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的名将盛庸,最终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

如题所述

盛庸是明朝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方面的将领。当时他的职务是都指挥,从属于李景隆手下。李景隆色厉内荏,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屡战屡败。六十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万,逃回济南。燕军跟踪追击,在济南城下再次打败李景隆,使得他南逃,随即包围了济南。

当时济南城中只有盛庸所部,他和铁铉合作,死守济南,使得朱棣久攻不克。并且用诈降计用铁板砸朱棣,可惜因为士卒失误,铁板只砸到朱棣的马头,让朱棣幸免于难。最终,燕军因内外交困,伤亡过大而被迫撤军。建文帝方面取得了济南大捷。

因为济南大捷,盛庸被建文帝封为历城侯,平燕将军,代替李景隆指挥军队主力,来对抗朱棣。于是,盛庸北进,困扰北平。在东昌之战中,盛庸列阵城下,诱使朱棣进攻,围之数重。杀死了朱棣手下的大将张玉,取得了大胜。燕军被迫北还。史书称此役:

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

但是在接下来的夹河之战中,头一天盛庸占有优势,杀了朱棣的大将谭渊,几乎打败了朱棣。而在第二天的战斗中,双方先是不分胜负。到后期,突然刮起了大凤,燕军乘机顺风进攻,大败盛庸。盛庸败走德州,从此心灰意冷。

自此以后,盛庸再也没有打过胜仗。直到朱棣占领南京,盛庸投降了朱棣。朱棣让他守淮安。到了永乐元年,盛庸退休回家。

但是,朱棣此人对这些曾经对抗过他的将领是怀恨在心的。他终究要和他们算账。在盛庸退休后,就有一个千户叫王钦的上书揭发盛庸的罪状,朱棣马上就提拔他当了指挥同知。这就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知道了朱棣心思的人马上蜂拥而上。都御史陈瑛弹劾盛庸怨望有异图。盛庸知道后,就自杀了。

盛庸作为一名有才能的将领,在大军失败,主帅逃跑的情况下,死守济南。为建文帝稳住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场上,他屡败燕军,杀死多员燕军有名的将领,建立了赫赫武功。但最终他还是败给了朱棣。

有人说是建文帝下的不让伤害朱棣的旨意束缚了他的手脚,使得很多次都未能杀死朱棣,取得胜利。不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值得商榷。

如果说怕伤害朱棣,那在济南城悬铁板要砸死朱棣是怎么回事?难道只是铁铉一个人的主意?所以说,盛庸的失败要归结为建文帝的旨意是牵强的。这中间必有隐情。但是在史书上是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了。

这应该是建文帝的手下有人私通燕王,用这种手段来保护燕王。否则,不会让这种冠冕堂皇的场面话,成了每一个士卒都知道的命令。所以,建文帝的失败是失败在他的内部上,不是仅仅是一个朱棣起兵那么简单。

而盛庸则成了他们家族斗争的牺牲品。但是就古代的气节来说,他的死有点不值。终究都是一死,不如战死沙场。但是,生死关头,谁又能苛责谁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