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有哪些强人

如题所述

  何元余

  何元余(1904-1927) 遂溪姑寮村人,民国3年(1941年)随父母迁居江洪港。他小时给人家牧牛。民国14年秋,参加“雷州青年同志社”,任宣传小组长,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3月,发动渔民成立遂溪县第一个工会--江洪港渔业工会,当选为工会主席。4月,当选为遂溪县农民协会第一届执行委员。在他的领导下,江洪渔业工会会员发展到400多人,还建立一支70多人的工团军,同土豪劣绅进行激烈的半争,没收奸商鱼盐,处决恶霸周森材,迫使当局减轻捐税,保护渔民利益。民国16年4月24日,何在参加中共遂溪县委秘密召开的紧急会议时被敌人拘捕,5月21日与韩盈等14人一起被杀害于遂溪城竹行岭,时年23岁。

  黄学增

  黄学增(1900-1929) 1900年出生于遂溪县敦文村,是大革命时期与彭湃、阮啸仙、周其鉴等人齐名的广东四大农民运动领袖之一,南路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土地革命时期西江和海南岛武装起义的主要组织者,琼崖工农红军的早期创建者。少时家境贫寒,13岁才读私塾,1920年得亲友资助,考入广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次年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开始从事农民运动,先后被派往花县、广宁等地开展农运及建党工作。1924年6月,参加广州农运讲习所第一期学习,结业后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经组织同意加入国民党,后任广东省农协执委、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等职。1926年1月,与宋庆龄等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会,尔后任国民党广东南路特派员、南路特委书记等职。“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随省委转移香港,不久转回西江组织领导农民暴动。琼崖暴动受挫后,往海南领导恢复工作,建立了琼崖苏维埃政权和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并任特委书记兼独立师政委。1929年在海口被捕,英勇就义于海口市郊,时年29岁。

  陈贞豫

  陈贞豫(1396-1425) 字奋扬,附城陈村人。陈贞豫天资聪颖,精于诗文,明永乐三年中进士,任北京监察御史。其间,他忠于职守,深得皇帝器重,被晋升为都察院交址道巡按御史。贞豫上任后,深入民间查访,为民解困除害。他在暗访中得知石(廉)遂(溪)二邑常遭流寇骚乱,于是奏请朝廷在横山地方设堡,以扼宁石遂二邑,因之得罪贼寇,在廉江私访时被贼首苏观彩杀害。明仁宗深为惋惜,追封其父为都察院交址道巡抚监察御史,以彰其功。其母亦有诰命。

  清乾隆年间遂溪知县范曾在县城建“陈御史祠”。“文革”期间被毁。

  洪泮洙

  洪泮洙(1611-1704) 字献统,遂溪芦山人。明崇祯十五年中举,清顺治十三年中进士,后在通政司主事。康熙三年任休宁县知县。为官期间,洪泮洙政绩颇著。老年还乡,与陈 倡议募捐,筑东洋海堤,护环海田庐,永利民众。洪泮洙能文善诗,一生著述甚多。于康熙二十年编纂《雷州座志》,二十四年编纂《遂溪县志》。被誉为“清世人龙”。

  陈乔森

  陈乔森(1833-1905) 字颐山,号木公,遂溪椹川人,后迁居雷城东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人,官至户部主事。后辞官回乡,在雷阳书院任教30多年。陈乔森出身寒微,但一生勤学苦读。他过目成诵,学识渊博,擅长绘画、书法、诗词。著有《玉河秋泛图》、《猪归纵饮图》、《芦蟹图》、《亭榕诗钞》等。他的作品造诣极深,能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在岭南、京都名望甚高,被誉“岭南才子”。

  罗氏兄弟

  罗氏兄弟,遂溪罗屋村人。兄罗鼎(1848-1923),别名无昌,字梅臣;弟罗海(1851-1921),别名衍昌,字珊洲。罗家兄弟幼时家贫,无钱求学,劳作之余常到村中私塾偷听,久而久之,遂能背诵《四书》、《五经》,且通晓其义。塾师惊佩他俩的才华,免费接收他俩入学,后亲友资助他俩进遂良书院攻读。

  清同治四年(1865年),罗鼎中秀才,29岁考取拔贡,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光绪十五年(1889年)罗海中举。5年内一家中了2个举人。中举后,罗鼎初任罗州司训,后任遂溪知县;罗海任遂溪县教谕。他俩仕途虽失意,但学术却有成就。罗鼎著作甚多,罗海多才多艺,能诗善画,精于书法,墨迹遍及遂溪、广州湾一带。

  冯绍琮

  冯绍琮(1852-?) 字昆珊,遂溪县麻章村(今湛江市郊)人,是遂溪县抗法主要领导人之一。

  清光绪二年,冯绍琮任报捐巡检,五年选为州判。后随广西提督冯子材出关援剿越南叛将李杨才,将其擒获并荡平其余党,立五品军功。光绪十二年,他领右军营往琼州剿匪,被朝廷嘉奖。光绪二十五年,法军入侵遂溪县境,遂溪知县熊金萼惧敌怕死,不敢抗法被撤职,李钟珏代之为遂溪知县。其时,冯绍琮积极从事抗法活动,在李钟珏的支持下,办起了遂溪县团练总部,任团总,多次指挥练勇抗法,迫使法军龟缩小租界范围。

  光绪二十八年,冯绍琮率右翼亲兵在明宁州、右州剿匪,因军饷不济被迫辞职回乡后病故家中。

  杨益三

  杨益三(1873-1924) 字常谦,号益三,人称“三蛇六”,遂溪文车人。年轻时当过雇工,干过杂役,清末在赤坎开铺经商,辛亥革命前曾任广州湾商会董事。清宣统二年(1910年),孙中山胞兄到广州湾秘密发展同盟会员,杨益三加入同盟会。翌年武昌起义,他负责在广州湾筹款,支持钦廉、防城、镇南关等战役的给养。辛亥革命后,益三不愿为官,仍以经商至终,享年52岁。卒后,国民党军政要员汪清卫、林森、孙科等为其撰写墓碑或题匾。

  吴邦泽

  吴邦泽(1875-1898) 遂溪南柳下村(今湛江市郊)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喜弄力枪。成人后,力大过人,棍术精湛,武艺超群,乐于助人,好打抑不平。1989年3月,法国出兵海头汛强行登陆,建立兵营,焚烧民房,毙伤人命,激起当地村民的义愤,纷纷组织起来抗法保家,荐吴邦泽为“棍头”(指挥者)。6月19日,吴邦泽率南柳、海头等地村民500多人进攻法军营,杀死法军2人。7月1日,又率从攻打法军营,在激战中英勇牺牲。

  陈式垣

  陈式垣(1891-1923) 字光乔,号继东,遂溪后坑村人。

  陈式垣少时在家边耕边读。辛亥革命后,先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汉陆军中学堂、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7年(1918年)从保定毕业,任边防军排长。民国8年弃职还乡,在粤军第一师任连长。民国9年参加驱逐桂系军阀斗争,负责警卫孙中山帅府。民国11年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战役,立战功升营长。民国12年升任副团长。是年10月,陈炯明叛军进犯广州,陈式垣率部扼守要冲,在观音阁一带与叛军激战负伤后牺牲,时年32岁。孙中山为了表彰其功,追晋为上校,并亲笔为其书写墓碑。1983年,国务院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韩 盈

  韩盈(1901-1927) 笔名寒萤,1901年出生于遂溪县南门圩。1920年考入广州铁路专科学校,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教育。1922年3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秘密开展学生运动。翌年发起组织“广东新学生会”;和“雷州留穗同学会”,引导青年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6月,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回雷州半岛开展革命活动,9月与黄广渊等人成立共青团雷州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后出任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