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哈利波特6的感想,一起谈谈。300子左右

如题所述

  今天晚上去电影院看了哈六。看完以后感触很多。很欣赏自己的残忍,最后邓布利多死的时候,尽管内心有很大的震撼,但是却没有哭出来,只是觉得这样一个“压抑”的结尾非常适合哈七的发展。

  回来以后看到吧友们对哈六的意见褒贬不一,甚至有的都说出一些过激语言。其实,大家没有必要为了这事而伤和气。有人对导演不满,对电影不满。其实大家可以这样想。“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原著是西方人,导演、编剧都是外国人。英国的JK罗琳用她高超的想象力写出了这一小说巨著,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凭借出色的特技手法,拍出了哈六。应该说整部电影都是由西方人的思想,西方人的理念来拍(除了电影里面斯拉格霍恩Party上的中国灯笼)。因此,我觉得大家审视这一部电影,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欣赏,从西方人的观念着手,并不是只注重剧情,偏重剧情,整部电影就会显得很水。

  其实个人觉得本片的亮点有很多,有好多吧友认为本片删掉太多的情节,诸如德思礼一家、霍格沃茨的激战、凤凰挽歌等。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处入手,去发现一些微妙的“修改”。

  我在看电影前,在网上找了许多关于哈六的信息。到了真正观看的时候,发现那些“信息”其实都是冰山一角。

  【镜头一】开篇就有麻瓜咖啡店的女孩子问哈利:“哈利是谁?”并且向哈利质疑《预言家日报》上照片会动的事情。哈利的回答女孩子关于哈利是谁的问题:“他谁也不是。”

  其实这一点就有所反映:哈利自己并不认为他就是所谓的“救世之星”。这只是后文的一个小小的铺垫。这个情节也反映出了罗琳“人人皆英雄”的观念。因此,尽管这个情节原著中没有,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镜头还是有意义的。

  【镜头二】接下去就是邓布利多带着哈利去拜访斯拉格霍恩的“房子”。这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虽然微小,但是反映出许多作者、导演的思想。

  首先从小角度入手,(我说的话可能有点格式化)邓布利多和 斯拉格霍恩 在 斯拉格霍恩所谓的“房子”里面的对话就有一些有意义的语句。我记得一点。

  ①邓布利多(指着被斯拉格霍恩伪装得很混乱的房子)说:“那我们最好帮他们修复好。”②邓布利多从洗手间里出来:“这本杂志(麻瓜杂志)能给我吗?我很喜欢这种款式的毛衣。”

  (台词我记得不太清楚,大致是这样)

  这些对话,仅从电影角度来看,是增加搞笑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原著或者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的人来说,细心的人就能发现:巫师喜欢麻瓜的东西。这点能反映出邓布利多亲近麻瓜,属于保护麻瓜的一类人。因此有人认为这些镜头是所谓的“无聊”,可是事实上它们却有一些作用。

  【镜头三】有吧友认为关于魂器记忆的三个片段太粗略。其实我认为这样已经达到了效果。

  ① 邓布利多去孤儿院看望少年伏地魔时,导演已经概明了重点:汤姆里德尔是一个有超能力的孩子。

  ② 斯拉格霍恩拒绝为青年伏地魔解答魂器的事(尽管这段记忆被篡改了),导演又点明:斯拉格霍恩在逃避,为后来哈利在海格的小屋与斯拉格霍恩的交流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③ 斯拉格霍恩为青年伏地魔解答魂器的事情,导演已经通过青年伏地魔的语言、神态阐明:汤姆里德尔制造了许多魂器。

  综上所述,这三段记忆所要表达的意向以及作用已经很完善了,已经达到了预想效果。但是据吧友们的想法,这些记忆应该更加具体一些。事实上如果记忆部分加重描写,说的多了的话。会影响整个电影的结构。这部电影的主要色调就是灰黑色,给人一些阴郁的感觉。因此如果在回忆部分加重描写。就会极大地加重了这一情调。因此,导演在“回忆”一块的处理,在我个人看来,已经尽善尽美了。

  【镜头四】我想大家讨论最多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项就是邓布利多死后的一些情节。

  其实我在看电影之前,就听说了葬礼被删一事。那时我也觉得很不可理喻。因为在原著里,《白色坟墓》和《凤凰挽歌》两章是全书的重点。罗琳在写这两章的时候一定费了很多心思。所以,我在期待哈六的时候一直都期待着邓布利多华丽的葬礼。

  但是正如传言所说,这一段真的被删掉了。可是我个人认为。在整部影片的讲述上,通过全校师生用魔杖驱逐黑魔标记一情节,已经完成了电影感情的表达(感觉一事非常难说,我想看过哈六的人在这个片段的时候一定会有些感触,具体我就不说了)。其实这是一个伏笔,一个非常大的伏笔。看完全套“哈利波特”的人一定记得哈七最后的《霍格沃茨大反攻》。这个篇章其实就通过刻画人们群起而攻之的团结来阐明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事实。也达到了罗琳的写作意图——团结起来,就没有驱散不走的黑暗。而这一情节正是通过了大家团结驱散黑魔标记,来暗示最后大反击时候大家的团结。因此,我觉得与其花大钱去拍葬礼(听说拍葬礼很费钱的),还不如用这个镜头描写好,这样一来既符合了电影的发展公式,也有了一个更深远的意义。

  【镜头五】本人认为最有伏笔的镜头——斯内普在天文塔地板下对哈利的一个“不要讲话”的手势。

  其实我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真的可以说是要用拍手叫绝了。暂且不说这个镜头,在电影后篇——食死徒们离开霍格沃茨的时候,哈利对着斯内普大喊:“你这懦夫!”,而斯内普回击:“别叫我懦夫!”这一情节,在原著里就是点睛之笔。在电影里面,这一镜头当然是电影的最好收尾。然而斯内普在天文塔对哈利的那个手势,其经典就经典在于它已经亮明斯内普不是一个懦夫。大家应该察觉到,斯内普在和哈利做完手势后才上楼加入了食死徒。这也提前说明了其实斯内普一直在暗暗地保护哈利。如果大家没有看过原著,我想大部分人看到斯内普用魔杖指着哈利时都会想:斯内普会杀了哈利。正是由于斯内普行为的巨大反差。也使这个镜头成了本片的一个亮点。

  最后再说一些吧,有好多吧友都认为本片的情节上有一些不足之处。其实我个人觉得已经不错了。有人觉得“记忆”一块不够重点,魁地奇比赛都没看到哈利抓住了金色飞贼,德思礼家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邓布利多的葬礼没了,闪闪、多比、克利切、格里莫广场什么的全都被cut了。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就像吧友们说的,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电影是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大家要知道,电影里面“记忆”片段一里,孤儿院门口50年前的英国老轿车是剧组非常不容易才弄到手的。制作一个简单的魔法效果也是非常不易的,制作一个闪闪、多比更是要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大家要学会知足啊,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实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又话说有好多吧友对哈六的特效不满意。比如魁地奇比赛看似草草了事,少了许多次要角色的登场亮相。但是我们看的电影名字叫《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而不是一场纯粹的魁地奇比赛,不是来看演员阵容,更不是为了原著的情节而看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有改动。而电影的伟大之处便是在于敢于适当地改编原著,导演们懂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增添一些什么,在哪些地方需要删减一些什么。这才是电影的看点。设想,要是所有的情节都照搬原著,那么看电影还有什么乐趣呢?如果哈六完完全全就像原著写的,德思里一家的窘样啦,魁地奇的惊险啦,邓布利多的葬礼怎么怎么催泪啦。请问你还会期待哈七吗?我想大家都不会吧,无非就是哈利千辛万苦摧毁了六个魂器,最后一个他自己被伏地魔自己干掉,然后伏地魔又被他自己杀掉了。这样所谓“华丽”的电影,事实上它的主题是干瘪的,精华早已被原著吸干了。一般阵容太华丽的电影,比如《赤壁》、《满城尽带黄金甲》,阵容上是出奇的华丽,但是在主题上就有那么一些不尽人意。我们看哈利波特,喜欢看电脑特技出的奇妙魔法,但是请记住,罗琳写哈利波特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用魔法伎俩唬大家,她是为了给大家阐述道理。而某些道理,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

  其实看电影,何必为了电影情节争个面红耳赤呢?这些本身就是为了消遣嘛。况且,电影还要考虑到从没看过原著和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的人。导演要确保他们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能看懂大概的意思,不能让他们看了一头雾水,因此我认为电影已经达到了这一效果。大家都是看过原著的铁杆哈迷,如果拍出来的电影我们都得花点时间去消化,那么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岂不是在看天书了?

  所以我认为,从意义、手法等来评论,《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不失为一部不错的电影。人各有所好,大家也没必要去为好与不好争论了,电影拍好已经既成事实了。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坦然接受吧。

  (不好意思,情不自禁写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9
楼上的童鞋好BH!
说真的,看电影不如看书来的有趣。
当然也有人认为电影中的人物至少比书来的更真实。
怎么说呢,老邓死的时候我老以为他以后会吐便当
但是书看完了,斯内普是好人,杀死老邓是老邓的指示,老邓也就没有复活的可能了。
本来很期待哈6,哈利波特能和伏地魔来场精彩绝伦的战斗
说不失望是假的,但是至少罗恩和赫敏成了堂堂正正的官配,没有三角恋的苦恼了。
网上褒贬不一,但是我觉得哈6还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某主角越来越难看了。
第2个回答  2009-07-29
被哈六雷到......完全背离了原著的主旨,关于里尔德和混血王子竟然一笔带过而将罗恩与哈利的感情作为主线;早知道看的是这样一部蹩脚的青春偶像剧我就不浪费钱在家迅雷了......(其实我最受不了的是丹尼尔太低金妮罗恩太丑赫敏太可怜尤其我看到斯内普就伤心......)

(这是我看完哈六后的校内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