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能通过彝区

如题所述

1935年5月21日,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区。许多彝胞听说红军是仁义之师,但还是半信半疑。看到这支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军队进入自己的控制区,有不少彝民拿着钢枪、土枪、弓箭围拢过来,呐喊着汉人听不懂的口号,占据了山口要隘并拦住去路。

刘伯承、聂荣臻等下令,遇到彝民阻拦和抢劫不得开枪,只能说服解释。当先遣部队经过额瓦垭口时,突然有一股彝族武装冲下来,袭击了走在队伍后面的工兵连,把他们的衣服扒光。这个连的指战员严格遵守命令未加抵抗,结果光着身子流着泪跑了回来。

红军只得缩短行军距离,严格军纪,对侵袭采取不予理睬和不还击的态度。刚从冕宁监狱中被解放的彝民,走在红军队伍的前面当翻译,说明红军此次只是借路北上,绝不会与彝族人为敌。此时,沽鸡家支的头人小叶丹派了他的四叔和精通汉语的沙玛尔各到喇嘛房姜家店子探听情况,得知红军确实不同于以往所见的国民党军队。在双方形成对峙时,小叶丹骑马赶到前沿。红军发现这人装束不一般,便经翻译向他喊话,得到的回答是同意会谈。

小叶丹首先同红军群众工作队队长萧华席地而坐,进行了交谈,了解到红军只是想借道通过。他看到红军解救被国民党关押的彝民,纪律又很严明,便本着“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的传统理念,表示同意交朋友。此时,红军前进路上的两个彝族部落―――“沽鸡”和“罗洪”正在不断械斗,小叶丹作为“沽鸡”家的领袖提出愿与红军结盟,也是想借红军的力量打败“罗洪”部落。红军愿意结盟是为减少北上途中的阻力,并不想介入彝族内部冲突。当小叶丹提出愿与红军先遣队刘伯承司令结拜为兄弟时,萧华马上回去报告。刘伯承为了团结彝族同胞,确保主力顺利通过,毅然决定去担当这一结盟的主角。
5月22日,在冕宁县城以北20多公里的彝海湖畔,红军先遣队队员和众多彝胞参加仪式,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盟誓,结拜为兄弟。小叶丹还拿来一只公鸡在湖边宰杀,两人喝了鸡血酒并对天盟誓。仪式完成后,刘伯承把随身佩带的左轮手枪和一些步枪送给了小叶丹,小叶丹也将坐骑送给刘伯承作为纪念。

当晚,刘伯承在宿营地大桥设宴款待了小叶丹叔侄一行。针对小叶丹希望得到外援打冤家的想法,刘伯承建议,彝族内部要团结,不要打冤家,要和好;汉族彝族是一家,不要隔阂,要共同对付军阀刘文辉。随后,刘伯承将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授予小叶丹,任命他为支队长。

“彝海结盟”后,小叶丹考虑到其他家支仍有可能袭击红军,于是亲自陪送到喇嘛房,然后派手下的果基尼迫、果基子达、沙玛尔各等人护送到岔罗。由于红军通过彝区时秋毫无犯,加上刚刚解救了被押的各部落民众,其他家支也很感动,均未攻击红军。为了抢时间和防止意外,红军强行军,在三天时间内全部通过彝区。指战员们快步行军时,路边彝胞一片欢呼,出现了歌中所唱的“兄弟民族夹道迎”的动人场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