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原文及赏析

如题所述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画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 “ ‘鸳鸯’ 二字怎生书?”
  这首词以富有戏剧性的生活细节,饶有风趣地表现了一对新婚青年甜蜜幸福的爱情生活。
  首二句“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用特写手法描绘了新娘头部的装饰。 她梳着唐宋时期流行的凤凰式发髻, 发髻的束带上闪烁着耀眼的金星, 白玉做成的插梳上飞动着雕龙。在这里,作者没有做任何理性的说明,只是以新娘头部装饰的描绘,给人造成了一种美观华贵的感官印象,既衬托了新娘的艳美,又以我国汉民族的传统心理,暗示了“龙凤呈祥”,即婚姻生活美满幸福。用近代西方“符号学”的理论来解释,首二句作为感官印象的符号,也兼有指向理智上的认知意义。
  接下去,作者通过新婚夫妇的行动、表情、语言,具体描写了他们美满幸福的爱情。“窗下”,是新郎读书作文的地方。新娘向此处“走来”,行为主动,可见她对新郎十分满意,喜欢接近他。“笑相扶”,从情态和行动两方面,表现了新婚夫妇之间的互相爱慕、欢悦和敬重。“画眉深浅入时无”,是新娘向新郎的发问,意在请新郎评品自己的画眉是否时髦美观。“画眉”二字,补充了首二句所写的头部装饰,给新娘华美的形象又增添了几分妩媚。作为发问,语气虽有点娇柔轻佻,但内涵温情脉脉,反映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心理活动。所以,作者特意在此句问话前面冠上了“爱道”二字,交待了新娘此时兴奋至极、故意挑逗的情态。
  “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原诗是: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这首诗中,朱庆余把即将应考的自己比作“新娘”,把推荐他的张籍(其时任水部员外郎) 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 (即公婆),把考试前呈交的“行卷”比作“画眉”。全诗旨在以新娘将要拜谒公公、婆婆时的心情, 委婉地探询主考官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评价, 预卜科场得失。 因此, 朱庆余诗中的“画眉深浅入时无”,是由“舅姑”品评的外在压力逼出来的,新娘发问时的心情是疑虑不安的。欧阳修虽然在形式上袭用了这句话,却作了实质性的根本改造。新娘的发问不是“低眉”,而是“爱道”,是爱之至深的内在感情的主动引发,充满了欢爱,了无忧愁之思。作者真称得上善于推陈出新,化腐臭为神奇!
  本词的上片虽然没有交待新郎品评新娘 “画眉”的结果,但下片的 “偎人久”三字作了肯定的回答。两人能长时间地依偎在一起,清楚地表明,新郎与新娘的相爱,在赏识 “画眉”之后又进了一步。由 “描画试手初”可知,这位新娘同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女子一样,没有学习文化的权利和机会,不会写字。现在,她向有文化的新郎请教,但是,“弄笔”与 “偎人”的行动,又说明她学习写字的态度是不够严肃认真的,逗乐调笑的气氛较为浓厚。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作文习字对她来说,是 “等闲”之事 (即不关紧要的事) ,她并不想在这方面有所造诣。她握笔描画,主要是受了爱神的支配,向新郎请教习字只不过是她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已。借此机会,她获得了精神慰藉。由于“偎人久”,耽误了刺绣的时间,机灵的新娘笑着向新郎提出了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鸳鸯”两个字怎么写?这个问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揭开了她“弄笔”习字的真谛: 她要用这两个字表达自己和新郎的恩爱,她祝愿新郎与自己像一对鸳鸯一样,终生相爱,永不分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