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啊?

RT

道教的思想主张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扩展资料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6
道家不是道教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万法自然,天人合一。小国寡民,鸡犬相闻,其民却老死不相往来。
道教的主张就难说了。。道教的每个支派的主张都不同,符箓派、雷法派、内丹派、外丹派主张和教义都不一样,楼主可以用以上派别的名字搜一下。
但是有一些基本教义是一样的,“修道”、“积德”、“清静”、“无为”、“把一”、“寡欲”、“抱元守一”。

元代道教正式形成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流传至今。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炼气,出家修真”,道土蓄发留须,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德”、“清静”、“无为”。

(一)

道教以“道”名其教,说明它以绝对崇拜服从“道”为特征。道的观念,渊源于先秦的道家。李聃《道德经》五千言,反复阐述的就是“道”的体认。道教以老子之“道”作为其宗教基本教义,就是因为他们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弘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时时修道。
“道”字,通常可做“道理”讲。但老子所说的道,并不同于一般的道理。他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概括地说,他的道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是一种自世之道。
这个道,是一种宇宙观。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又是宇宙的原动力,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它无名无形,不能用语言概念来表述,也不能用感官知觉来发现。它独来独往,超越空间,永恒存在,具有生化天地万物的无穷力量,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道不可违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必须遵从的“绝对意志”。
道是道教的宇宙观,又是其独特的方法论。老子将道运用在各方面。他的社会理想是“无为而治”。他的人生观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他的修炼方法是“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他认为,只要以“道”为原则,通过一定的修炼,人就可以返朴归真,与自然之道同体同性,从而返朴归、真,也就是他所说的“谷神不死”。后来道教的仙学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道教的根本信仰就是老子所传的“道”。通常所修的就是这个道。道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处世之道、内炼之道、伦理之道、论政之道、自然之道、天人之道等等,但都统一于大道、常道,即永恒不变的宇宙之道。道教主张通过体验,修持大道,“导体归本”,引俗入圣。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修行,尤其以修心最为关键。因为道的体现在于人的心神。《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在人之身,“则为神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在修心的众多方法里最常见的要算气功锻炼了。正一派常以“掐诀”“念咒”来配合内在行气,通过调身、调心,使元神内守,阴阳平衡。全真派的《全真开教秘法之碑》也用了很长的篇幅来阐述内炼的方法。现将全文抄录于下:
莫将樽酒恋浮嚣,每向庐中作系腰。龙虎动时抛雪浪,水声澄处碧尘消。自从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计聊。蛟龙炼在火烽序,猛虎擒来囚水晶。
铅是汞药,汞是铅精。
识铅识汞,性住命停。
九转成,得知友,赴蓬莱。
这篇由全真派祖师重阳子王喆亲手撰写的碑文,虽有许多隐语,但一经解释即可发现奥妙。如“作系腰”,指扎缠腰带;“龙虎”指呼吸;“蛟龙、猛虎”指全真教练习动功时最常用的“暴息法”等。全篇体现了王重阳修炼内丹得以成仙的思想。此外,介于正一和全真之间的武当道教更为重视内炼。武当讲求“以武演道,以道合真”,在习武练功的同时就是在参悟大道。《武当玄武修真碑》起首云:“半帘月影三杯酒,花香满院一局棋……”《武当犹龙太极功架歌诀》中又云:“赤龙搅起海底水,心中真气在盘旋……”这都包含内炼的隐喻和实证。武当派独传绝技(诸如九转神功飞天掌、混元弥天神功、混元阴阳五行手、犹龙太极功架、八卦阴阳掌、太极连环大法),据说都是以内炼修心为根本的上乘功夫。

(二)

与“修道”并重,道教还主张“积德”。积德就是广泛仁义道德,施仁济众,这叫做“行”;而把修道炼养叫做“功”。功行圆满,方成神仙。所谓“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就是这个意思。“德”,一般被解释为道德、品德、德行,指言行适宜,外无愧于人,内无愧于心。作为人的一大优点,“德”有如儒家所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如《道德经》说,“下德不失德”。此处之“德”即指做人的优点。东晋葛洪《抱朴子》说:“非积善阴德,不足以感神明”。“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佞诌,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这就把行善积德与求真企福联系在一起了。后世道书中无数“积功累德”之说,都是源于老子“下德不失德”的教诲,目的是希望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互助;按佛教的说法是“以仁慈为怀”,按基督教的说法则是“崇尚爱德”。
道教多以“德”与“道”并称,认为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是整体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道教枢义》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所以道教之“德”有时作为“道的本体”讲,有时作为“‘道的特性”讲,有时作为“道的总体表现”讲。《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常德”、“玄德”,都是描述以上之德而言。《自然经》中说,德就是“得于道果”的意思。《太平经》中说,能够“成济众生,今成极道”的就是德。唐明皇在《道德经御注》序言中说,“道之在我”就是德。总而言之,道教徒既要修道还要积德,“德”与“道”同为道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教义。道学中“清静”、“无为”、“把一”、“寡欲”等理论观点,统统都是从道和德引申和发挥出来的。道教崇尚道德修持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上珍宝。

(三)

《道德经》云:“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生”。在老子李聃的眼中,清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后来的正一道继承其思想并将“清静”作为基本教义,体现在人生处世与个人修炼中。
道教认为,一切生命的源头都是以静态为基础的。自然界中任何动植物的成长,都是从静态中充实其生命。如一枝花儿,是在静态中生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有动有静,还需与之相对应的休息,人之所以拥有不绝的生命功能,是靠充分休息才得到新的生机。所以《道德经》说: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清静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其中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用以说明道的清静状况。在道教的宇宙观里,清静是自然界的初始状态;在道教的社会思想里,清静是其理想领导人物的风格;在个人修养方面,清静更是修身养性的绝妙良方。个人修炼精气,当效法道的清静,不但要清静一时,而且要做到“常清”。历史上不少道学家宣称人能常清静,“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灭尽。”
王重阳之首徒丹阳子马钰曾说:“是以澄心如澄水,养气如养儿。气秀则神灵,神灵则气变,乃清静所致也。”可见清静之说是有其具体内容的。清为清其心源,静为静其气海。心源清才会情定慧生,气海静就会精全命固。按此静清之法去做,要“无心”。即在生活里存心于清静之域,无邪心恶意。说白了,就是老百姓平常所讲的“清心寡欲”。
道教在修习丹道寻求清静之法的过程中,还可以清洗个人内在的心灵创伤,重新发现和认识“自我”,从而使自己获得解脱。人的意识中好似有盘录像带,它将人生的悲伤、痛苦和意外刺激,透过常意识的层次转录到潜意识的录像带上,而潜意识中的这些印痕又强有力地影响人的常意识,使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错乱。清静之法是一种凝炼意识、净化潜意识、开发元意识的法宝。在清静中认识自我,就会将潜意识中录有心灵创伤的录像带清洗干净,消除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不良印痕,从而真正使人的心灵得以释放。清静之功还往往把一些危及生命的不治之症压制住,延长几十年寿命。达到清静的唯一方法是修成内丹。内丹法将人体先天的精、炁、神称作药物,一旦丹功炼出内药,这些自身产生的内药会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治愈百病。丹家认为,外界的中草药和抗菌素都有副作用,自身的内药才是百利无一害的。可见通过内丹法修习清静之功,无疑会消除众多心身性疾病,通血活络化瘀,使人精气通畅,心理和谐,保障人体心身健康。

(四)

道教的基本教义还认为,不管是治理国家大事,还是个人的内修外行,都当以“无为”为首。
在个人处世与修养方面,无为是道教处世哲学的主要原则,也是练功夫的一大标准。应物处世,可以效法水的作为。水无私奉献,滋养万物,而不自以为功,水柔弱谦下,不避卑恶,能方能圆,无为不争,水渊深清明,鉴照万物,各如其形。这些品德也正是道的重要特性。修道者应如水那样,以浅待人,以柔克刚,谦和退让,无私不争,博施广爱。《道德经》云:“不求荣好,无奢侈饮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法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
丹家修炼时体内气血自然运行,强调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反对拔苗助长。治国之理亦同于人体中的自然律,须按规律去作,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德经》云:“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法自然”。又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中有真善美的精华,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强作妄为。自然规律就是“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违背规律逆天而行,终无善果。顺应常道而“无为”,则可无所不为,这就是道派以“无为”求“无不为”的要义。这一点与辩证唯物主义颇为近似,在认识服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利用客观规律来为人造福。
老子弟子杨朱以无为之道用以治国,倡静因之说:“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然”。静则去爱恶之心,虚静以待;因则时至而应,因而不为。静因之道舍已意而以事物自然之理为法,因客观条件而动,故物因理而用,法因时而变,国因人心而治,体现了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要旨。《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即小鱼也。如果在烹煎小鱼时,猛火在下,反复翻动小鱼,结果只会鱼烂成焦,无法下咽。正确的方法是文火慢熬,勿动小鲜,自然味美。治理国家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以统治者个人意志为标准,一意孤行,朝三暮四,胡乱折腾,而应行无为之道,不能政令繁苛,民众不堪其忧。故《庄子》说;“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更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天下太平的根本。经中云:“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得道意,得无心者。”又云:“垂抉无为,弃不祥也。”这种无为而治的内涵,并非不要人为的努力,而是希望减少独断专横的弊害,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更有利于国家和民众。正如河上公《老子注》所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我是个道士

道教的思想主要来源于道家

道教主张,清静、无为、虚无、自然、柔弱、不争、素朴、长生久视、度人无量等等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7-26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自然 无为 不争
第4个回答  2009-07-27
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修身养性,最后得道成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