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来没有因为他说了这句话而真正向中国道歉

如题所述



1945年8月1日,中午之前。在那之后发生的事情永远不会被忘记。数百万日本人聚集在附近的收音机前收听玉音。他们不是现代的“公民”,而是皇帝的臣民。


一直以来,他们都是以皇帝的名义支持自己的国家与中国和其他盟国的长期战争。按照日本方面的说法,一直是“圣战”。当日本宣布投降时,44岁的天皇陛下面临着如何用新的言辞取代这种战争言辞的挑战。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十四年前,裕仁天皇在位第六年,默许接管中国东北三省,即所谓的满洲。八年前,日本以天皇的名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那以后,裕仁穿着最高司令官的制服,带着勋章出现在公众面前。


1941年12月,他发布圣旨,向美国和欧洲国家宣战。如今,三年零八个月过去了,他的任务不仅是结束一场失败的战争,还要否定日本之前战争的目的,也不承认自己的暴行,以某种方式为自己解除多年侵略战争的责任。


是裕仁本人首先提出了打破先例,直接向臣民发表广播讲话的想法。圣旨的内容直到播出前一天将近午夜才最终确定。诏令的起草和下达压力很大。它被记录在一个情节中,反对投降的军官被愚弄了。尽管混乱,终战圣旨仍然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思想杰作。


尽管许多人难以理解天皇的讲话,但天皇发出的信息很快为所有人所知。那些见多识广的听众向困惑的同胞解释广播内容。播音员立即用日常口语总结了宣言及其要旨。报纸也赶紧加号,对皇帝的诏书进行社论式的评论。


就像昆虫引诱人一样,终战诏书皇帝的话很快就在大众意识中被记住了。皇帝从来没有明确说过“投降”或者“战败”。他只是简单地评论说“日本的战局没有好转,世界大势对我们不利”。他告诉臣民“能忍则忍,不能忍则忍”。这些话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被引用了无数次。


天皇通过这道圣旨,竭力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屈辱的战败宣言变成对日本战争行为和个人崇高道德的重申。


在圣旨的开头,天皇重申了1941年日本向美国宣战时对臣民的指示:


发动战争是为了确保日本的生存和亚洲的稳定,而不是为了任何侵略目的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完整。以此为基调,裕仁向那些“为了东亚的解放”而与日本合作的国家表示深深的歉意。


谈到最近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天皇继续指出,日本的投降决定是一种慷慨的行为,从其野蛮的敌人手中拯救了人类免于灭绝。


“敌人第一次残忍地使用原子弹杀伤大量无辜民众,造成了数不清的伤亡。”他断言“继续战争不仅可能导致我们种族的灭绝,也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通过接受协约国结束战争的要求,天皇宣布他自己的意图是“让和平永存”。


然后用古雅的文字把自己描绘成国家苦难的化身和最终的受害者,把人民的牺牲说成是他个人的巨大痛苦。当他默念在战争中死去的臣民,身后留下的幸存者,以及全体日本人民现在所面临的超乎寻常的苦难时,他宣称:“我的内心都被烧焦了。”


对于很多帝都的听众来说,这是玉音广播最感人的部分。有些人承认自己被羞耻和内疚压垮,无法像皇帝期望的那样安居乐业。是他们让皇帝难过。


在1945年8月,唤起这样的公众感情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由于以天皇的名义发动战争,近300万日本人死亡,更多的人受伤或患重病,国家被烧成废墟。这个时候,皇帝的忠臣们还被期望能体谅到神圣的意义,他们在这一切面前焦虑自己不能平安的活着,从而让皇帝心烦意乱。


这是天皇第一次直接对公众发表讲话,所以效果特别显著。也许他真的不仅是他们苦难的象征,也是战争失败的最大受害者。毫无疑问,皇帝的臣民一定猜到,之前激励他们战斗牺牲的圣旨并不是皇帝的本意,而是奸臣断章取义。正如多愁善感的天皇崇拜者所解释的那样,只有现在,人民才能最终听到天皇的真实声音。所谓“密云突破沐浴日”。


尽管皇帝一再强调对“吾忠臣良民”的信任,并承诺与他们同甘共苦,但还是告诫他们不要在兵败的混乱和不幸中制造纷争。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团结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坚信“圣国不朽”,竭尽全力重建国家,既保持日本传统,又与“世界进程和命运”保持同步。


在这些大胆而谨慎的话语背后,隐藏着对二战后日本社会剧变的深深不安。几个月来,皇帝一直被这个可怕的前景所困扰。


皇帝玉音的发布,既是一场失败战争的官方终结声明,也是在风雨飘摇之际维护帝国统治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紧急战役的开场声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