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的来历是什么?

如题所述

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这所以叫做白马寺,从讲解员那里我听到了一段美丽的历史传说----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5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天夜里,汉明帝在南宫梦见一个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飞绕殿庭。第二天,他遍访诸六臣,其间有一名傅毅的人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汉明帝信以为真,便派大臣蔡扎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汉使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人并得到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以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竖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修造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特命名为“白马寺“。并专门安排两位印度高僧长期禅居寺内,译经传教。这就是”白马寺“一名的来历,自此,佛教才得以在中国传播开来。
据介绍,白马寺在唐代时规模很大,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曾予以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现在面积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夹苎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为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清各人的经幢碑、刻;古迹有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在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东汉永平12年(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定名齐云塔。今存之砖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塔为四方形密檐式,13层,通高约25米。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外轮廓略作圆弧形,玲珑挺拔、古雅秀丽。站在白马寺的清凉台上远望,但见白马寺北依邙山,南邻洛河,绿树红墙,梵殿宝塔,白马寺不愧是禅俗各界瞻仰浏览的胜地。
从白马寺出来,我为洛阳有如此深远的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深深的震憾着,这犹如一首活的史诗诠释着洛阳这座九朝古都的魅力。我,作为洛阳人,我骄傲,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更愿意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担负起我们这代人建设洛阳的重任,使古都呈现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非凡风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马寺。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11-11
白马寺位于洛阳东郊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相传东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位金人在宫殿上空盘旋,遂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翌年建寺。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劳,故取名白马寺。建成之后,又经宋、元、明各朝重修,才形成今日的规模和布局。白马寺的由来据说是汉明帝梦见金人,臣圆梦称佛故派人取经。因为佛经是用两匹纯白的马驮回来的,寺院建成后,起名为“白马寺”。
第3个回答  2005-11-11
白马寺的来历:还是在一千多年前的时候,那时的皇帝汉明帝有一天梦到一个金人飞进大殿,第二天问梦于群臣,太史傅毅回答道:陛下梦见的是西方之神,名叫佛。于是,明帝派中郎将蔡音等十八人到西域访求佛道。蔡音一行直走了三年,才在大月氏国遇到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请得了佛教经卷,千里迢迢,用白马驮回洛阳。明帝为此建造了一座寺院,就是白马寺。
第4个回答  2021-04-06
为纪念白马驮经,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扩展资料:

建筑格局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