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骈文和辞赋三种文体的特点?

如题所述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起于战国,盛于两汉。

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

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古文与骈文有什么区别: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与骈文是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5
1、含义不同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赋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2、特点不同

骈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

赋文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扩展资料: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

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第2个回答  2020-11-15
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骈文字句皆成对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辞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古文: 奇句单行、不讲对偶

骈文: 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辞赋:语句上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
第3个回答  2020-11-15
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起于战国,盛于两汉。
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
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第4个回答  2020-11-15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因常用四字,六字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句式两两相对,好像两匹马并驾齐驱,所以被称为骈体。南北朝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期,其中很多骈文内容深刻。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唐朝以后,骈文到形式日益完善,出现了痛四篇,六句式的骈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很流行。

赋是在汉代兴盛的一种兼有韵文和散文的重要文体,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的盛况和帝王的生活,如班固的《京都赋》小赋多数是抒情作品,如《洛神赋》。汉赋的特点:内容多写京都的繁华和帝王的游乐,以此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文章前有序言,正文韵,散结合,其中散文用于记叙,韵文用于描写,韵脚根据需要经常转换,语言多用四六字句,且极力铺陈,喜欢堆砌生僻字词和形容词,篇幅较长,情况通常由假设的两个人以一问一答到方式来展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