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对词的贡献有哪些

如题所述

苏轼是经历北宋中期到后期的文学大家,他上承以欧阳修为文坛盟主的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大潮,将诗,文,词等诸种文学艺术样式推向了北宋的最高峰,下开"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加上李廌,陈师道,又称为"苏门六君子")等人才辈出的局面,成为欧阳修之后更为杰出的文坛领袖.文章对苏轼生平,思想,创作道路以及苏文,苏诗,苏词作详细介绍,并对苏轼在宋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加以评价.
关键词:苏轼 苏轼散文,辞赋,四六 苏诗 苏词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 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一,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苏轼的文道观与苏轼散文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六一居士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此点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相同).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象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
史论,政论—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韧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
2小品文
史论,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正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造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于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此文论证了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和道理,说理十分透辟.但它的说理是借助生动的事例,或者说是通过形象来展现的,所以它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动鲜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
3叙事记游之文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
《石钟山记》是一篇以论说为主的游记,它围绕石钟山的得名,根据实地考察的见闻,纠正前人的说法,并引申出没有"目见耳闻"的事物,不能"臆断其有无"的哲理,思路清晰,论证透辟.尤其可贵的是此文的议论是在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中逐步展开的,例如写月夜泛舟察看山形一段: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宵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寥寥几笔即画出一个幽美而又阴森的境界,读之恍如身临其境,作者赏幽探险,务实求真的情怀也随之展现无遗.而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是直接配合议论的,堪称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由于苏轼作为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很少有芜辞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苏轼的辞赋和四六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取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如写景的一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典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情情之作.如《谢量移汝州表》:
只影自怜,寄命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章狂失志.妻孥之所窃笑,亲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二,苏轼的诗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一),苏诗题材取向
1,向外:积极干预社会现实——"一肚皮不合时宜"——批判现实
通过描写民生疾苦(天灾人祸)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蝗旱之灾:《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肌肠痛."
洪涝之灾:《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
赋役之祸:《吴中田妇叹》:"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通过反思历史以批判现实.如《荔枝叹》:
2,向内:进行深入的人生思考——哲理的思索——苦闷与超脱——乐观旷达的精神("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哲理的思索.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3,苦闷与超越.
深刻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苏诗中虽然时时有传达逆境中的苦闷者,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则表现出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写苦闷者,如《寒食雨二首》,写"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
4,体现乐观,表现超越者.如《初到黄州》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黄州,惠州,儋州,皆东坡贬谪流放之地,苏轼能从贬谪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幽默的笔调化解之,其乐观旷达的精神可见一斑.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苏轼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气势雄放.
(二),苏诗艺术风貌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1)翻新出奇的艺术技巧
苏诗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南园》"春畦雨过罗纨腻"
《百步洪》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妙喻连生.
苏诗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
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云:"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
苏诗对仗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山忆喜欢劳梦远想,地名惶恐泣孤臣."
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练,诗中几乎不可复睹具体的技巧,因为它的艺术追求是从整体上着眼的.
(2)无与伦比的表现能力.
赵翼《瓯北诗话》云:苏轼"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临流照影,汲水煎茶,在东坡笔下都写得格外生动有趣.
《泛颍》"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续丽人行》咏周昉美人画"背面欠伸内人",从虚从着笔,推想画中人之美貌"若教回首却嫣然".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3)刚柔兼济的"清雄"风格
苏轼转益多师,曾模仿过陶,李,杜,韩,孟诸家,乃至诗友黄庭坚的诗风,都能惟妙惟肖.体现出多元化的审美情趣.
苏轼尤其重视两种相互对立的风格的融合,在他的创作中,十分注意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毫无疑问,苏诗主导风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少余蕴的缺点,然而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三,苏轼的词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成为一种可与诗相提并论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词"为诗之苗裔"(《祭张子野文》)
词"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
(二),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抟抟.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以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分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向外在的世界拓展.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生活交际,闲导读书及躬耕田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如"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满江红》,或以清新秀美的见称,如"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苹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行香子·过湖州作》)有的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和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用自己的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三),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具体表现:
1,题序的大量使用
2,典故的运用
四,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综上所述,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其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二,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享有极大声誉,是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
苏门四学士,秦,黄,陈,张
苏门六君子,秦,黄,陈,张,晁,李
苏轼影响下的文人.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
总之,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杰出的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词史上有什么贡献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
他做官是不成功的;
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
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
来,
他诗词歌赋,
样样精通,
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
他无论诗,
词,
还是散文,
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
.
苏轼的诗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
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
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
极富情趣或理趣。

《惠
崇春江晚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等诗作,
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
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
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
问题。
它告戒人们:
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
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
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
摆脱个人
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
对整体与部分,
宏观与微观,
分析与综合大
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苏轼诗中这种
引人入胜的景色与耐人寻味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这里融为一体,
就是所谓的宋诗
“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
关心民生疾苦,
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
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
诗人。
他出身寒素,
入仕后累遭贬谪,
接近下层民众,
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

《吴
中田妇叹》等诗篇都是此种精神的反映。

苏轼还常常借用历史题材,揭露现实政治弊端。
《荔枝叹》是这类诗的名作。表现了诗
人敢于抗争的精神。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
触处生春,无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
之喻。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其中具有代
表性的一篇《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
,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
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
山水游记和亭台楼堂记等。
数量虽不多,
却在苏文中艺术价
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碑传文代表作有《方山子传》

《书刘庭式事》
。山水游记《石钟山记》
是一篇带有科学考察性质的文章。
它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组织成文,
旨在说明
“事不目
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杂文小品在苏轼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数量大,
艺术成就也很高,
它包括随笔、
序跋、
书信、杂著等,此类文章大都是随手拈来,信笔写成,展现作者的襟怀和个性,且极富神韵
和情趣。如《日喻》等。

苏轼的赋作,以前后《赤壁赋》名声最著。
《前赤壁赋》写名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
在水光月色之中,
借景抒怀,
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
虽有一定的消极情绪,
但主要表达了
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后赤壁赋》写作者在东夜月下,登高览物,表现出从清风
明月和挟仙遨游中摆脱苦闷的潇洒和超脱。
两赋语言骈散相间,
声韵铿锵和谐,
主宾问答自
然,是宋代文赋的佳篇。

(二)
.
苏轼的词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的词在题材内容、
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
有新的突破。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苏轼对词的贡献,
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
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
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
“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
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
的成就最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4
  苏轼是经历北宋中期到后期的文学大家,上承以欧阳修为文坛盟主的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大潮,将诗,文,词等诸种文学艺术样式推向了北宋的最高峰,下开"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加上李廌,陈师道,又称为"苏门六君子")等人才辈出的局面,成为欧阳修之后更为杰出的文坛领袖.文章对苏轼生平,思想,创作道路以及苏文,苏诗,苏词作详细介绍,并对苏轼在宋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加以评价.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 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在词史上有什么贡献?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做官是不成功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