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

如题所述

1.
亮年青时即从城市移至农村,躬耕于野,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表明他异常重视农耕,我们现在更知道,只有亲自参加流汗水的农作,才更能

体验民情,珍惜民力,从而能恤民疾苦,做到民安、政清、国富、兵强。

2.
亮少有逸群之才,而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他风格高迈。不汲汲希求权势和富贵,故时人杨戏有“忠武英高”之赞。

3.
亮择妇以才而不以貌,表明他不贪图个人享受,而只图找一有才贤偶,以帮助己很好地为国为民服务。这在古代统治层中,能若此者尤为罕见



4.
亮择主不求其地广势大,而重品德作风,故终于辅佐了众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故宋代哲人朱熹称“自古辅一无尺土之主,唯孔明能之”。

5.
亮之治国,德教与刑法并举,政绩之佳,冠绝古代。

6.
亮善于治军和发挥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能以少击众,使只能处于守势。《孙子兵法》所说衡量将的智、善于用兵的司马信、仁、勇、严五个必

要条件,亮无不具备,是全能的军事家。

7.
亮的思想及行动,以儒为本,并吸收法、道、墨、农、兵各家之长,故他在政、军、经、贸及科技各方面都有好的成就,他对生产和军用器具

的制造都有进步意义。

8.
亮重视并善于用人和培养接班人。

9.
亮要求和鼓励别人对他提反面意见,且有错必改,决不掩护己短。

10.
亮能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产和受赐及自己在外仰赖公家供给的情况,不另外治生,以长尺寸,这种自我约束的清廉作风至今仍有示范意义。

11.
亮临死让别人把他埋在定军山交通要道旁,因山为坟,不需器物,这不仅反映了他反对厚葬的恶习,更表现了他至死也不忘攻魏与统一中国的

宏愿壮志。

12.
亮既忠于蜀汉,其子瞻及瞻子尚亦能在抗击邓艾的战斗中为国捐躯,三世忠烈,足证亮家风之美,孙权晚年心多嫌忌,可是到死前,仍以亮侄

诸葛恪为大将军辅佐少主,当系他觉得诸葛家人最可靠的缘故,显然是受了亮辅政最好的影响。

13.
亮受遗托孤,行君事而世人不疑,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亮用法严而人悦服;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使人叹惜至今不绝,不能说不是奇人奇事。

14.
亮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较为开明,在古代专制统治者中是少见的。

15.
不论亮同时或后代人都敬慕亮,由于亮德高能多,所以各行各业都可以从亮身上得到启迪、鼓励,如爱国志士学习亮的尽瘁国事,怀才不遇之

人则可以从亮之淡泊名利中得到慰藉。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就反映了亮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总括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认为: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德才兼备,影响深远、光照寰宇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堪称古代完人与宗师。

诸葛亮亮在治军作战方面,固然有其突出的特色和战绩,但毕竟是出师未捷身先

死,因此便产生了他是否长于将略的问题,甚至连陈寿对此都

有忽高忽低、含糊其辞的述说:

比如寿在他给晋武帝所上《诸葛氏集表》中说: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

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

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

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

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

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无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以上一段文字,似乎难以令人理解,寿既然对亮的将略发生了疑问,然而为

什么后面又归结为“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呢?况且,亮在“众寡不侔、攻

守异体”的不利条件下,加上所遇敌帅又是“人杰”,因而战争六年余,未能成

功,这样看来,也不能说亮将略为短啊!陈寿素以“有良史之才”著称,可是,

他在这里的文笔为什么这样模糊不清呢?实际上,我们只要把陈寿当时自身所处

的环境考察一下,就可以得到解答。我早在年我曾撰文申述个年前就已经对此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人的理解,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再述之如下:

陈寿原为蜀人,他曾仕于蜀,蜀亡,寿转为晋臣,因之他撰《三国志》,忌讳很

多,且亮原是他故国的元帅,系武帝祖父司马的劲敌,故寿对亮与懿交战的一些

对懿不体面情况并不敢秉笔直书,如亮给懿送巾帼之服及“死诸葛走生仲达”等

事,寿均不敢提。寿以上一段论亮将略的文字,正是寿用曲折隐晦的笔调,以表

示他的良史笔法。今再演述一下寿的本意,因为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当时未

免没有人说亮将略为短的话,因之陈寿也提出亮奇谋非长的同类话,可是寿接着

又举出亮未能成功的原因,乃由于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对手或为人杰三个原

因:前两个原因自系客观事实,无可置疑,问题是亮处于此两个不利条件下未能

将此人杰彻底打垮,而自己先病死军中,寿的结论终归只能是:“盖天命有归,

不可以智力争也。”所谓“智力”不是将略或智谋是什么呢?假如寿若真以为亮

将略非长,为什么不说亮所以功业陵迟,盖将略非长或奇谋为短,而说是“ 天

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呢?寿以上所提出的“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

“不可以智力争,”都是寿为亮开脱将略非长的指责与为之辩护的用心良苦的良

史之笔。寿所

说“或值人杰”的话,只能说明寿并未把司马懿视为真正的人杰,所以用“或”

字,假如寿真以为懿的将才高过或等同于亮,他也就不会最后说“天命有归,不

可以智力争”了。

以上的解释,并非仅是我个人的意见,前人如赵翼和吕思勉都有类似的看法(赵

说见《廿二史札记》,吕说见《中国古代名人传记迭》)。只是他们没有详细解

释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31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第2个回答  2009-07-29
我眼中的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