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如题所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了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正是依靠了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党的十六大宣布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如何使社会主义中国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摆在全体中国人民面前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之中。
  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这种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所归纳和概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
  “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无数志士仁人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救国为终身之责。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而团结奋斗。
  “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中华民族历来视勤劳为立身立国之本,认为勤劳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在中国,同勤劳紧密联系着勇敢,也是历久不衰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今天,我们强调“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就是倡导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全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创造自己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贡献全部的聪明才智。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是使人们意志和行动一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今天,我们强调“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就是要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去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迎接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和“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的反映。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和人格;表现为坚忍不拔、勇于开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不安于小成,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孕育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事业。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