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指哪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指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全诗白话译文如下: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7

今争议点在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和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之中。

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酒都杏花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的307国道北侧,有青银高速公路过境,国家级东西铁路干线太中银铁路在这里建有客货两用站和大型集装箱货场,交通非常便利。以汾酒闻名天下。



扩展资料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参考资料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17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词句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01

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

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的《清明》,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

《清明》 杜牧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花村(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7-21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

杜牧的《清明》诗由于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更是众说纷纭。本文立足于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杜牧诗稿中有关西河的诗歌和其他数首抒情诗提供的线索,以及晚唐时期太原盆地的气候特征推断:《清明》诗创作的时间大约在诗人23-26岁之间。创作地点则在作者壮游并(并州,即太原)汾(汾州)的路上,即山西太原盆地的汾阳杏花村一带,与《并州道中》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杜牧才思敏捷,文风洒脱,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杜牧一生喜好游历,并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尤以《清明》一诗影响较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诗雅俗共赏,也折射出了唐代杏花村一带清明时节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众所周知该诗还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然而关于诗中的“杏花村”究竟指那里争议很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杏花村,所谓“地望”相争大约从明末就已开始。相继出现了“北汾”说、“南池”说,以及 “江苏南京说”和“湖北麻城说“等等。于是有人不得不中和地认为“杏花村”是个泛指,根本就查不清指那里。解放以来一些学者从现代气候和杜牧曾在池州做官的表象考虑,首肯“杏花村”在池州的人较多,2003年5月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杂志刊登了郎永清先生1.3万余字的长篇文章《“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一文,根据清代地方志及现代气候肯定了池州说,似乎肯定池州已成定论,中央电视台2套以开心一刻的形式也作了报道。但是首肯池州的人们以及郎先生的考证都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将现在的气候等同于唐代的古气侯,以清代的记载推定唐朝的史实,以杜牧的池州2年肯定杜牧的一生,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杜牧生活的时代在距今1200-1150年前,根据历史地理研究当时太原盆地的气候特征与现在不同。杜牧也不是没有来过山西,读《樊川文集》会发现杜牧年轻时曾壮游并(今太原)汾(汾州),《清明》诗应是杜牧游览并汾时创作的。

一、 杜牧游汾阳——年轻时的并汾壮游。
李唐王朝兴于山西,起兵晋阳(并州)首拔西河(汾州),并定晋阳为北京,唐代并汾旧路游几乎是文人的必修课,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以及诸多名人都曾游并汾并写过诗,全唐诗里有关游并汾的诗随处可见,正如白居易所言“并汾旧路满光辉”。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见识、有胆量的进步人士。23岁写成名作《阿房宫赋》,26岁考中进士,在此期间游过并汾是值得信赖的,有他的《并州道中》一诗为证。有人认为《并州道中》一诗出自别集,可能是他人作品混入。其实证明他游过并汾的诗还有,如《过田家宅》“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这里的安邑正是唐北上太原的必经之地。唐代北上的路线是蒲州(今永济)—晋州(今临汾)—汾州(今汾阳)—并州(今晋源一带),安邑(今运城北)就在蒲晋之间。

2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
杜牧游并汾的目的除了游李唐旧路之外,可以认为与汾阳王封地旧迹的考察也有关系。杜牧未做官以前就喜谈兵法军事,推崇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这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证实,晚年的杜牧到南方做官去了,但在他心中从未忘记汾阳王,在一首《云梦泽》为题的绝句中写道:
日旗龙旆想飘扬,一索功高缚楚王。
直是超然五湖客,未如始终郭汾阳。
在杜牧心中,郭子仪比助越王成就霸业的范蠡还要伟大。上诗与杜牧早期写的关于汾州西河的一首律诗《长句四韵》是呼应之作:
九金神鼎重丘山,五玉诸侯杂佩环。
星座通宵狼猎暗,戍楼吹笛虎牙闲。
斗间紫气龙埋狱,天上洪炉帝铸颜。
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父应许出函关。

诗前有一小序云:“道一大尹存之学士庭美学士简于圣明自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往还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从这一小序的“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数字可以确定本诗是杜牧年轻时的作品或是回忆年轻时的作品,诗中的“西河”正是唐代汾阳的古称。诗中“斗间紫气龙埋狱,”和“戍楼吹笛虎牙闲。”就是对西河古城的描写,西河即今汾阳市,“西河旧友”呢?论权力“九金神鼎重丘山”,论富贵“五玉诸侯杂佩环。”,论名望“星座通宵狼猎暗,”(意思是西河的星座照亮了天空,著名的狼猎座都变的黯然失色),论才干和成就“天上洪炉帝铸颜。”(意思是久经考验,就象在太上老君的炉火中炼出来一样,天赐的恩泽。)如此伟大的西河旧友除了汾阳王世家,还能是谁?以至于我们的诗人也坐不住了,要“鱼父应许出函关。”发誓投笔从戎!这首诗正是杜牧年轻时远大抱负的表白。

游西河的诗人很多,唐诗中就有“西河若上龙”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西河旧交友”指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句不仅表明杜牧游并州途经了汾阳城和杏花村,而且还逗留了一阵子,以致于结交了西河新友。

《清明》诗写于山西汾阳的另一佐证是,杜牧晚年在南方做官时,写的另一首诗《寓言》: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诗的大概意思是:在一个晴朗的春天的早晨,面对着江南大好春光,坐在官署寓所内的诗人,却心情不好,若有所失,为什么呢?因为又将是北方杏花开放的时节了,自己却身在江南。《寓言》印证了《清明》诗确实创作于北方。

《清明》一诗是杜牧的成名之作,是年轻时身处困境而忧国忧民的表白。“牧童遥指杏花村”时的兴奋心情,是终生怀念的。然而,唐代的诗集却未收入,我们知道杜牧做官以后写了诗寄给外甥,《樊川集》是他的外甥整理的,如果写于池州任上的话,《樊川集》应当收入,可见《清明》当是其早期的作品。

二、唐代“汾川三月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虽然现山西清明时节也屡有降水,有人还是不放心地想:山西春天应该是“风儿沙儿”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能是山西吗?是的,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是“清明雨纷纷”的,我们略举几例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唐人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说:“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唐人羊士谔赏杏观雪时有诗道:“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韦应物在描写长安景物时有诗道:“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长安也在北方嘛。

3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

唐代山西不仅春雨足,而且春水满,如唐人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唐代汾州诗人薛能有句:“素汾千载伴吾家,常忆衙门对浣纱。”唐时汾河真是静水流深,并不像今日的模样。唐代北方清明时节的这种气候,我们姑且称之为“花雨”吧,“花雨”不同于今日长江流域的“春雨”和“梅雨”,今天的梅雨出现在六月左右,与清明相去甚远。

唐代“花雨”为何今日消失了呢?我国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祯以及许多地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已历四个寒冷期,三个温暖期,温暖期北方降水增多。隋唐时代(589-907)恰好是第三个温暖期(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无冰雪,梅、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竺可祯还发现9世纪时我国降水量指数距平为+0.08,这是一个较大的数值。我想,温暖期雨带北迁汾渭流域便会出现“花雨”的。

从汾河流量的变化,也可以证明气候的变化。历史文献记载,隋唐时期,为了供应都城长安的粮食得注意漕粮运输,汾河流域是供应的地区。隋代置募运米丁于蒲州(今永济附近),专司汾晋漕粮的运输,唐代前期照例执行。这就是说隋唐时期汾水是可以通航的,而且远到汾州和晋州,就是今日的汾阳县和临汾市。

伴随着第四个寒冷期的到来,山西有点变得“地瘠天寒”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开始南移,唐代风云一时的山西渐渐被人怀疑起来,陕西长安万国都城的历史也一去不回了。面对着艳阳三月,我们只好叹息:

春风又到汾河湾,不见雁影渡长天。
汉唐遗迹满汾渭,多少楼台怨西风。

环境的变化有自然的原因,然而人为原因是主要因素,其中森林的砍伐又是主要原因。环境变化自然让人痛心,而汾人人文素养的不古尤为让人心痛。

三、杏花诗会——唐末诗人与杜牧的唱和

唐代清明节的习俗与今日的习俗可能大不相同,如唐人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说:“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唐人羊士谔赏杏观雪时有诗道:“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说明在唐代,清明节可能并不是象今天一样主要活动是扫墓和祭祖而是去春游,当然这需要由民俗学进一步研究,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唐诗时不能套用今天的习俗。

《清明》诗是一首壮游的千古绝唱!这一声绝唱招来了酒客,也引来了诗人,紧随杜牧而来的是晚唐诗人赵嘏,一首《汾上别宴》描绘了一幅杏林春宴图:

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
年来未归客,马上春色幕。
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杜牧步行而来又悄然远去了,赵嘏骑马而来也飘然离去了,他们来的辛苦,走的也辛苦,不带走一片云彩。赵嘏是杜牧的好友,杜牧曾写《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一诗,我认为赵诗可能就受了《清明》诗的影响,赵诗也说明汾上(汾州)的杏花在唐代就有名了,另外岑参的“却投晋山老,愁看汾阳花”也是一例。于是又激起了另一位晚唐山西诗人司空图的诗兴,写出了《故乡杏花》一诗: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这首诗乍看有点仿杜牧之嫌,其实不然。该诗其实是和杜诗之作。此外,熟悉杏花村的还有晚唐诗人西河郡(今汾阳)公的孙子温庭筠,他算是近水楼台,干脆以《杏花》为题,赋诗一首: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嫱何处隔朱门。

几位晚唐诗人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杜牧的清明一诗可能在唐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是其创作于山西的又一佐证。

综上所述,杜牧的《清明》一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其确切地点应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而非其它地方。

参考资料
1《全唐诗》,中华书局 1983
2林之光,张家诚《中国的气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刘集贤、文景明,《杏花村里酒如泉》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8
4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第2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