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改革?

如题所述

在文学走出“伤痕”之后,几乎在“反思”的同时,开始了“改革文学”思潮的勃兴。1983年前后,描写经济体制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
“改革文学”本身经历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979年,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脱颖而出,“改革文学”开始了它的发轫期。
蒋子龙以他的《乔厂长上任记》而首先开创了“改革文学”的先河。改革文学、开拓者家族的写作,这是蒋子龙的一大贡献。
随后出现了一个与“乔厂长”有血缘关系的“开拓者家族”的作品系列,如宗福先等的话剧《血,总是热的》,柯云路的小说《三千万》、焦祖尧的《跋涉者》、以及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和稍晚出现的张锲的小说《改革者》等。在这些“改革英雄”身上,倾注了作者对新时代英雄的赞美,也投合了读者对他们的向往。
但是,在蒋子龙后来的《乔厂长后传》、《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等作品,主人公环境变得复杂了,改革也不再是轻易成功的了,像水运宪的《祸起萧墙》等,干脆以改革者的惨败而告终。
至1981年底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剖示了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透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苏叔阳的《故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张炜的《秋天的愤怒》,中篇小说有路遥的《人生》、矫健的《老人仓》、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贾平凹的《腊月•正月》,以及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等。
张洁的小说创作,通常分为表现现实生活矛盾和爱情伦理生活两大类。前者表现出作家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精神;后者以爱情为基点,侧重表现对人、个性与自由的尊重,表现出更多的女性意识,也更能体现张洁作为“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的创作特点。
路遥始终关注“城乡交叉”地带的文化落差,关注从农村到城镇的变化,既展示了社会变迁的历程,又揭示了城乡两种文化的矛盾。
高晓声对农村改革和农民命运追踪式描写,既表现了中国的社会历史命运对农民命运的制约,也表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还表现了中国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