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坐标放样详细过程步骤

测量人员请进,越详细也好
索佳 <全英文版> 开机后的一些具体操作 步骤越详细越好

1、将我们的全站仪架设到已知点(基站点),打开仪器,转动望远镜后,打开激光器对中,进行整平,只上下调动其中两个脚架,将圆水准器调平后再调管水准器精平。再看对中点是否居中,如有偏差,只移动仪器,再进行调精平,反复直到对中为止。

2、然后进入仪器菜单项,选择放样测量,进入测站设置,输入测站基点坐标后,进入后视点输入,将仪器十字丝对准后视点棱镜中心后,按确定键。这样仪器已经设置好坐标方位,再找个已知坐标点进行坐标复测,确认无误后就可以进行外业测量工作。

3、进入菜单项,将棱镜架设到复测点位,整平,望远镜十字丝对准棱镜中心,(看仪器性能而定)选择坐标测量,打出坐标与现有坐标进行对比,相差不大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放样程序

4、还是进入放样测量中的放样数据,输入我们要测定的未知点坐标进行测定,输入坐标后按仪器显示角度方位进行调整,将棱镜移动到正确方位进行距离测量。

根据仪器上显示距离棱镜进行适当的前后调整。(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棱镜调平-圆水准器)直到仪器上显示为几毫米甚至更小为止,这就是我们要测定的未知点的点位。

5、测定出未知点位后,我们最好打上木桩,订上钉子,再用混泥土沿木桩四周围护好以免松动,这样放样就完成了。

扩展资料:

采用全站仪放样注意事项:

1、合理选择测站点(架设全站仪的点)、后视点(已知坐标点:如前面已经确定的起点等)。

2、如果测站点、后视点位置没有变动,放样时只需输入放样点坐标。

3、如果测站点、后视点位置任一发生变动,放样时要重新输入变动后的测站点、放样点坐标。

4、放样点确定后,请用粉笔在地面上做好临时标记:如第几组k0+010等。

5、放样后及时安排组员进行中平测量和横断面测量。

中平测量注意事项:

1、中平测量是前面进行的基平测量的延续。基平测量中确定了各个交点(控制点)的高程,中平测量是利用各交点高程测量放样点的地面高程。

2、中平测量采用视线高法进行。精度低于前面的基平测量。

横断面测量注意事项:

1、横断面测量采用花杆(水准尺)皮尺法。

2、接上例,如要测量K0+000处的横断面。首先目估横断面方向(与道路中线垂直的方向)。

3、找到横断面上坡度发生变化的点,如图中的A、B、C三点,将皮尺拉平,标杆或水准尺竖直,读数,按照分母为水平距离(水平距离为到上一变坡点的距离),分子为高差(低于上一变坡点为负,高于上一变坡点为正),记录在横断面测量表格中。

4、左右各测量15m的范围。如果遇到房屋、花坛等地物,可测量到到房屋、花坛边直接延长。如果遇到山、挡墙等地面起伏、高度变化较大的地方,要进行测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全站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7

1、将我们的全站仪架设到已知点(基站点),打开仪器,转动望远镜后,打开激光器对中,进行整平,只上下调动其中两个脚架,将圆水准器调平后再调管水准器精平。再看对中点是否居中,如有偏差,只移动仪器,再进行调精平,反复直到对中为止。

2、然后进入仪器菜单项,选择放样测量,进入测站设置,输入测站基点坐标后,进入后视点输入,将仪器十字丝对准后视点棱镜中心后,按确定键。这样仪器已经设置好坐标方位,再找个已知坐标点进行坐标复测,确认无误后就可以进行外业测量工作。

3、进入菜单项,将棱镜架设到复测点位,整平,望远镜十字丝对准棱镜中心,(看仪器性能而定)选择坐标测量,打出坐标与现有坐标进行对比,相差不大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放样程序

4、还是进入放样测量中的放样数据,输入我们要测定的未知点坐标进行测定,输入坐标后按仪器显示角度方位进行调整,将棱镜移动到正确方位进行距离测量。

根据仪器上显示距离棱镜进行适当的前后调整。(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棱镜调平-圆水准器)直到仪器上显示为几毫米甚至更小为止,这就是我们要测定的未知点的点位。

5、测定出未知点位后,我们最好打上木桩,订上钉子,再用混泥土沿木桩四周围护好以免松动,这样放样就完成了。

扩展资料:

全站仪以建好的建筑外墙线放点方法:

1、选择两个距离合适、地基稳固且相互通视的地方埋设控制点,命名为A点和B点。

2、在A点上架设全站仪精确整平和对中,B点上置棱镜,测量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记得多测量几次,选择比较稳定的数值记录下来。

3、再将棱镜和仪器互换位置,执行第2步中同样的操作。这样一个往返测下来,AB两个控制点的平距就确定了。

4、用水准仪往返测量AB两点之间的高差。

5、假定控制点三维坐标:假定其中一个控制点的坐标,然后使用前面测量得到的平距和高差就可以推算出另一点的三维坐标,这样独立坐标系就建立完了。

举例:

假设 A、B之间的平距是100米,高程 A点比B点高2米。

就可以假定A的坐标是:X=1000.000,Y=1000.000,H=200.000。

那么可以推算出B点的坐标是:X=1100.000,Y=1000.000,H=198.000。

根据你说的有已经建好的建筑物外墙什么的,也许你需要放样的点跟这个建筑有什么相对位置关系吧。

当自己坐标系建立好以后,就可以用来测图,测出原有建筑物在你建立的坐标系中的坐标,然后绘制成图。

用全站仪测回法测三级附和导线测量及平差计算方法:

首先应该按照相关的技术要求布设控制点。控制点应该布设在地里稳固开阔的地方。相邻两点之间要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边长尽量控制在50至350米内,且相邻导线边边长尽量相等。

导线测量前应该首先按相应等级的技术要求布设好控制点,附上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表:如果你的控制点都已经按导线的技术要求布设好了,就可以进入水平角和距离测量程序。等级采用三级导线的话,用2″级仪器只需要观测一个测回,6″级仪器需要观测2个测回。

需要设备:全站仪1台(工作正常,精度可靠),棱镜和对中竿2套(参数相同,同品牌同型号最佳),计算器一个(建议卡西欧5800),导线观测记录表(需要的话可以私信我发给你)。

观测方法:

1、在第一个水平角定点上架设仪器,对中整平。

2、用盘左位照准后方点后锁死水平和竖直制动螺旋,记录水平角读数,再进去距离测量界面测量距离,把测得的平距记录下来。

3、用盘左位照准前方点,执行同样的操作。

4、用盘右位照准后方点,测量并记录数据。

5、用盘右位照准前方点,测量并记录数据。

以上就是一个测回的全部操作。多个测回的情况,同样操作,只是多一步水平度盘置盘的操作。

内业平差:可以纯手工计算,可以手工结合excel表格自动计算,还有专门的平差软件,比如南方平差易等。手动计算要计算角度闭合差,角度闭合差改正数,相对闭合差等。还是比较繁琐的,建议用平差软件自动平差,软件会自动生成控制测量报告,控制测量成果表等,非常方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全站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7
  全站仪的坐标测量你应该好好看看使用说明书! 一般来说分为这样几步:
  1、 输入坐标, 测站点、 后视点及要测的碎布点事先是家里输入进去的。 具体在说明书里的数据录入这一块。
  2、 到了野外, 首先是一起对中整平, 开机后, 进入坐标测量。
  3、 设置测站点。
  4、 设置后视点, 这是很关键的是仪器不同, 方法不同。 一般都要, 拟设好后视点后, 要对后视点进行一次测量, 这个过程实际就是陪准坐标系统。 关键关键! 配好以后一起会将测量的后视点坐标直接显示出来, 你可以和已有的坐标对照一下。
  一般来说。 二者之差不大于 5cm 就可以拉 5、 测量 一般全站仪测角精度都不是很高 还有对中误差, 后视误差等等,要求精度高可以用 GPS静态测量 内容: 了解全站仪的分类、 等级、 主要技术指标; 掌握全站仪的基本操作, 测角、测边、 测三维坐标和三维坐标放样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了解全站仪的对边测量、悬高测量、 面积测量等方法。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6
14.放样测量
放样测量用于在实地上测设出所要求的点位。在放样过程中,通过对照准点的角度、距离或坐标测量,仪器将显示出预先输入的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以指导放样。
显示值=实测值-放样值
 放样测量应使用盘左位置进行。
14.1距离放样测量
根据某参考方向转过的水平角和至测站点的距离来设定所要求的点。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按右图所示照准参考方向。

2.在测量模式第二页菜单下按【置零】,在【置零】闪动时再次按下该键,将参考方向设置为零。 【置零】

【测量】
H
ZA 99°43′13〃
HAR 0°00′00〃 P2
置零 坐标 放样 记录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3.在测量模式第二页菜单下按【放样】,进入放样测量模式。
 在菜单模式选取“2.放样测量”完成同样功能。

【放样】

【放样测量】
1.放样数据
2.放样观测
3.测站设置
↓4.方位角

4.选取“1.放样数据”后按【 】,进入放样数据输入屏幕。
输入放样平距和放样角度,每输完一数据项后按【 】。
【 】

【放样距离角度】
H<m>:
HA:

坐标 确定

5.按【确定】进入放样观测屏幕。
其中:
dH:目标与待放样点的平距差值。
dHA:目标与待放样点的水平角差值。 【确定】

【距离放样】
dH
dHA -119°23′18〃
HAR 0°00′00〃
改正 模式 引导 测量

6.按【引导】进入放样引导屏幕,第二行所显示的角度值为角度实测值与放样值之差值,而箭头方向为仪器照准部应转动的方向。
 箭头的含义
←:从测站上看去,向左移动棱镜。
→:从测站上看去,向右移动棱镜。
 恢复放样观测屏幕,按【差值】 【引导】

【距离放样】
→ -119°23′18〃

HAR 0°00′00〃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7.旋转仪器照准部至第二行显示的角度值为0°。当角度实测值与放样值之差在±30〃范围内时,屏幕上显示←→。

【距离放样】
←→ 0°00′01〃

HAR 119°23′19〃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8.在望远镜照准方向上安置棱镜并照准。

9.按【测量】开始距离放样测量。
【测量】

【距离放样】
测距 pc = 0
ppm = 9
模式: 重复快测
DA
停止

10.距离测量进行后,屏幕显示如右图所示。第三行所显示的距离值为距离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值,而箭头方向为棱镜应移动的方向。
 箭头的含义:
↓:向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向远离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 重新选择测距模式及距离值改正按【改正】。参阅“12.1距离测量设置”

【距离放样】
←→ 0°00′01〃
↑ -15.346m
HAR 119°23′19〃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11.按键头移动方向移动棱镜至第三行显示的距离值为0m,再次按下【测量】进
行测量。
当测离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值在±1cm范围内时,屏幕上显示两个箭头。
 选用重复测量或跟踪测量进行放样时,无需任何按键操作,照准移动的棱镜便可实时显示测量结果。 【距离放样】
←→ 0°00′01〃
↑↓ 0.001m
HAR 119°23′19〃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2.按【差值】显示放样成果。
按【ESC】返回放样测量菜单屏幕。 【差值】

【距离放样】
dH 0.001m
dHA 0°00′01〃
HAR 119°23′19〃
改正 模式 引导 测量

 按【模式】选取放样测量模式,每按一次【模式】放样测量模式将在距离放样和坐标放样间交替转换。
 当测距模式为重复测量或跟踪测量时,按【停止】可暂停距离测量。

14.2坐标放样测量
坐标放样测量用于在实地上测定出其坐标值为已知的点。
在输入待放样点的坐标后,仪器计算出所需水平角值和平距值并存储于内部存储器中。借助于角度放样和距离放样功能,便可设定待放样点的位置。
 为进行高程Z坐标的放样最好将棱镜安置在同高度测杆等物上。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 在测量模式第二页菜单下按【放样】,进入放样测量菜单屏幕。
 也可在菜单模式选取“2.放样测量”进入坐标放样。
2. 选取“3.测站设置” 进行测站数据输入、选取“4.方位角”完成仪器定向,选取“5.仪器棱镜高”输入仪器及目标高(参阅“13.1输入测站坐标”、“13.2后视方位角设置”、“13.3输入棱镜高及仪器高”), 【放样】

【放样测量】
1.放样数据
2.放样观测
3.测站设置
↓4.方位角

3. 选取“1.放样数据”后按【 】,进入放样数据输入屏幕。
【 】

【放样距离角度】
H<m>:
HA:

坐标 确定

4.按【坐标】,进入放样坐标输入屏幕。在Np、Ep、Zp中分别输入待放样点的三个坐标值,每输完一个数据项后按【 】。
 需调用内存坐标数据按【查找】。(参阅13.1.2调用内存中已知数据)。
 按【距离】可切换到距离放样模式。
 按【记录】可将输入的坐标数据记录至内存中。 【坐标】

【放样坐标】
Np<m>:
Ep<m>:
Zp<m>
查找 记录 距离 确定

5.上述数据输入完毕后,按[确定]。仪器计算出放样所需距离和水平角并显示在屏幕上。
 当已调整目标及仪器高度,按【高程】可重新输入棱镜高及仪器高。(参阅“13.3输入棱镜高及仪器高”)

【确定】

【放样距离角度】
H<m>: 226.4854
HA: 79°43′37〃

坐标 高程 确定

6.按【确定】进入放样观测屏幕。 【确定】

【坐标放样】
dN:
dE:
dZ:
改正 模式 引导 测量

7.按【引导】进入放样引导屏幕。
按“14.1距离放样测量”中步骤7~10操作定出待放样点的平面位置。此时第四行位置上显示的值为目标点与待放样点的高差。
 箭头的含义
:向上移动棱镜
:向下移动棱镜

【引导】

【坐标放样】
←→ 0°00′00〃
↑↓ 0.001m
0.143m
改正 模式 差值 测量

8.向上或向下移动棱镜至第四行位置上显示的值为0m(当该值接近于0m时,屏幕上显示出两个箭头)。
当第2、3、4行的显示值均为0时,测杆底部所对应的位置即为待放样点的位置。
 按【停止】可停止测量,完成该点放样。

【坐标放样】

← 0°0′0〃
↑↓ 0.000m
0.000m
改正 模式 差值 停止

9. 按【差值】显示坐标放样成果。
按【ESC】返回放样测量菜单屏幕。
【差值】

【坐标放样】
dN: 0.000m
dE: -0.001m
dZ: 0.001m
改正 模式 引导 测量

【附】坐标放样时的距离改化
MTS-800由用户设定改化系数的方式来实现距离的海平面归算及投影改化。有此要求的用户可按下述步骤输入改化系数。
(1)投影面上的距离
HDg = HD×改化系数
HDg:投影面上的距离
HD: 地面上的距离
(2)地面上的距离
HD = HDg/改化系数
 当改化系数被设定后,适用于包括放样在内的所有的涉及到坐标的测量程序。
 改化系数输入范围: 0.98-1.02 。缺省值:1.000000(即不进行改化)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 显 示
1.在测量模式第一页下按【改正】进入测距参数设置。 【改正】 【测距条件设置】
测距模式 单次精测
折光改正 无
棱镜常数 0 P1
确定

2.按【】、【】或按【PAGE】移动光标至改化系数输入行。

【】 【】 【测距条件设置】
改化系数: 1.000000

P3
确定

3.输入改化系数,按【确定】,返回测量模式。 【确定】
【测量】
H
ZA 99°43′13〃
HAR 120°09′12〃 P1
测距 切换 置角 改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5-02
1、架设仪器
2、建立测站
3、进入放样菜单
4、输入放样数据,拨动角度使其显示为0(理想状态),在仪器方向移动棱镜测量距离,使其为0(理想状态),直至找到放样点
5、输入下一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