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自言自语

如题所述

自言自语应该是患者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的一种行为异常。如果排除器质性病因所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癔症的患者。患者自言自语可能是跟幻听有关,如果患者听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声音,比如说言语性的幻听,患者可能就会跟听到的声音去对话,也可能会出现回应对方的侮辱或者是嘲笑。

自言自语也可见于精神病患者,出现重复别人的语言,或者模仿别人的语言,见于癔症的患者,癔症患者会出现情感的爆发,表现的大喊大叫、不停的说话或者是谩骂。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自言自语可能是自身生活习惯不好,比如喜欢宅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玩电脑等等。长期独处不爱与人交流,长时间如此会造成自言自语,交流障碍,与他人找不到共同话题。此类型人群应该走出房间,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集体活动,与人群在一起,融入其中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自言自语可能是过去与人相处时受过情感伤害,从此畏惧与人交流,不敢与人交流,害怕受到伤害,自我封闭,将自己孤立起来。此类人群应该从亲近的人开始,找一个你信任的人,说出你的畏惧,你的苦恼,倾诉是排解心里障碍的最好的方法,然后加强交流能力强迫自己与人交流,将心里话大胆的说出来,克服恐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孩子为什么会自言自语 孩子自言自语怎么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9
自言自语并不代表就不正常,有病,大部分的自言自语都是正常的;自言自语也是精神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伴随精神症状,他们的自言自语一般都是没有逻辑的,胡言乱语的。

为什么我们正常人也经常会自言自语呢?

其实,早在我们孩童时代我们就开始自言自语了。

人的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就是我们平时口头表达的语言,内部语言就是我们内心的没有表达出来的语言,这个名词最开始是由20世纪20年代研究儿童发展与心理学的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Lev Vygotsky)提出来的。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语言的都是从外部语言开始发育的。这个时期的自言自语是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形式,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2岁以后孩子进入语言的爆发期,会开始自言自语,模仿大人说话,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自我对话,因为认知还未发展完善,会把内心的想法直接表达,畅所欲言;而在3、4岁时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高巅峰。他们喜欢一边玩玩具一边自言自语,喜欢自己和自己对话,告诉自己正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他们的思维是有声的外部语言,而这种情况一般会在8-9岁开始慢慢消失,他们会慢慢开始有自己的内部语言,他们也开始在脑中和自我进行对话。

而我们成年人的语言经过多年的完善,已经可以进行内部语言,在内心对话,控制自己的语言,然而我们为什么还是会经常有自言自语的情况呢?

自言自语是因为孤独,和自我对话可以缓解孤单和压力,缓解情绪著名的《憨豆先生》中憨豆就是经常自言自语,他表面看似活的自在,实际内心是孤独的,他经常都是一个人,日常就是对着自己的泰迪熊自言自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也因为身边缺乏朋友或因为缺少他人的关注,因此缺少和他人的交流,因为孤独,为了倾述内心的交流欲望,表达自我,他们会通过自言自语的形式来缓解情绪。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里长辈又经常外出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自言自语的情况。德国的心理学家认为:“自言自语”是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有利身心健康,可以使我们紧张的心态平和下来,恢复心理平衡,找到宣泄自我的出口。
2.整理思绪,整合记忆

当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念叨寻找要买的东西,甚至我们在做任务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边碎碎念,特别是程序员经常都会有自言自语的情况,其实这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整理自己的思路,整理逻辑,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看书或阅读背诵单词的时候也会自己读出来,这也是为了加强记忆。

英国班戈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Paloma Mari-Beffa博士曾研究过大声朗读对人的注意力和表现的影响。

参与者共28人,一部分人默读、一部分人大声朗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博士观察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整体表现。

最后发现,大声朗读的人注意力更集中,整体表现更好。

这种也可以说是我们将思维的过程外部化,有声化。我们通过自我的口头语言将自己思考的过程表达出来,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思绪。

3.社交关系中的顾虑或防备

我们生存于各段社会关系中,出于社交,我们很多时候很多真心话是不可以或不敢表达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顾虑和防备,这个时候,自言自语就成为一种安全的语言发泄,通过自言自语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不用考虑别人怎么想,不用担心隐私泄露。

4.自我鼓励,积极暗示

在某些情况下,当我们需要面对一项没有做过的任务,或需要我们面对众人发言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想到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紧张,我们担心出丑。因此,为了缓解情绪,我们会给自己打气,我们会和自己对话,暗示自己,接下来的事情并不可怕,并让自己积极去面对它。

另外,在英国班戈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中,Alexander Kirkham等发现,出声地自言自语事实上可提高个体在任务中的控制能力,效果显著优于不出声的自言自语。研究者给予28名受试者一组书面指令,要求他们默念或出声读出来,并测定了这些受试者的注意力及任务表现。结果显示,出声时上述两个指标均更为理想。

出声的大部分优势单纯来自于听到自己说话,因为听觉指令在控制行为方面的效果优于书面信息。如果我们试图通过自言自语提高任务中的控制力,出声的效果会好很多。自我打气就是通过自言自语来提高自己的控制力,缓解紧张的情绪来让我们积极地去面对任务。
第2个回答  2020-10-19
您好,一般说来,这是属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以及自身性格行为因素有关.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自我调节抑制.若是症状比较严重,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建议亲自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为宜.
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除了自言自语,可能还有自笑自哭等其他举动。这可能是幻听,尤其是幻听存在不好的内容时,患者会出现跟这个声音对话的现象,在别人看来就是在自言自语。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都不会轻易暴露内心活动,一般不与别人交流,也有自言自语的情况。
自言自语需要明确它的原因。比如有的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喜欢自言自语,这种情况不属于病态,也不需要治疗。但是有的人可能会听到一些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在和他对话。这种情况下的自言自语实际上属于幻听,就需要考虑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如果确定就需要正规的治疗了。
您好,自言自语在正常人中也存在,单纯的自言自语不一定是病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自言自语是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发泄心中的不满,郁闷,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消除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当你忧虑重重时,若有机会听听自己的谈话,可能使你拓展思路,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减少钻牛角尖的机会
第3个回答  2020-11-24

自言自语,汉语成语,拼音是zì yán zì yǔ,指自己对自己说话。出自元·无名氏《桃花女》。

第4个回答  2020-11-24

自言自语有助于理清思绪,优化做事主次顺序。你的脑子并非一直在想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