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是什么职业

如题所述


刘德海
刘德海(1937年8月13日-2020年4月11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琵琶演奏者、教育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原国乐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0年,开始学习琵琶等乐器,并参加上海广播电台业余民乐队。1954年,师从琵琶演奏者、浦东派传人林石城。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1960年,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同年,改编了《马兰花开》,此后开启了其音乐创作之路。1970年,在中央乐团担任琵琶独奏演员。1972年,参与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1975年,首次演出了经他改编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1976年,在新闻纪录片“中国访问美国”中演奏了《十面埋伏》。
1979年,与指挥家小泽征尔、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出。1981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成为最早与该团合作的中国音乐家。1983年起,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1984年,创作了琵琶独奏系列“人生篇”中的《天鹅》《老童》等作品。1989年,凭借琵琶曲《十面埋伏》获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2004年,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在海南召开。2007年,获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9年,获得第八届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教育家。
2020年4月11日,刘德海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中文名:刘德海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7年8月13日
逝世日期:2020年4月11日
职业:琵琶演奏者、教育家、作曲家
毕业院校:中央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1989年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
2007年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19年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
代表作品:《十面埋伏》《草原小姐妹》《天鹅》《老童》
人物经历
1937年8月13日,刘德海出生于上海,祖籍河北省沧县。1950年,开始学习琵琶、二胡、三弦、笛子等乐器;同年,参加上海广播电台业余民乐队。
1954年,师从于琵琶演奏者、浦东派传人林石城。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专业,除继续师从林石城之外,还先后师从无锡派曹安和、汪派孙裕德、平湖派杨大钧,此外还向古琴演奏者吴景略等学习古筝、板鼓、低音大提琴等乐器。
1960年,提前一年从学校毕业,并留校担琵琶教师;同年,在上海的第一次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二胡、琵琶教学交流会上,首次演出了作曲家吕绍恩创作的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在内容和技术技巧上对传统乐曲进行了较大突破,对现代琵琶演奏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同年,改编了《马兰花开》一曲后,开始了其音乐创作之路。1964年,将麦丁谱曲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改编为琵琶曲。
1970年,担任中央乐团的琵琶独奏演员。1972年,和吴祖强、王燕樵合作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1975年,首次演出了经他改编的琵琶曲《十面埋伏》。
1976年,参与了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演奏了改编后时长为5分钟的琵琶曲《十面埋伏》。
1979年,与指挥家小泽征尔,以及美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刘德海演奏了《草原小姐妹》。1981年2月3日至5日,与指挥家黄贻钧、柏林爱乐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并在其中两场演奏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刘德海亦成为最早与该团合作的中国音乐家。
1983年起,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1984年,创作了琵琶独奏系列“人生篇”中的《天鹅》《老童》《春蚕》。1985年,创作了“人生篇”中的《秦俑》《童年》。
1989年,获得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获奖作品是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1996年至2000年,创作了琵琶独奏作品“田园篇”之“乡土风情”系列,其中包括《踏青》《磨坊》《纺车》《陀螺》《滚铁环》《杂耍人》《不倒翁》《木鸭》《风铃》。
2004年12月17日,在海南召开了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这也是琵琶界以当代个人命名召开的第一届琵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1年10月12日,在南京大学举办琵琶讲座。
2016年1月1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了刘德海琵琶艺术讲座,并在现场演绎了作品《螳螂》《堆雪人》。2017年4月29日至30日,“刘德海琵琶研修班暨师生音乐会”在郑州举行。
2018年7月,在上海民乐一厂60周年庆典音乐会上自弹自唱《浏阳河》。2019年,获选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在颁奖现场他演奏了作品《听茶》。
2020年4月11日14时25分,刘德海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主要作品
音乐作品
琵琶创作
传统音乐改编
中外歌曲改编
外国乐曲移植
出版曲谱集
以上主要作品来源
演奏风格
演奏流派
刘德海最早接受音乐教育是受江南丝竹和江南民间戏曲音乐的熏陶,此后又继承了他第一位琵琶专业老师,浦东派林石城清丽灵巧的琵琶演奏风格。随后,他又随杨大钧、曹安和、孙裕德等人学习。这些人中,杨大钧属平湖派、曹安和属无锡派、孙裕德属汪派,而曹安和是刘天华的嫡传,刘天华曾得到崇明派沈肇洲的亲授,因此,江南琵琶的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刘德海都认真学习过,所以其琵琶演奏风格集合了江南派琵琶演奏的特征。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汪派的凝重、平湖派的诗情、崇明派的质朴、林石城的细巧清丽、卫仲乐的厚实发音、李廷松坚挺的手形、吴景略的圆径手势。正是这些集众家之所长的特点,使刘德海的琵琶演奏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跳出了门派的窠臼,摒弃了“一板一眼”的演奏方式,与现代化、社会化的新世纪气息相连,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演奏技巧
刘德海在琵琶的演奏技巧上,开拓出新技巧、新技法。总结来看,主要分为左手技巧、右手技巧、双手配合技巧以及特殊音响四个方面:第一,左手技巧大指按音、上弦音、离品绞、按品绞、高低音绞弦;第二,右手技巧,包括反正弹(大指的正反弹、食指的正反弹、中指的正反弹、无名指的正反弹、反轮、轮内弦挑外线)、肉扫、无名指摇指、山口拨弦、双划音;第三,双手配合技巧泛音(人工泛音、相把位高音泛音、复合泛音)、假泛音、相角柔弦、弱奏;第四,特殊音响技巧,调松一弦、打面板、拍板、刺弦、铁蹄声、木鱼声等。
曲目范围
在他对曲目的处理中,既有按前辈演奏者樊伯炎、曹安和、李廷松、杨大钧传谱演奏的《青莲乐府》《瀛洲古调文板八曲》中的四首,《瀛洲古调快板八曲》《平沙落雁》《汉宫秋月》等,也有在樊伯炎传谱基础上进行改编的《雀欲回巢》《顽童》《狮子滚绣球》,以曹安和传谱为基础进行演奏诠释的《飞花点翠》,以吴梦飞传谱为基础进行诠释的《塞上曲》,以及根据杨大钧、樊伯炎演奏谱合编的《浔阳月夜》。
创作特征
作品概观
自1960年改编《马兰花开》后,刘德海开始了其音乐创作。在20世纪60、70年代首演的一些创作曲目:如《狼牙山五壮士》《唱支山歌给党听》、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曲目都是由其自己演奏的。他在传统音乐中进一步认识其文化价值,其中旧曲新弹,如《陈隋》《霸王卸甲》等,将传统乐曲进行重新整理;在宗教音乐中,刘德海改编、创作了《白马驮经》《喜庆罗汉》《滴水观音》等庙堂音乐以及乡土风情篇中的9首乐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德海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在琵琶独奏系列“人生篇”——《秦俑》《童年》《天鹅》《老童》《春蚕》中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哲理;“田园篇”——《金色的梦》《一指禅》《天池》则以开阔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美好遐想,冲破了民族音乐的传统写作手法。此外,刘德海移植了大量西洋乐器的练习曲和乐曲片段用于琵琶训练。比如,他移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