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互赠的诗有哪些?

杜甫的诗,有关李白的还真不少。光《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6首。《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他们相会于洛阳,之后便同高适一起游于梁宋。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可惜我们没有在李白的诗中看到他对杜诗的评价。或许是因为当时杜甫的诗还没有什么名气。从《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们只看到李白把视为杜甫可思之友: 我来竞何如,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成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在《戏赠杜甫》一诗对杜甫作诗苦吟还多有讥讽之意如: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诗中也对李白诗才超群,但反受排斥,郁郁不得志而鸣不平。如《梦李白》中有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然而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以后的处境,甚至可以说后两句诗对他更适合。因为李白身前还因诗名闻达于长安,因贺知章、吴筠的荐举为唐玄宗重用,供俸翰林。而杜甫有身之年没有过李白的风光,他只做过左拾遗这样的品位低微的小官。杜甫一生的经历与李白极其相似。两人少时都敏而好学,饱读诗书。青壮年时都游历各地。可谓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积累了成才的知识和见识。两人都差不多四十多岁开始作官,同样又因不擅官场权术,不会圆滑处世被逐,再过漂泊生活。范文澜先生认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幼稚的。李白的幼稚在于妄自尊大,自以为神仙下凡。杜甫的幼稚在于满脑子儒家经典,凡事依礼而行。两人都见不惯社会不公而以诗挞伐。李白在京城为官三年中,不仅傲慢无礼讥刺权贵写了一组《古风》诗,而且戏弄权倾一时的高力士,让他当众脱鞋加以羞辱。更有甚者他指责唐王朝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首)。他胆大包天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明皇:“可怜飞燕倚新装”(《清平调》)影射皇帝宠幸杨玉环。杜甫在当左拾遗时,全不管自己的升降,据理力争为房琯辩解而触怒唐肃宗被疏……因而两人都没有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如水火之不容而见逐。在逆境当中,杜甫的生活更见窘迫,李白诗见不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难。李白的生活要宽裕的多,才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而杜甫生活中常常是:“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又有:“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在逃出安禄山乱军时杜甫到了最穷困的时候,有诗云:“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这也是杜甫成为了比李白更多地描写人民疾苦,其诗被人尊称为“诗史”的原因。
杜甫在他的《天末怀李白》一诗中总结李白的成功说“文章憎命达”,意为命运太顺的人写不出好文章来。李白因为命途多桀,一生坎坷太多才成为大诗人。杜甫这一见识很高,其实他自己后来成为可与李白比肩的唯一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李白与杜甫,他们身世相同,诗歌成就上的巨大成功也是出于同样的外因和内因——在政治上都不得志,性格上都不容于时。唐朝排名第三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的《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一诗中说: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埔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情,是因为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他们俩以互赠诗篇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感情,在杜甫的诗中表现出对李白的衣食住行及其关心,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也赋予很多比喻他们友谊关系的生动形象.
他们的友情在外人看上去是多么的唯美,单纯而又及其真挚.
但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友谊并不能像这样子.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人独自来到这个世界,也是一个人独自离开这个世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无论成就多少,结交了多少知己,都不是天生就有定数;即使关系再深,他们也不会跟你一起走.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全拥有另一个人.而所谓的朋友关系,其实是很暧昧的.尽管双方没有对双方负责的责任,但却要求双方给予最多的爱.譬如,甲方失意时要求乙方给予安慰,相反亦如此.这种无底的依赖,会渐渐扭曲成控制对方人生自由的一种束缚.
就像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感情都过于依赖对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造成一旦对方不在,心情就异常低落,终日无所事事,在现代社会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理病.
而且,若是继续发展这种”友谊”,若某天对方有了其他玩伴,对方很可能会把自己那份想拥有某人的欲望化成妒忌的怒气.因为在两者间都友情上,大家都希望得到更多胜于付出更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0
杜甫的诗,有关李白的还真不少。光《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6首。《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他们相会于洛阳,之后便同高适一起游于梁宋。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可惜我们没有在李白的诗中看到他对杜诗的评价。或许是因为当时杜甫的诗还没有什么名气。从《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们只看到李白把视为杜甫可思之友: 我来竞何如,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成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在《戏赠杜甫》一诗对杜甫作诗苦吟还多有讥讽之意如: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诗中也对李白诗才超群,但反受排斥,郁郁不得志而鸣不平。如《梦李白》中有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然而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以后的处境,甚至可以说后两句诗对他更适合。因为李白身前还因诗名闻达于长安,因贺知章、吴筠的荐举为唐玄宗重用,供俸翰林。而杜甫有身之年没有过李白的风光,他只做过左拾遗这样的品位低微的小官。杜甫一生的经历与李白极其相似。两人少时都敏而好学,饱读诗书。青壮年时都游历各地。可谓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积累了成才的知识和见识。两人都差不多四十多岁开始作官,同样又因不擅官场权术,不会圆滑处世被逐,再过漂泊生活。范文澜先生认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幼稚的。李白的幼稚在于妄自尊大,自以为神仙下凡。杜甫的幼稚在于满脑子儒家经典,凡事依礼而行。两人都见不惯社会不公而以诗挞伐。李白在京城为官三年中,不仅傲慢无礼讥刺权贵写了一组《古风》诗,而且戏弄权倾一时的高力士,让他当众脱鞋加以羞辱。更有甚者他指责唐王朝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首)。他胆大包天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明皇:“可怜飞燕倚新装”(《清平调》)影射皇帝宠幸杨玉环。杜甫在当左拾遗时,全不管自己的升降,据理力争为房琯辩解而触怒唐肃宗被疏……因而两人都没有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如水火之不容而见逐。在逆境当中,杜甫的生活更见窘迫,李白诗见不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难。李白的生活要宽裕的多,才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而杜甫生活中常常是:“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又有:“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在逃出安禄山乱军时杜甫到了最穷困的时候,有诗云:“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这也是杜甫成为了比李白更多地描写人民疾苦,其诗被人尊称为“诗史”的原因。
杜甫在他的《天末怀李白》一诗中总结李白的成功说“文章憎命达”,意为命运太顺的人写不出好文章来。李白因为命途多桀,一生坎坷太多才成为大诗人。杜甫这一见识很高,其实他自己后来成为可与李白比肩的唯一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李白与杜甫,他们身世相同,诗歌成就上的巨大成功也是出于同样的外因和内因——在政治上都不得志,性格上都不容于时。唐朝排名第三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的《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一诗中说: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埔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情,是因为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他们俩以互赠诗篇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感情,在杜甫的诗中表现出对李白的衣食住行及其关心,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也赋予很多比喻他们友谊关系的生动形象.
他们的友情在外人看上去是多么的唯美,单纯而又及其真挚.
但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友谊并不能像这样子.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人独自来到这个世界,也是一个人独自离开这个世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无论成就多少,结交了多少知己,都不是天生就有定数;即使关系再深,他们也不会跟你一起走.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全拥有另一个人.而所谓的朋友关系,其实是很暧昧的.尽管双方没有对双方负责的责任,但却要求双方给予最多的爱.譬如,甲方失意时要求乙方给予安慰,相反亦如此.这种无底的依赖,会渐渐扭曲成控制对方人生自由的一种束缚.
就像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感情都过于依赖对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造成一旦对方不在,心情就异常低落,终日无所事事,在现代社会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理病.
而且,若是继续发展这种”友谊”,若某天对方有了其他玩伴,对方很可能会把自己那份想拥有某人的欲望化成妒忌的怒气.因为在两者间都友情上,大家都希望得到更多胜于付出更多.

参考资料:都是粘来的~~

第2个回答  2009-06-11
<<赠李白>>
第3个回答  2009-06-10
我来说句实话吧,你找杜甫给李白的可以找一堆,李白给杜甫的没有多少,说白了李白不怎么欣赏杜甫,我觉得知道这点比较重要
第4个回答  2009-06-10
不登录也可以回答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