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①出处:

这句诗出自《夜雨寄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②全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④注释: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⑤作品简介: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⑥赏析:

这首诗是为谁而写?有友人和妻子两种说法。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第一句即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第二句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⑦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而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⑧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音xī)生(一说为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唐代诗人杜牧合称“小李杜”。


⑨集评:

徐德泓·《李义山诗疏》: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又预飞到归家后,奇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4

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表现了诗人思归的急切心情。

出处: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全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赏析: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7-3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诗文如下: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9)却话:回头说,追述。

作品简介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为谁而写?有友人和妻子两种说法。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第一句即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第二句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而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音xī)生(一说为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唐代诗人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著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还有《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较为出名的诗有《锦瑟》《夜雨寄北》等等。

第3个回答  2023-08-02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整句诗的意思是:“何时能一起剪西窗下的烛光,再谈起巴山上的夜雨时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与亲人团聚的渴望和对往事的回忆。

诗中的“剪西窗烛”意味着一同坐在西窗下,共同剪短烛花,象征着亲密的交谈和相聚。这里的“西窗”指的是家中的窗户,而“烛”则代表照明的灯光。诗人希望与亲人再次相聚,共同度过温馨的时光。

“巴山夜雨”则是指巴山地区的夜晚下雨的景象。这里的“巴山”是指四川地区的山脉,而“夜雨”则象征着离别和思念。诗人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与亲人团聚的期盼和对往事的怀念。诗人希望能够再次与亲人共同度过温馨的时光,一起回忆过去的经历和情感。这句诗也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以及对离别和分离的思考和感慨。
第4个回答  2023-03-27

意思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原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妻子之作。由于羁旅不得回,借此诗表达急切诗人思归的感情。

赏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雨寄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