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 b小调圆舞曲 写作背景

肖邦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曲子?当时为什么写?那是肖邦处在什么环境下?这首曲子的总体情感是怎样的?

《b小调圆舞曲(Op.69-2)》创作背景

1829年,弗里德里克·肖邦19岁,刚到法国巴黎,但是对巴黎很陌生,处处不利,不禁想起家乡。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b小调圆舞曲(Op.69-2)》。全曲都弥漫着思乡的情绪。体现着伤感。并且有着明显玛祖卡(波兰的一种民间舞蹈)风格。

《b小调圆舞曲》是肖邦早期的作品,也是17首圆舞曲中最有马祖卡舞曲味道的一首,而却无法视为一首真正圆舞曲。依具有中间部分的一种回旋曲形式而做成。

中间转调的部份,是转为B大调,也短暂转为小调的形式,这是萧邦曲最大的特色,转调特别多。

扩展资料

肖邦其他圆舞曲介绍

1、《离别圆舞曲》

1835年,肖邦从巴黎前往德国的卡尔斯巴特,与当时从波兰来此地疗养的双亲相会。归途中,滞留于德累斯顿,顺便拜访了旧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渥金斯基伯爵有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儿,意大利血统,黑发、大眼、厚唇,为人热情,当时只有十九岁,不论是钢琴、声乐或作曲,都有基础。

肖邦与这位童年时代的好友相逢,很快就表现出他的爱心,俩人也亲密起来。连续一个月的相爱生活,使俩人难分难舍。当肖邦即将离去时,曾为玛丽亚写了一首圆舞曲相赠,后来玛丽亚就把它取名为“离别”圆舞曲,即本曲。

肖邦十分留恋这段甜蜜的时光,他生前一直未出版此曲,而是把它收藏起来以资纪念。

2、《升C小调第七号圆舞曲》

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

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生活。

中段转为降D大调,明朗了一些,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4
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b小调圆舞曲》(Op.69-2)是第10首,属于1827-1830年出国前的早期作品。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的情绪,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
第3个回答  2009-06-04
肖邦圆舞曲 作者
布鲁诺·里戈托 法国钢琴家布鲁诺·里戈托生于巴黎,他在法国国家音乐学院学习歌曲,作曲和乐队指挥。在巴黎玛格丽特·朗国际音乐比赛和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后,里戈托很快跻身于他这一代最优秀的钢琴家之列。
特别介绍
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在属于第二大类的抒情诗式的圆舞曲中,往往可以发现类似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这是由于肖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的缘故。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
因为肖邦是钢琴诗人,我们如果要弹奏他的圆舞曲,也必须要弹奏出那种诗的味道。
曲目简介:
1 No.1 in E-Flat,Op.18 Grande valse brillante
2 No.2 in A-Flat,Op.34,No1.valse brillante
3 No.3 in A-Minor,Op.34,No2.valse brillante
4 No.4 in F,Op.34,No3.valse brillante
5 No.5 in A-Flat,Op42(The Two-Four Waltz)
6 No.6 in D-Flat,Op64,No1."Minute"
7 No.7 in C-Sharp Minor,Op.64,No.2
8 No8 in A-Flat,Op.64,No.3
9 No.9 in A-Flat,Op.69.No.1
10 No.10 in B-Minor,Op.69,No2.
11 No.11 in G-Flat Op.70.No.1
12 No.12 in F-Minor,Op.70,No2.
13 No.13 in D-Flat,Op.70,No3.
14 No.14 in E Minor
肖邦圆舞曲2008-05-01 17:53 肖邦一生中总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 另一类则为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如:《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属等作品属于前一种类型,而《升c小调圆舞曲》等作品属于后一类。
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在属于第二大类的抒情诗式的圆舞曲中,往往可以发现类似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这是由于肖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的缘故。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
07 Minute Waltz Op.64/1
小圆舞曲“小狗”,作品64之1
降D大调 圆舞曲("小狗") (作品64之3) 作品64号共有三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其中第三首(降D大调,即本曲)为肖邦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称为《小狗圆舞曲》。
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作成了这首乐曲。 乐曲以快速度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了,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演奏本曲时,应使用平滑流畅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觉出此曲的趣味来。
全曲为简单的三段体。在四小节序奏后,主旋律以反复回转的形态出现,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中段则是甜美而徐缓的旋律,与第一段的急促形成鲜明的对立;第三段为第一段之反复。
08 Waltz No.1 In E Flat Major, Op.18
降E大调第一号圆舞曲,作品18
降E大调 华丽大圆舞曲(作品18号)本曲作于1831年,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圆舞曲。《华丽大圆舞曲》之名,给予一般音乐爱好者很亲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圆舞曲中,最华丽、最轻快的一首,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实际用于舞会的圆舞曲。所以舒曼才会说:“这是肖邦的肉体和心灵同时在舞蹈的圆舞曲”以及“把舞者卷入波心,越来越深”等类话语。
乐曲的构成极为简洁,由于是实际舞会用的圆舞曲,全曲在明朗的低音部圆舞曲节奏上,歌唱出华美的主旋律。全曲共分为五段:第一段为降E大调,第一主题明快、 奔放,第二主题利用急促的顿音表现出仙境般 的飘逸感觉;第二段降D大调;第三段降D大调;第四段降G大调;第五段与第一段的 旋律相同,在四小节序奏后进入尾声。
09 Waltz No.7, In C Sharp Minor Op.64/2
升C小调第七号圆舞曲,作品64之2
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任何人都肯定会说是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本曲作于1846—1847年,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 ,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本曲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该说法对于本曲而言是再确切不过了。
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 、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中段转为降D大调,多少明朗了些, 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10 Waltz No.9, In A Flat Major Op.69/1
降A大调第九号圆舞曲,作品69之1
降A大调 圆舞曲(“离别”)(作品69之1)肖邦的作品69号共有两首圆舞曲,第一首为降A大调,以《离别圆舞曲》而著名。
关于此曲有一段轶事:1835年,肖邦从巴黎前往德国的卡尔斯巴特,与当时从波兰来此地疗养的双亲相会。归途中,滞留于德累斯顿,顺便拜访了旧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渥金斯基伯爵有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女儿,意大利血统,黑发、大眼、厚唇,为人热情,当时只有十九岁,不论是钢琴、声乐或作曲,都有相当的基础。肖邦与这位童年时代的好友相逢,很快就表现出他的爱心,俩人也亲密起来。连续一个月的相爱生活,使俩人难分难舍。当肖邦即将离去时,曾为玛丽亚写了一首圆舞曲相赠,后来玛丽亚就把它取名为《离别圆舞曲》,即本曲。可惜的是,他们的这段情缘最终不欢而散。
肖邦十分留恋这段甜蜜的时光,他生前一直未出版此曲,而是把它收藏起来以资纪念。他的亲笔草稿上注有:“一八三五年九月于德累斯顿”的字样。此曲旋律颇为优雅,极富魅力,曲调中充满着忧郁、愁闷的回忆。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段:第一段为歌唱似的旋律,离别的惆怅尽显其中。第二段为降E大调的玛祖卡舞曲风格。第三段重复第一段的旋律。第四段有两个新旋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