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彭湃纪念中学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穿越百年的时间跨度,穿越百年的文化厚度,斗移星转,沧桑巨变。回首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
当思绪重新溯回民国初期的彭中:新学初兴,书院易建,诞生足迹犹历历在目。1913年,海丰大地风雨如晦,辛亥革命烽火正酣,“废科举、兴新学”风潮澎湃。在守旧与革新的激辩中,时任海丰民政长(县长)的民主革命先驱张友仁受命于辛亥革命元勋陈炯明,擎起兴学大旗,择址五坡岭上的莲峰书院,毅然革故鼎新,扩其规模体制,率先兴办县立中学,在本省沿海县区开创先河;提倡新学的周朴西亲任校长,推行新学。自此,彭湃中学的前身——海丰县立中学便在海丰大地上诞生。
当时针重新指向革命时期的彭中:几易其名,数迁其址,办学坎坷犹历历在目。1920年代,海丰大地革命如潮,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学校曾几度迁徙校址,辗转于五坡岭和南门湖畔。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学校被迫停办;1930年,迁回南门湖畔复教;1941-1945年间,日寇两度入侵海丰,校舍被占,校产被毁,师生转入敌后进行地下活动,学校停而复办,毁而重修。抗战胜利、海丰解放之后的1950年2月,学校改名为海丰县立第一中学,座落于南门湖畔,书声与湖水和鸣,青衣共翠竹成长。
当目光重新聚焦风雨兼程的彭中:党政扶持,乡贤襄举,殷切关怀犹历历在目。彭中自建校伊始,便蒙受着各级党政和各方乡贤的关怀,像阳光雨露,如春风化雨,似涓涓细流,鼓舞和激励着师生昂首阔步走在办学育才的道路上。1954年,彭湃烈士的母亲周凤赴京时,向毛主席、周总理提请建立海丰苏维埃纪念中学。翌年,广东下拨专款,择址于五坡岭方饭亭周边,历时一年建成新校区。1957年11月21日,正值纪念海陆丰苏维埃三十周年之际,时任广东副省长古大存亲临学校剪彩。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彭湃纪念中学,简称彭湃中学。作为一所广东省重点中学,彭中担负起传承文明薪火、培育社会英才、造福一方乡梓的光荣使命。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海丰,彭湃中学改名为海丰中学,校舍改作人民医院,大操场改为学校农场,重新迁回南门湖畔,仍坚持办班授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彭中得以复名、复址。从此,彭湃中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屹立于五坡岭畔,滋养四方莘莘学子,培育满园桃李芬芳。
百年的光阴漫长而厚重,百年的磨砺深沉而隽永。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彭湃中学饱经时局动荡,遍历岁月沧桑,始终同海丰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彭中校友积百年而益盛,彭中精神历百年而弥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