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诗词求教入门指导

比如韵律平仄 常用词之类的 希望各位帮帮忙给个可行的学习步骤还有指导书籍 注意事项等
算了 还是帮忙介绍几本韵律的入门书籍吧 我想知道的是做诗词韵律 平仄这一类的基本入门 有没有真懂的啊 请不要再到处复制粘贴或是答些不着边际的话 真懂的话请帮帮忙 好的话我再加分 急!!!!!

所谓“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可是,我只是一个刚刚知道一些诗词写作知识之人,要我真的写出很有水平的诗词和言语来的话,现时的我是还不能够的;况且,我现在说的是有关于诗词写作知识的文字,提着笔写作的时候,心中不免忐忑难安。大家都知道,诗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是极其显赫的,而且是六经中独树一帜的,是六艺之中的乐。诗之和谐是韵律和格调的和谐,只要是足够和谐的诗词,大家都知道它可以抒发感慨,陶冶性情,表明立场,直抒胸臆;当真正达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或许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从血液中迸出来的,贯穿着我们自身的精神和思想,甚至有的时候,写诗入了迷,也许还会手舞足蹈兴奋不已;我虽然还不能写出极其经典的诗词,可是我体验过在一曲诗词完成后的兴奋是什么样子的。不过有一点应该说明一下,我以前遇见过一位老前辈,他曾经跟我说,诗词有韵律美,一定要将格律和音韵巧妙的放在一块,不然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不过是具有排偶性质的文章罢了。

古律诗各有各的音节,不过却都只是限于字数罢了,想要写出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是就目前的我来说,尚不能写好。而且有一点我觉得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因为乐府诗歌的形式似乎是没有什么规定写法的,所以最是难以把握,也比较不容易写出来。但是呢,其中仍然是有法可依的,也就是说,所谓的乐府,并不是只是永远都是那个样子的,而是随着诗歌句子的长短我们也可以发现它的格律究竟为何;但是对于那些或者太过于长或者太过于短的乐府诗歌,则并没有太多的韵律可循,自然也就更不容易写出来了。不过就我们大家学习写作古诗词一样,诗词的长短和音韵的和美与否,常常在于写作者的水平,也就是说这些并不是真的不能够达到的水平,而是说这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的;这些也不是格调有限或者是有什么限制着,但是值得注意的有一点就是,不可以将其当作一种发泄品,不然写不出好的东西来。而且,只要我们遵循着好的方法的指导方向不停的努力着,久而久之,我们是可以看见自身的进步和成就的,也就是说,虽然刚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诗词学起来有点麻烦和困难,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和坚持。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于宋,但是宋人于诗却无所得。”也就是说,在当时那样的年代里面,唐代人是基本上不讲究什么作诗的方法的,但是宋代的人们却经常说这些,只是宋代人在于诗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却不大。所谓诗法,就是一个字一句话的组合对仗还有押韵的功夫,但是作诗的灵感和性质却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的明白的;甚至有的人在作诗的时候不是捕风捉影就是只得皮毛。所以呢,我觉得,真的想要在做诗词这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的话,反复的推敲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呢,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只学古人或者前辈们的表面看起来很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习的是那些能够引起人们反思和让人们记住的地方。而且,宋代诗歌比较深刻,但是却没有唐代诗歌那么的吸引人们,不是宋代人就真的愚笨到了什么程度了,而是因为唐代人在写诗这一方面是在世太厉害了;可是虽然我们都知道元代的诗歌比较浅显让人容易看懂,但是在很多方面却是与唐诗不谋而合的,这一点我们是应该明白的。只是,有一点也是挺遗憾的,有可能有些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用上了十分的力量,但是得到的却仅仅只有八九分,剩下的一两分却因为自身才智的原因而终究不可得;但是大多数的人们都是花的力气少却又想要得到最好的成就,所以,有一点要注意,会作诗的人,大概都是比较优秀的人,但是不要被自己的小聪明害了。要真正的懂得做诗的诀窍,多读一些关于写诗方面的著作是有好处的。

众所周知,所谓诗词写作的方法其实是有很多的,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协作方式,在这一方面要是想要说点什么的话,也许可以留下许多的笔墨,但是我觉得在这一方面留下太多的笔墨显得有点累赘了,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灵感,因此会用不同的写作方式写下不一样的诗歌,但是所有的人都无法避免的方法却是:赋,比,兴;这三者,是诗歌写作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因为不同的人,应用它们的时候当然也就有不同的情况了。有的以赋起,有的以比起,有的以兴起,然后后面接上另外两种方法的协作;有的是在刚开头的时候写上一些,然后中间转接,最后才道出真意;也有的在开头两句的时候做个纲领性的描写,然后在后面的诗句里加以发挥;甚至有的人写出来的诗句似乎前面六句都平淡无奇,但是在最后两句的时候却突然间石破天惊——这些,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因为运用赋比兴的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有一点我觉得是非常有道理而且应该明确一下的:诗的这三个方面的要义,“赋”是位居第一的,而“比”与“兴”却位居第二,但是应该明白的是,比与兴虽然位居第二,这并不是说两者就不再重要,所谓比与兴者,都是为了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而应用的。要是我们在写每一首诗的时候都是平铺直叙的,那么我们的思绪将很快就枯竭了,接下来就很难再写下去了。只有在我们灵感来临的时候,在我们提笔写作的时候,我们心头的意象有所寄托,我们能够将其加以描摹,而且反复吟咏的话,我们便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出我们想要的诗词,当我们真的能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那种境界的时候,有可能我们会神采飞扬,甚至手舞足蹈而不自知;当到了这个时候,也许,我们的水平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了,而且这样子说的缘故也就是为什么通常诗歌都是比较注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很在乎事实的描写吧。

借用前辈高人的话说,我们在写诗歌的时候,诗歌要达到的气势大体可以分作六个方面:雄浑;悲壮;平淡;苍古;沉着痛快和优游不迫。而且在诗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四个不当方面的出现,那就是要:忌俗意;忌俗字;忌俗语;忌俗韵。最重要的是,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应该知道有十个方面是要引以为戒的:不可硬碍人口;陈烂不新;差错不贯串;直置不宛转;妄诞事不实;绮靡不典重;蹈袭不识使;秽浊不清新;砌合不纯粹和俳徊而劣弱。懂得了这些,我们在诗歌写作过程中会轻松许多,但是我们知道了这些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够创作出好的诗歌,因为真正的诗歌创作是没有那么轻易的,甚至要创造出真正好的诗歌在没有下苦功夫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诗歌创作有十个标准可循:造理;精神;高古;风流;典丽;质干;体裁;劲健;耿介和凄切。可是,当我们知道了诗歌创作的标准的十个方面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清楚诗歌怎么去创作才是最合适才能够创作出最好的诗歌来,因为要是胡乱就想创造出好的诗歌来,简直就是幼稚人们的想法;还好我在诗词写作的过程中是尽量遵循诗歌写作的八个方法来进行的:起句要高远;结句要不着迹;承句要稳健;下字要有金石声;上下相生;首尾相应;转折要不着力和占地步〈即:诗歌落笔的前两句必须要能够统领全文,然后后面的六句诗才能够像汩汩泉源一样,源源不断而来;要是刚一起句就落了俗套或者视野不够开阔的话,就会像没有水源的灌溉一样,可能会立马枯竭〉。我想要说的是,像我这样的在诗词的殿堂里还是初学者的,要是真的想要写出一些比较好的诗歌来的话,我觉得应该先将汉、魏及盛唐诸诗都先熟悉一下,明白它们的主旨终究是什么,多加背诵和朗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熟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熟悉了这些以后,我们应该去找一位老师或者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极大成就的前辈来为我们讲解一下;这样的话,勤学苦练,日积月累,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成效,甚至当我们经过了这些以后,我们再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好像我们的灵感已经开始源源不断甚至是左右逢源了。可是,我觉得,要不经过这样的努力的话,要想在诗歌领域有所成就是比较困难的。就像是小孩子学走路一样,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要跑起来的,不跌倒的很少。我只是一个初学者而已,可能这样的口气实在大了点,但是我确实是这么去做而且会一直以这样的方法好好地继续下去的,只是现在的我终究还没有学好罢了

至此,我刚才已经说到了赋比兴了,要是加上风雅颂的话,就可以称之为诗的六大要义了。但是实质上其实却又是诗的三个方面罢了。风,雅,颂三者,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三者,是诗歌创作的方法;也就是说,赋比兴这三个方法其实也就是创作成风雅颂的方法。刚才已经说到了,但凡诗歌的话都会有赋起,比起,兴起,而且<诗经>中的〈风〉也有赋比兴,在〈雅〉和〈颂〉之中也有赋比兴,也就是说,这些是诗歌的最初起源和创作方法的准则,要想创作成功的话,是必须明确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功效的。这些,前辈高人都是不难办到的,古人就更不用说了,只是我们这些后学晚辈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运用这些方法的话,大概写出来的诗词就缺少韵味甚至不忍卒读了;因为不运用这些方法的话,创造出来到的诗歌就没有优游不迫的趣味,也就没有沉着痛快的享受了,写出来的所谓的诗歌,仅仅是首尾字数相当而已,并不能算真正的诗歌。我知道我应该加倍地努力学习,起码要知道究竟怎样去创作诗歌才是正确的。因此,接下来我会去好好地分析一下诗歌的各个方面,以便将来我创作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

其实,说到作诗这一方面,我现在在这里这样的言语是不大合适的,因为我自己的诗词写得并无出彩之处,这样说可能有点过了;可是我这样做也并不是为了装出很厉害的样子,我只是想要把自己知道的诗歌创作方法写下来,让自己更明白该如何去学习和创作诗歌。

首先有一点应该明确,作诗的原则是,诗歌的立意要高远浑厚,要有气概,要沉着,切忌卑弱浅陋!因为只有把诗歌的主旨定好了,我们才能够有章可循,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诗。而且据前人所言,作诗“不可以以意循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然后写出来的诗歌便有可能在人们之间传颂。只是,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知道写诗在炼句的时候要雄伟清健,仿佛有金石之声;在斟酌对仗的时候“宁粗勿弱,宁拙勿巧,宁朴勿华”还要注意切忌不可庸俗粗野,不然诗歌是不容易让人们喜欢的。当明白了这些以后,真的在提笔写作时,写景的时候要“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而且要在细密之中清淡自然,不可以庸俗的语句存心雕琢一味取巧;抒发心中思想和意思的时候,要记得意中带景,一边议论还要一边说明,在抒发感情或者感慨地时候才能够力争情景交融。在记叙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事,身事以及心事,这些都可以拿来加以描绘;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应做到借古讽今,因彼证此,而且应尽量将这些做到不着边际,起码在他人第一眼看的时候不会觉得这是可以而为,只要能让人在深入阅读以后知道这里面有这样的意思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即使就是死事到了我们的手中也可以活用。当这些都明白了以后,诗歌的写作便到了押韵这一关了,而且押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努力加以练习;因为诗韵贵在稳健,韵不稳则不成句,韵稳则一句话便有了精神,仿佛立柱坚实牢靠一般。但是有一点,大家都会和韵,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程,在和韵的时候切忌牵强附会,不然不如不和;要知道善用韵的人作出来的和韵诗仿佛完全是自己创作,但是不善于用韵的人,写出来的诗歌虽然是自己创作的可是有时候看着都会觉得是和韵诗。在诗歌写作落笔的时候,应该记得着笔处“或在腰,或在膝,或在足。”这些最需要深思熟虑,而且要做到精确得当。

大家都知道,律诗的写作是比较困难的,它的起承转合都有一定的法度,或者对景兴起,或者比起,或者引事起,或者开门见山就题而起,而且要让人觉得突兀高远,仿佛狂风卷浪,势欲滔天。但是要是在写律诗的时候一味的遵循所谓的方法的话,写出来的诗歌是不会很出色的,那诗好像撑柱对峙,四方八角,没有圆活生动之意。不过,当我们知道律诗写作的规则的时候,在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自然就有美妙之处,当然也就不可以强行写作了。这是律诗的首联。而对于颔联,或者写意,或者写景,或者引经据典,或者引事论证,因为这一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亦是如此,或者写意,或者写景,或者纪事,或者引事论证,与颔联之意相应相避,而且要笔法多变,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等到了尾联的时候,或者就题结语,或者接上一联之意,或者再开一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用事,在此是必然要有一句作散场的,要尽量做到“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至此大家都知道律诗的起结比较困难,却不知道其实中间之转语也不容易,在第五和第七句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多花点心思。可是,律师写作真正

为难之处在于对仗——如贾浪仙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这样的句子和感慨;而许用晦的“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也是有感而后发所成;戴石屏的“夕阳山外山”对“春水渡旁渡”也是这个样子的;而且要是拿晏元献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似乎挺相称的。可是我们现在这些写作之人,要想写出这样的名句是要花费许多心血的,而且最应该在对偶这一块多下功夫。

说起来,要挟诗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真的要想在诗歌领域有所成就的话,付出不懈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刚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是吃力,但是当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练习以后,当我们再次提起笔来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现突然间好像写诗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了。而且还有一点应该说出来的是,当了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律诗中的七言和五言不仅字数有所区别,而且两者之间的其他方面也是有所不同的。七言律诗声响,雄浑,铿锵,伟健和高远;而五言律诗则是沉静,深远和细嫩。但是,虽然两者之间语句及其他方面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之处,但是仍然是可以发现是有共同的地方的。因为两者之间的写作规则是一样的。前面已经说过了,律诗的起句尤其重要和困难,而且起句必须先阔占地步,已经要高远,不能随便写,更不可随便起句。对于中间的两联,句法或者是四字截,或者是两字截,必须血脉相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中间的这两联有的是共同写一种意思的,也有分别写意思的;要是上联已经有相通的意思了,则下联就不能再写一样的意思了;要是前联是吟咏景致的话,后联就应该谈论人事了;有一点最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两联之间最忌同律,而且对于颈联来说它的转意要有变化,应该多下些实字。因为下实字时候自然就响亮,句法就自然刚健了。但是到了尾联的时候就要记得还得另外再开一句法,这样才能写出一片别开生面的结语;但是有的人写作结语的时候也有将期间意思合起来成一句的,这样的句子要是真的功夫到家了也是挺不错的。

众所周知的,诗歌都有字眼,无字眼则体现不出诗歌的主旨,有两处诗眼的话,这是一篇美妙的诗词,但是要是有三处字眼的话,此诗歌就有点不伦不类了;而且要是两联之间用连绵字句的话,更加不可等闲对待,在中间的时候多用虚字和活字,但是也应该注意避免生僻字的出现。很幸运的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五言律诗的字眼多在第三字,当然也有第二字,第四字,第五字的。至此,说道字眼,就不得不说诗词中字眼的提炼了,因为,字者,眼也!如老杜诗中的“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的字眼是中间一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炼的是最后一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的是第二字。要是不提炼这样的字眼,则写出来的诗词仿佛孩童所作,。又如“暝色赴春愁”和“无因觉往来”。要不是提炼“赴”和“觉”的话,这首诗便归于俗套了。如刘沧诗云:“香消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是提炼“消”和“入”两字;而“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是提炼“空”和“浩”两字,这是最奇妙之处。

诗歌,是必然具有诗眼的,但是也有“诗耳”这么一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诗眼主要是诗歌的格调,而诗耳则是诗歌的声韵,如 “闻琴断,知为第几声”就是所谓的“诗耳”,而“月下隔窗辩五色线”便是诗歌的字眼。在此可以列一些字眼的例子学习学习:字眼在第三字的如“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字眼在第二字的如“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坐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字眼在第五字的如“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字眼在第二、五字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楚设关河险,吴吞水府宽。”而且还有一点是可以学习学习的,那就是杜诗法多在首联两句,上句为颔联之主,下句为颈联之主。要是学习到了这个地步以后,想来诗词写作的水平已经不错了,因此想来应该也知道七言律诗的写作难于五言律诗,但是七言律诗的落笔比较粗实,而五言律诗的落笔则比较细嫩,不过要是七言律诗的每一句话可以去掉两个字成为五言的话,便算不上什么诗歌了,起码已经不是什么好诗了,因为诗歌写作必须是每一个字都去不得的;所谓“句要藏字,字谣藏意,如妙语连珠不断”方为诗歌创作的真谛!

说到诗歌的字眼提炼这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因为需要提炼诗眼而将诗词的字句弄得晦涩难懂,但是要是真的能够写出汉魏之风那也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写作者是否有那样的才能,要是暂时还没有那样的能耐的话,建议还是先好好学习!说到汉魏之风,大部分都是古诗了,但凡作古诗者,诗歌体格、句法都要具有苍茫古老的韵味,而且需要先在脑海中揣摩好诗歌的大意,当真正的成竹在胸的时候才下笔,这样才能够做到“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所以说,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古诗的写作,或者是赋起,或者是比起,或者是兴起,都是需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这样,不论是感古怀今还是怀人伤己,都可以做到潇洒闲适。写景的时候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至性;写感慨的时候要点到即止,悲欢含蓄却又不伤,委婉曲折却又含而不露,真正能做到《唐诗三百首》的境地便是大师了。试着看看汉魏古诗,蔼然有感动人的地方,如《古诗十九首》可以反复吟咏,然后必定能够读出其间的美妙和高深之处。此处特别说一下七言古诗的写作吧:创作七言古诗的时候要铺叙,要有开合,要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切忌庸俗软腐。应该如那波澜开合,似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好像兵家战阵一般,刚才是正面来的,突然之间却又出其制胜;乍一看是好像暗中自有机关,再一看的时候却又是中正平和的。所以说诗词的出入变化,不可一言概之,更不可能一步登天,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话,可以多学习一下李杜诗歌!

古诗歌的声调清越委婉悠扬激烈,其辞贵在于简远意味深长,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得多下些功夫。要是知道长歌里面的悲哀太过于痛哭的话,也要知道这样的诗歌也许是出自欢乐者之手,而且,是诗歌的话,就免不了会有痛哭之作。当一个写诗者的七情六欲都可以入诗的时候,就不仅仅看见痛哭之作了,要是只有悲哀和痛苦以致痛哭,那就失去了诗歌创作的原意了,善于运用情感来写作诗歌的人,七情六欲皆可写得出神入化。曾经听闻这样一种说法:秀才作诗不脱俗,谓之“头巾气”;和尚作诗不脱俗,谓之“馂馅气”;吟咏闺阁情事过于华艳,谓之“脂粉气”;要是当今写作者能够脱去此三种俗气,其诗便不凡俗了。至于朝廷歌咏之诗,谓之“台阁气”;隐逸恬澹之诗,谓之“山林气”,这两者之间,仿佛总是会有一种出现的,而且好像都是少不了的。只是,作山林诗容易,要作台阁诗就有点难度了;作阴晦诗容易,作晴霁诗却不容易;作闲静诗容易,作繁扰诗却难。贫诗易,富诗难;贱诗易,贵诗难。不是那种类型的诗不容易写,写不出来,而是要将那种诗写好就不容易了。有人说李杜文章在这些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但是白乐天的台阁诗却有点近乎俗气了。

总的来说,诗歌创作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方能成就的,以上已经谈论了各种内容的律诗的写作,但是这些都可以从《唐诗三百首》里面找到何学习,要是能够学习一下楚辞和乐府的话,就更好了。要知道建安,黄初乃诗之祖;陶渊明全集,乃诗之宗;李杜全集,乃诗之大成!

要知道是个市不可以凿空而强作的,应该待意境和构思都已成熟了的时候自然就工整齐全的写出来了。一篇之中,或者感古怀今,或者伤今怀古,或者因事说景,或者因物寄意,这些都应该先立大意,在起承转合之间意思都到了的时候,则诗歌的力度也就出来了。有一点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结体、命意、炼句和用字是作者之四大要事。所谓“体”例如作一诗题,必须自己斟酌,或者离骚,或者选集,或者唐诗,甚至江西派;离骚不可夹杂有选集,选集也不可夹杂有唐诗,唐诗更不可以夹杂哟江西派的风格,应该首尾相似不可一句似离骚,一句似唐诗。诗要铺叙正,波澜阔,用意深,琢句雅,使字当,下字响。只要是在诗歌这方面有一些尝试的都知道这一点是诗歌创作所必须要追求的目标!但凡作诗,气象要浑厚,体面要宏阔,血脉要贯串,风度要飘逸,音韵要铿锵,要使可以雕琢伤了元气,敷衍露骨的话,这是写作的涵养还没有达标的现象,应继续努力学习。当一首诗写完时要首尾相照应,有些人写作的时候可能中间突然又一联及其奇特,但是全篇却仿佛凑合,这就不成家数了。律诗里面的一字一句必须着意联合在一起,大概也就是“沉着痛快,优游不迫”罢了。

说到这里不妨说一下长篇排律,长篇排律妙在铺叙,突然用一联挑转,接着又平平说开去,如此转换数次,却又将要表达的说的淋漓尽致,最好!在长篇排律的创作过程中,要记得有节,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要是没有这些,虽然词语可能很多,但是终究没有什么多大的益处。唐代是个当中有委曲可喜之处的,好像只有杜子美的顿挫起伏,变化莫测,可骇可愕,其原因在于它的音响和格调刚好像对称,再看看其他的,可能都落了下风;当时像我们这些后学晚辈之人,要是不先学得唐诗的妙处的话,暂时不可学杜诗。

诗歌的语言贵在于含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要是能够做到一唱三叹,实在是高手!然而诗歌也贵在于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而不贵浓;浓而近的,容易让人识破;淡而远的,却又让人难以理解。如杜子美“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衔泥点涴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李太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莓苔”,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诗的用字用实字比较容易,但是用虚字就不那么好办了;盛唐诗人善用虚字,其开合呼唤,悠扬委曲,都在于这里了。但要是用得不恰当的话,就会变成柔弱缓散,不复可振,应该切记。因为 “质而不俚,是诗家难事。”要是用词不当的话,常常就变样了。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这样才是诗歌的高境界。而且诗歌的结语尤为重要和困难,要是没有好的结句,一首诗或者诗的作者终究还是没有什么成就的。要记得“诗中用事,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易,说意要圆活,说景要微妙。讥人不可露,使人不觉。”

诗歌贵在于未经人道的言语,人所多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则自然诗歌不会流于粗俗。因为自从有了诗歌以来,经历了千百年经过了千百人,有过千百种言语,但是却没有将诗歌的言语穷尽,这是因为物之理无穷,而且诗之为道亦无穷的缘故。就像现在的一些作画之人一样,十个人画出来的画有可能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有少数取得突破的,这些都是技艺未精的缘故;对于世上写诗之人而言,要是像画画者一样,也是难以取得成就的。要想真的取得进步要记得诗有三多:读多,记多,作多!

作诗,是正大雄壮的,纯为国事;要是仅仅限于夸富耀贵伤亡悼曲的话,诗人下品。而且作诗需要苦思冥想,诗之不工,想来都是因为没有精确的深思罢了。要是没有思考而作,怎么能够成就好诗呢!试想想,古人终身苦心经营诗歌,昼夜努力,日积月累,先不要说什么“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生经精力尽于诗”!有的时候听见好多人说自己会写诗,可是,没有学过写诗的人写出来的文字能算得上是诗歌吗!

还有一点应该明确一下,写诗的时候,“巧迟不如拙速”,这是对于那些急于求成的人而言的,但是真正作诗的话,应该是深思熟虑的。因此曾经有人说过:作诗不必忙,忙着写完一首诗之后,省下来的时间,也不过是作诗罢了,在诗词领域除此还有什么事情呢!本来就是“古雅乐不传,俗乐又不足听。”所以,写诗的时候,尽量用点心才是好的!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46476824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7
可以先学着模仿了,推荐你看看帅小天的博客,他自己学着写诗,虽然不太好,但是有借鉴意思。

离歌

白雪长剑舞清波,英雄壮志空奈何。
胡风萧瑟竹依旧,寒霜不改梅本色。
任尔三窟学田文,我自一笑会荆轲。
终军弃繻不复还,与君弹铗作离歌。

题恋足者

纤足如云轻胜雪,动若莲花皎明月。
盈盈一握赵合德,卿卿三寸李香君。
花间玉润藏丝袜,女儿足吻最贴心。
流言纷纷何为惧,由来公子觅知音。

秋思为回文所赋诗

山外山花黄叶落,
寒霜晚景风脉脉。
栏杆望断江湖远,
漫漫秋波情为何?

何为情波秋漫漫,
远湖江断望杆栏。
脉脉风景晚霜寒,
落叶黄花山外山。

诗人已死

东风无语西风瘦,拟把新酒忘旧愁。
宜将潦草书醉意,难得闲心作梦游。
狂生龙吟须看海,诗人狐死必首丘。
幽幽天地怆然客,我自逍遥弄扁舟。

醉题

清酒菊花问苍穹,
孤灯残影月朦胧。
万念同杯何为醉,
一梦一醒一场空。

雪吟

雪若无心自飘零,
飞来何必辨西东。
被风吹落一夜晴,
不与桃花同春梦。

说官

忆昔当年千里马,
折腰俯首换乌纱。
起步高堂凭何物,
不是马掌是官痂。

偈子

心外本无物,
乾坤自是汝。
死生何足道,
一切归尘土。

一念之间

世上万般皆因果,几人迷途识真我。
舍即是得得即舍,色亦为空空亦色。
须弥山中一衲子,菩提树下两恒河。
放下执着心自在,一念成魔亦成佛。

长夜漫笔

长夜漫笔书何处,
青衫泪尽相思苦。
子规声声传尺素,
谁将此泪化斑竹。

藏歌

神香舞青蛇,
灵台鬼唱歌。
挥手决浮云,
飘飘谒行者。

生活

人生何处不诱惑,
放下执着亦生活。
青春不复老将至,
今日方知我是我。

无题

潇潇暮雨洒江天,
人在镜中柳如烟。
此去桃源寻旧梦,
不知何处是乡关。

剑铭

架上宝剑起微尘,
自将磨洗问闲人。
寒光依旧江湖远,
何日龙吟看血痕。

咏雪

天外谁家客,
飘飘雪似鹤。
起舞弄清影,
落地同山阿。

感遇

乱世风云谁际会,
一威之震化龙飞。
青梅煮酒无人醉,
河山重拾在我辈。

自嘲

斯世任飘零,
孑然我独行。
天生一衲子,
乘风御沧溟。

夜半无题

本非多愁多病身,奈何亡情假藏真。
空谈酒醉相思泪,依稀梦里是故人。
缘尽沧海谁为信,自是菩提不染尘。
我辈狂歌何日短,夜半长叹遇知音。

相思歌

风吹雪,柳絮飞,良辰何其短,美景何日约,
良辰美景有时尽,此生此情不相绝。
有为相思苦,无为相思灭,
相思苦来相思灭,终是镜花水中月,
人道缘来如春梦,是耶非耶化蝴蝶。

咏雪

朔风漫胡缨,青丝白发生。
飘飘离人影,渺渺天地中。
飞花逐柳絮,冷月没芳踪。
此时若有情,白雪胜春红。

红颜

美人倾城阜比仙,
莫问天上与人间。
何事君王轻富贵,
不爱江山爱红颜。

蝶恋花

小楼独酌天上月,嫦娥把酒,衣袂舞清阙。
似惛若淡眼朦胧,上邪我欲与君约。

无奈尘缘如冰雪,冷了人心,此刻空悲切。
酒酣月落情未歇,勿为生死两相绝。

无题

残阳垂柳瘦西风,
叶落菩提了无踪。
灵台不染如明镜,
何处拈花笑空空。

残念

落红已随鸿雁去,此时庭院起秋风。
秋风萧瑟人更冷,残月黯然心不平。
白草离离杏花村,黄叶卿卿牡丹亭。
总为良辰与美景,道是多情却无情。

刺秦

马踏崤山雪未融,
士人垂泪祭江东。
英名易水流千古,
狗残明月化长虹。

苏幕遮

黄叶落,九天青,红羞初上,晓寒秋色浓。
危楼紫陌欲连天,绿波褪去,更有月朦胧。

晚风凉,欲断肠,罗裳暗解,遥望广寒宫。
桂花香去离人影,春梦何处,无语对秋风。

百家铭

天下熙熙皆为利,古来几人不求名?
孔门子弟三千六,唯有仲由一人行。
及至孟轲为亚圣,娼妇处子笑苍生。
举世浑浊如粥糜,沧浪屈子难濯缨。
无奈邹衍说阴阳,兼爱墨家欲非攻。
方生方死逍遥游,白马非马公孙龙。
但求天下为一统,何惜一言百家鸣。
仁政已随清风去,斯人当读阴符经。
悬梁刺股苏秦苦,一朝合纵抗秦嬴。
连横张仪安天下,利口能当百万兵。
鬼谷一门真名士,千古犹在说纵横。
劝君自是多读书,不以成败论英雄。

无题

朝来风雨晚来寒,料峭春风对愁眠。
二十年来寻旧梦,三千里外锁新弦。
谁言曲误周郎顾,我道情多美人怜。
可叹一夜风流散,说尽满纸荒唐言。

感遇

黄尘白草秋风起,一日狂歌归故里。
茫茫大地起炊烟,殷殷我父收稻米。
灯火慈母方下地,夜色怜儿又杀鸡。
一年相聚有几日,萋萋风雨总别离。

无题

罥眉若秋水,顾盼知是谁。
将心比明月,何人赋采薇。
迢迢行未远,隐隐胡不归。
锦书终有日,鸿雁总相随。
第2个回答  2009-07-19
有个网站很好用,品梅斋

http://www.pmzh.com/pmzh/index9.html

里面有知识还有交流,可以试试

有一种版本的宋词三百首后面有附词牌和格律,不过我之前给出的网站也有
入门的话,可以去看《诗词格律纲要》,用词可以看笠翁韵对,这个网络上就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7-19
想要做诗词必须要有3样东西

第一 肚子里要有长年累月积攒的知识

第二 你要有丰富的幻想能力,因为这样才能有灵感

第三 你要能吧你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

第一条是最重要的 先努力学点东西 然后等你了解了 你学的东西的意思 你就可

以学平仄了
第4个回答  2009-07-17
把唐诗300首弄明白 真的很有用 你可以去试一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