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24孝图的语句赏析

如题所述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1、“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赏析:作者用夸张的笔调,连用三个“最黑”,描述了自己之于“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痛恨,义愤填膺。写出自己的感情基调,从而引出下文。

2、“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

赏析:作者用些许调侃及戏谑的语气,鲜明的揭露了某些人的虚假面具,表明自己所言属实而且出自肺腑之言,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黑白不分。

3、“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

赏析: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

4、“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

赏析:作者在这里无情地揭露了猫在弱者面前阴毒凶残的本性。特别是当作者听说是猫吃了他的可爱的小隐鼠,于是开始对猫进行报仇。作者将猫当作思想文化战线上的资产阶级文人,作者与猫的战斗,也就是与资产阶级文人的论争。

扩展资料

《朝花夕拾》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人和师友的缅怀、眷念,但同时又超越于此而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这是一般的回忆散文所不可企及的。

因为这些散文中习见的只是一些纯属个人的所谓家务事、儿女情,纯属个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澜;主人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点也看不到身外涌动的时代风云和飘散的炮火硝烟。有些散文作品有助于了解某个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态,却难以展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朝花夕拾》则与此不同。

由于作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怀,这就使作品显示了抒写个人遭遇与关注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行迹。

《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散文集。这使它与同时期许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显地区别开来。它具有一种适性任隋、洒脱不羁的风格,想说就说,想骂就骂,心中的种种爱憎悲欢,任其在笔下自然流泻。

他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这几种表现方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笔底波澜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他在格式上不断出新,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构架。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简约、严谨,又借鉴了西方散文的灵动、机趣,可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但又不为所囿,而是大胆超越,自成一体。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驱和艺术革新的旗手的特色,而且也正因为这样,使《朝花夕拾》成为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一、“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赏析:作者用夸张的笔调,连用三个“最黑”,述了自己之于“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痛恨,义愤填膺,写出自己的感情基调,从而引出下文。

二、“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

赏析:作者用些许调侃及戏谑的语气,鲜明的揭露了某些人的虚假面具,表明自己所言属实而且出自肺腑之言,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黑白不分。

三、“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

赏析:作者通过举出例子,描绘出小时候在私塾之外自在的阅读,从而反面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及他们对儿童的毒害,但作者对于雷公电母天马行空等的描述,无一不包含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

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22

1、“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   

赏析:作者用些许调侃及戏谑的语气,鲜明的揭露了某些人的虚假面具,表明自己所言属实而且出自肺腑之言,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黑白不分。   

2、“无论忤逆,无论小水,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赏析:写出了儿童心理的纯真,不诈作。和老莱子做对比,充分体现出“我”对老莱子的厌恶反感之情,也表现出“我”对二十四孝图的极不认同。   



 

3、“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赏析:写出了作者要寻求一种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是坠入地狱,也绝不改悔。作者斗争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4、我的灵魂也会来诅咒那些反对推行白话的人。

赏析:这句话实际上是表明了鲁迅先生坚持推行白话的决心,以及对那些反对白话人的反抗。

5、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赏析:作者用夸张的笔调,连用三个“最黑”,描述了自己之于“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痛恨,义愤填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23
句子:无论忤逆,无论小水,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欣赏:写出了儿童心理的纯真,不诈作。和老莱子做对比,充分体现出“我”对老莱子的厌恶反感之情,也表现出“我”对二十四孝图的极不认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