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真正的善良分为这3个层次,你怎么看呢?

如题所述

中国自古以来便注重德行高尚,慢慢的注重自身所谓的品德而言外,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我们是从小开始教育出来的,我们所谓的善言善行,是我们从小开始学习出来的,从他人身上汲取教益,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从小就学习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对于我们来说,善举便是我们坚信,心存善念的人,天必佑之。

鬼谷子曾将说过: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我们不清楚善举该从何而来,什么是善举?做一件小事,你的内心一定是最开心的。


最好的善意却换来最恶劣的后果——小善如大恶

鬼谷子曾经说过:“小善如大恶。”

曾经在北美洲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人们同情羊群惨遭狼群的屠杀,于是将草原上的狼群给赶尽杀绝。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好弱小的羊群,让它们在草原上幸福的茁壮成长。未曾想,这一举措严重的破坏了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反而导致更多羚羊的死亡:

没有了狼群的攻击,羊群的数量迅速壮大。但草原的植被有限,很快,羊群就没有了食物,草原的绿化也遭到严重破坏。




没有了狼群的追捕,羚羊们每天都可以慵懒的散散步,无需再快速的奔跑。

这导致羚羊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大量病死。

同时,由于已经没有狼去消化掉羚羊的尸体,尸体只能在草原上腐烂变质,最终瘟疫横行。

人们哪里料到,当初他们的“善意”之举,竟然导致如此恶劣的后果,使得本来生机勃勃的草原,逐渐退化成死气沉沉的沙漠,羚羊的生存环境更加堪忧。

后来,人们不得不“无情”的引入狼群去捕杀羚羊。在狼群追,羊群逃的动态竞争中,草原才慢慢的恢复生态平衡,逐渐有了往日的生机。



善的冲动往往跟人的能力成一种反比状态,每个人都心存善意,也都渴望在行善之时能够获得感激和关注——这是人的普遍天性。

因此,能力越弱的人,反而越爱幻想自己能够恩惠于他人,故而时常为了让自己“爽”,而做出如养野鹅的老人的那般“善举”来。

善行才能合乎天道——予以成长,收获快乐

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都会心存不忍,想要去帮一把,但是如果你的善行只是为了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忍,而不是去真正的改善别人的处境,那就是“小善”,这样的善行,有时候反而容易让对方陷入新的危险之中。


真正的善良,一定要匹配以智慧,人们既要洞悉世相人心,也需明白自然天地法则,只有这样,善行才能合乎天道,不违背自然而又能帮助别人摆脱困境,这样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善似无情

鬼谷子在“小善如大恶”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话是:“大善似无情。”

那么为什么又说大善最无情呢?

《道德经》第五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善与不善,天地孕育了万物,但是天地对待万物却像对待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