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择业观

如题所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涉及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面对全球金融风暴的现实,树立符合当前需要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就业形势严峻促使大学生观念转变今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有: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规模本来就很大,加上高校不停地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落后,教学设备陈旧,人才培养机制不科学,大学毕业生竞争力较差;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用人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家长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动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此外,受金融风暴影响,我国GDP增速减缓,出口行业严重受损,相关产业受到严重影响,波及到就业市场,使得今年的就业问题越发突出。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顶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就业,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直面艰苦,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择业、就业、创业,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成长。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职业活动是人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不应单纯地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就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为社会服务的事业,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注重选择“收入高”、“工作舒适稳定”、“名声好地位高”的职业,这从个人主观愿望看,无可厚非。但从现实看,并不能尽如人愿。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考虑就业要切合实际,符合社会需要,把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就业。求职者应理性择业。职业规划专家认为,目前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许多大学生过去认为只有白领工作才是好工作,现在不妨降低期望值,理性择业。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非公有经济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顺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应该调整就业观念与定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到急需他们的地方就业。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一个人选择职业后消极应付,有可能失去已经得到的职业。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帮助别人就业。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职业,既体现了新的社会需要,又体现了创业者的智慧和贡献。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艰苦而且磨难很多。仅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创业勇气。勇于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促进就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要提高创业的能力。大学生创业具备很多优势,比如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富于创新精神,善于学习等。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对创业的理解较为抽象化和理想化,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市场观念淡薄等。因此,大学生创业要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创业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创业既要不拘泥于程式,又要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创业环境等各种现实因素。来过、走过、经历过的感受固然浪漫,但苦过、累过、成功了的收获才是宝贵的。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补充: 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也希望你能加入我们的校园生活的乐园的团队中来,一起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吧... 追问: 恩,好的。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只写择业观,而且多从大学生角度评述。谢谢 回答: 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及心态,有悖于国家、人民的期望和要求,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鉴于此,我们认为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青年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未来的职业中作一番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想储备、开放的思想意识,提出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但是,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确立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道德观念,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大城市化”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实,大学生到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在一定意义上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再则,落后地区及一些中小企业和单位缺乏人才,大学生去了之后更容易受到重视一展宏图。因此,应给自己的职业理想一个确定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改革时报》载,通过对西部大学生回归意向的调查表明,33.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回“江东”,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 补充: 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及心态,有悖于国家、人民的期望和要求,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鉴于此,我们认为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青年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未来的职业中作一番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想储备、开放的思想意识,提出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但是,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确立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道德观念,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大城市化”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实,大学生到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在一定意义上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再则,落后地区及一些中小企业和单位缺乏人才,大学生去了之后更容易受到重视一展宏图。因此,应给自己的职业理想一个确定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改革时报》载,通过对西部大学生回归意向的调查表明,33.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回“江东”,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 补充: 继续补充: 2、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令人目不暇接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变迁,进一步导致了人才竞争的加剧,引起了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就大学生而言,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去 。比如,内陆省份以及广大的中小城市,特别是内陆省份那些相对艰苦的工矿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为了解决人才断层现象,各级领导也都无不求贤若渴,但是有些毕业生们还是非沿海城市不去,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小圈子,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等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和部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造生存环境,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让大学生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职业,不取决于工作环境,而在于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践中去,使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大学生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补充: 结尾: 3、转变择业观念。大学生转变择业观,不仅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转变择业观,能够调整人才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减少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学校要制定切实而有效的思想教育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据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预测,一些传统工业已经完成了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走上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对毕业生需求的数量减少,层次提高。一批高新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今后,尤其是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应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现在,已有许多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毅然决定到边疆、到农村、到基层、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其发展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大学生把就业视点转向民营企业,以跻身于民营高科技企业而自豪,另外,当代大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特长,或根据自身的能力,要有自主创业、开拓一片新天地的无畏精神。大学生要逐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的修养,想国家、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人民之所急,逐步转变择业观念,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 补充: 不知道找到的这篇是否可以... 提问者 的感言: 非常感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6
——贵阳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讲稿之一 演讲者:何 甦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到了关键时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起,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年轻有为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于是,我国高等教育适时地实施了扩招政策。高校的扩招,一方面表明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又预示当代大学生数量巨大,没有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了。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就业观念。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日趋深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大学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不是大学生没用了,而是大学生的作用更大了。但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日益增多,“象牙塔”的光环逐渐退去,大学生们不能再处处以精英自居。 1.大学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才是供不应求的。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缺乏,大量职位空缺,急需大学毕业生上岗。如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这些地方都需要有知识的大学生去建设,需要他们的聪明才智。中国的现代化走到今天,必然需要教育的普及,需要提高人们的素质。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整体的现代化。 2.大学生的优越感不复存在 社会的发展必然走向知识普及化,高等教育日益向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大学生的价值日益下降,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再那么高高在上。相反,以前人们说北京的官多,现在人们说大学生多,大学生是随处可见。君可见那熙熙攘攘的招聘会上,到处都是各所高校毕业的学子们,正焦急地找寻着买家。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们应清醒地认清自己的处境,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构 1.转变“分配工作”思想,争取就业机会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毕业生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给自己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必须主动出击,善于表现自己,给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让用人单位欣赏你、雇佣你。为此,当代大学毕业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⑴确立目标。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在制订就业目标时,大学生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⑵自我评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充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劣势与不足。⑶职业的选择。在择业时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等等。⑷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职业目标选定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主要是指目标落实的具体措施,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⑸评估与反馈。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的规划进行评估和修订,并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 2.转变陈旧的就业定义,树立自主创业观念 有些毕业生把从事体力劳动或是服务业等工作看成是“低贱”的,只有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进大企业才算就业;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毕业生要树立只要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和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应该改变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也在逐步重视自主创业,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有能力创业的优秀学生即便在可以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也应大无畏地去创业,这样可以为有些同学空出岗位;没有落实工作的同学也可以背水一战,激发自己的潜力去创业。自主创业应当成为一种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要求。“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对找工作越来越难的现实,应当提倡工作就业的全新价值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学校应当大力培养这类人才先锋。自主创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开公司,大学生可以选择开零售商店、开酒吧、做自由撰稿人等等,学习医药类专业的毕业生,最好选择诊所、药店来做,现在没有条件自主创业,但是你可以帮助那些从前的成功者,在他们的手下工作,做他们的助手,这样才可能积累今后创业所需的一切,为什么不能从小诊所、小药店干起,小诊所和小药店为什么不能发展成为大医院、连锁药店、药厂、药业公司呢? 3.转变天然人才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就业开始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就业阶段迈进,相对的大学生由“天之娇子”逐渐过度到“普通老百姓”,必然需要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最基层的、一般性的工作。当前毕业生必须适应市场,调整期望值,确定大众化就业观,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当代大学生给自己定位难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不了解自己。有些人从没有认真地思考和了解自己,一味地用社会热点来给自己定位。②心理因素在作怪。很多毕业生在定位的时候会受到自己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经常可以看到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从众现象或逆反现象,许多人过于自尊或过于自卑。③干扰因素太多。其中有家长的制约、就业政策的制约等,以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突发因素的干扰。 毕业生要定好自己的位置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技能、经验和专业;其次要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工作的性质、地点、共事的人群以及他人的期望。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整个社会几十年来的观念是,大学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大学生就是天然的人才,大学生永远不会失业。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偏见,使许多大学生出现就业观念上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衍生了一种职业偏见甚至职业歧视。中国高等教育还会继续扩大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还会继续,大学生应调整就业观念和增强市场适应力,应尽快实现从大学生天然的人才观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转变。 4.降低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 部分大学生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毛病。所谓择业期望值,是指求职者要获得的职业位置对其在物质、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程度。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必须看到,这种需求变为可能需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择业的期望值必须有一个度,把握不好这个“度”,就难免走入择业的误区。 过去大学毕业生普遍倾向于留在大城市,哪怕为争指标弄得头破血流也不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日益增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大城市剩下的岗位少之又少,人才爆满。当代的学子们何不选择去小城镇、偏远地区,那些地方需要你们的贡献,更给你们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少大学毕业生抱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观念,视自己所学的专业为神圣而死守着,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否则宁可不就业。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毕业生应转变“非专业不干的”思想,正视就业的难度,灵活处理自己的就业,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拥挤在正规部门,而不愿意去非正规部门。事实上,许多非正规部门提供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个人独挡几面,能更全面的锻炼和培养个人能力,能提供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同学们应将眼光放得长远些,不要短期内不能获利就不想去,不必跟同学相互攀比谁签的单位好、谁去的城市大。 过去毕业生们都往国营企业里钻,很少人愿意去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究其原因,那时的国营企业有保障、福利好,能解决户口问题;而私营企业则相对弱小、无保障,也没多少福利。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小巧灵活的私营企业逐渐火了起来,经济效益颇高。而大型国有企业由于管理不善、政企不分,效益日益低下,濒临破产。更何况现今国家的福利保障政策范围日益扩展,逐步延伸到私营企业;户口也不再那么重要,总有一天会取消户籍制度的。今后在私营企业就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特别是乡镇企业,那里有学子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空。在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营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和领域,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而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造成一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积极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进入中小企业,既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妥善安置,可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处在发展、上升时期的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往往会因技术人员紧缺而求贤若渴,自己到这样的企业去,可能将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可以“显山露水”。到中小企业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许会更大些。 5.增强自身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了解将来就业的困难,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为将来择业增加砝码。过去那种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无忧无虑、没有压力的日子不复存在了。当代大学生应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要注重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能力,除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企业特别青睐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那种“记忆型”、“知识型”、“书生型”的大学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而学生干部、党员、三好学生,英语基础扎实、计算机有特长、有获奖过级证书,且表达能力强的毕业生往往受到青睐。有些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这道关口面前茫然不知所措,不明确自己究竟想从事什么工作和能从事什么工作,缺乏自信心和应变能力,显出心理准备的不足;有些大学生因为有关系而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当代大学生应提高择业就业心理素质,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避免一时找不到好工作就产生急躁、失望、惶恐情绪,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应加强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应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能够以比较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挫折固然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但它能给人以经验,给人以锻炼的机会,弱者在挫折面前垂头丧气,强者则会把挫折视为前进的动力。因此,遇到挫折,须要正确对待,不要自寻烦恼,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寻求目标。 祝愿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人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第2个回答  2013-11-04
入题之前,我表示本人的观点,对于当今即将走出校园的中国大学生,“择业”这个词用在这一群体身上已经不合时宜。面对着一年年堆砌而形成的强大就业压力,成功“就业”就不错了,至于对职业的自主选择,似乎已经显得苍白无力。 当然,就从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本身而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当今社会呈现了如此的一个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职业的时候,出现了职业与专业不匹配的现象,也就是说专业与职业不对口了。对此现象,常规观点是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是21世纪对人才的客观要求,这个发展的社会、竞争的社会,就需要这样一个多面手性质的人才。而我认为这一现象是社会的形式所迫,社会人才需求大于人才输出量,于是便照成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对口的工作形式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以致用”。所以,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是空前巨大的,择业要求已从原来的“吃皇粮”降低到“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已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何等择业观才真正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话题。 大学生为什么会在毕业之际找不到工作?除了就业压力之外,还有自身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缺失对自身能力的正确定位。于是将自己的就业范围仅仅定位于城市,或者仅仅自己的就业范围定位于大企业、以及高级别的事业单位,认为在普通企业或者乡镇基层工作,自己的才能便被埋没,自己的人生便失去了出路。我就此以第一人称表述:“我辛辛苦苦花了一大把钱念了大学,结果我毕业工作,却无法将学费给挣回来,这还算什么工作?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没钱可赚之处,发展前景渺茫之所,我何以安身?”而那些确确实实大光明、大前途的企事业单位,却又磕破头皮也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进去的。“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心理障碍,成了大学生正确择业的首要障碍。 同时认清社会职业的人员选择特点。一个企业、一个团队,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总而言之需要三种类型的人才。一种是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一种是在情商性格上占据优势,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善于活跃团队的人才;一种是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粘合型的人才。一个团队如果三种类型的人才兼具,科学合理做到人员的工作配置,这此团队的工作效率便会达到极限。就大学生自身而言,首先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才,从而才能更加科学地进行职业选择,了解自己的性格品质,认清自己适合的职业,才能避免盲目地对职业就而从之。因此,正确的择业观是建立在全方位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科学的自我定位是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 科学的自我定位,便是对自我认识的具体化、条理化。首先是对自身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客观分析,了解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所就读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常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自己所处环境对于自身就业的不同影响,了解家庭环境以及生活圈中对自己就业的相关有效支持因素等等。其次便是自我的内在分析,分析自身的性格优势与劣势,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评定自己的知识水准,自我审视自己在社会交际力即情商水准,明确自己的理想,认清自己的兴趣所在等等。只有经过深刻地系统地自我定位,才能形成科学的择业观。 另外,关注社会就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关注时事。首先是要关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信息,职业对应聘人员的能力要求特点,从而在科学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填充自己在与专业对口的职业人才能力要求上的不足,努力在大学学习中优化自己。其次,要增加自己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不断丰富自我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事情表面上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关系不大,事实上正是方方面面的积淀,才能将一个人的择业观导向科学,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大学生的心态,心态将直接影响一个大学生的择业观,而良好心态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的促成,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对一个人未成年时期的长期影响的结果。但在大学时期,对于不良心态的矫正还是存在可能的,而良好心态的矫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在的自我矫正,随着大学生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不间断的自我反思和总结,心态必然会朝理想的方面发展;另一种方式便是外在的,家庭成员以及老师朋友的引导,也将会改变一个大学生的心态。因此。对于当今社会就业难,就业压力过大问题,有些大学生对此忧心忡忡,但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坦然面对,把这一事实当成自我奋斗的动力。所以,用坦然、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理性地面对就业,将是养成正确择业观的重要因素。
第3个回答  2017-09-1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涉及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面对全球金融风暴的现实,树立符合当前需要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职业活动是人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不应单纯地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就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为社会服务的事业,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注重选择“收入高”、“工作舒适稳定”、“名声好地位高”的职业,这从个人主观愿望看,无可厚非。但从现实看,并不能尽如人愿。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考虑就业要切合实际,符合社会需要,把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就业。

求职者应理性择业。职业规划专家认为,目前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许多大学生过去认为只有白领工作才是好工作,现在不妨降低期望值,理性择业。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非公有经济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顺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应该调整就业观念与定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到急需他们的地方就业。
第4个回答  2015-04-30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人才市场用人标准和自身条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以导致求职时四处碰壁。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要求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认识价值观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似乎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更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由此而趋于功利性,有些大学生甚至以金钱、物质享受作为认识追求的最高目标,并以之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这使得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将找到一个工资高、收入好、工作环境舒适的单位视为成功,反之,则被认为是失败。适应社会需求,端正择业志向,是当代大学生的当务之急。这需要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政府行为以外,大学毕业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的职业,先要未雨绸缪,及时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处”更长,把“短处”补长。“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有效力、坚持不懈地沿着目标前进,就必定会获得成功。
其次,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 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即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 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 并作出正确而理智的选择。
第三,要有创业的精神准备。具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 更有利的条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