添一字,上阕四句三平韵,下阕四句四平韵。此与毛词同,惟上下阕第二、三、四句各添一字,换头句又押韵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陵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艺术特点:
    《武陵春》词在艺术形象的刻画上,是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这种手法我们从一些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古代妇女形象上叶可以看出某些相似之处。如果勉强分开来说,这首词的上半阕则是着重于外形,下半阕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外部动作和神态。从头发梳妆方面描写意态的诗句,易安词中不止一处,如“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诉衷情》),“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菩萨蛮》),“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萧》)......或是抒发伤春怀抱,或是表现离情别绪,或是表现娇慵神态,没有一处是相同的。在这首词里,“日晚倦梳头”则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的她因金人南下侵,几经丧乱,和她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浙江),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以及赵明诚的遗著《金石录》和别的一些文物。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日晚”即“日高”之意)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先抑后扬,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具有一股撼人的艺术魅力。
  词的下半阕在挖掘内心伤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李清照是填词圣手,她的作品起伏跌宕,曲折夺变。哪怕是只有三四十个字的难于变化的小令,也能于短中藏无数曲折。这首《武陵春》也表现了这样的特色。她在《武陵春》中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是陡然一场,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蚁的时刻,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 “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倒好处第表现了词人一瞬间的喜悦心情。而在“也拟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转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作为上下文的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了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收到了有馀不尽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李清照的这种手法在后来的戏曲中常常采用,一些人物的静场演唱里,往往有“欲要”怎样,“惟恐”怎样,反复咏唱,一转一深,从而将细微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

  《武陵春 》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是高一上册李清照的那首么?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

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 “ 愁 ” ,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 “ 轻舟 ” 而来,而 “ 轻舟 ” 又是承 “ 双溪 ” 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7-22
哀转婉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