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王维性格区别

如题所述

孟浩然与王维性格区别

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也就是他们性格的异同。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然后从艺术特点看: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山居秋暝》是自如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诗是从高远处入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所描述的境界是宏阔,气势是壮大。《春晓》的笔调似有惜春之情,却无迹可寻,语言自然纯净内秀。《宿建德江》所写的是客愁,其语句平淡,诗味却很醇厚。

其次从诗风格看: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都不追求词藻的华美,而是力求极自然地表现山水本身的美。同时他们也都在山水诗中尽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写中融入游子飘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有时诗人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而写进诗里。孟诗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风格是恬淡孤情。王维的山水诗则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诗人努力去追求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故许多山水诗中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9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然后从艺术特点看: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山居秋暝》是自如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诗是从高远处入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所描述的境界是宏阔,气势是壮大。《春晓》的笔调似有惜春之情,却无迹可寻,语言自然纯净内秀。《宿建德江》所写的是客愁,其语句平淡,诗味却很醇厚。

其次从诗风格看: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都不追求词藻的华美,而是力求极自然地表现山水本身的美。同时他们也都在山水诗中尽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写中融入游子飘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有时诗人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而写进诗里。孟诗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风格是恬淡孤情。王维的山水诗则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诗人努力去追求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故许多山水诗中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最后从诗的内容看:王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比孟诗略胜一筹。就山水诗而言,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处处可见受绘画影响的痕迹,这些在孟诗中都很难找到;就田园诗而言,王维善于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是幽静;而孟诗中的静往往是"寂静",是直写其静;王诗中的景色是一幅幅静美的田园画,孟诗则如一个个蒙太奇镜头;王诗"物我一体",是"无我之境",孟诗往往有诗人活动的影子,是"有我之境",孟诗喜直接抒情、议论,王诗多以景见情,情景交融。二人各有成就,不宜轩轾。"如果说孟浩然是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一书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
第2个回答  2020-11-29
王维、孟浩然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崔兴宗称王维为“当代诗匠”,王士源说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首先,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这主要是由于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重大,习惯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虚的对象,进入到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的意境创造,产生万物一体的浑然感受,使自然之美和心境之美融为一体,进人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显示出诗人心境的空明、寂静。而孟浩然的诗歌没有王维诗那样的超凡脱俗,更贴近生活。诗中景物常为自己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主观意识较浓,处处有“我”,大别于王维“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
  其次,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王维诗大都有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第3个回答  2020-11-29
做官与归隐是唐代文人心之中的一个永恒的情结。这在孔子的时代就有了。孔子一方面教导颜回要读书,这样国家需要的时候,才能有所作为,但同时也说,国家如果不需要你,就应该像颜回那样,简单地生活也能“不改其乐”。隐逸是文人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时候,为自己寻找的可以保持精神独立与自由的生活状态。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士大夫阶层与集权制度相互制衡的一种方式。而在唐代,文人不仅读书的时候可以隐逸,官场失意的时候可以退避,甚至谋官求职,也可以通过隐逸来走“终南捷径”。

唐代皇帝推崇隐者,很多文人在长安城附近的终南山中隐居,等皇帝来招揽,隐逸成为直通官场的一条捷径。李白就是通过这条路见到了唐玄宗,获得了官位。所以总体来说,和其他朝代相比,唐代文人在做官和隐逸之间的选择是比较自由的。因此,隐逸这种生活方式,对唐代诗歌也就产生了更深的影响。鲁迅给唐诗分类的时候,就按照做官和隐逸,把唐诗分为庙堂文学和山林文学两大类。这足以说明文人在做官和隐逸之间的切换,对文学艺术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最能体现隐逸生活对诗的影响的,就是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和孟浩然。我们这里就先讲讲从来没有进入官场,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孟浩然。他虽然生性淡泊,但没能入仕途,主要是因为时运不济。他说自己“苦学三十载”,但由于不善人际,所以也没有能举荐他的人。四十岁的时候,他曾经去过长安,结果没有考中。据野史记载,他落榜后曾在王维的家中见过唐玄宗,因为他的诗很有名,所以玄宗很高兴,请他说说最近写的诗,他就念了一首发牢骚的诗,其中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就是说因为自己没本事才会没能被皇帝重用,因为身体多病所有老朋友也都疏远了,不仅自艾自怜,似乎还含有讥讽皇帝没有知人之明的意思。结果惹得龙颜不悦,皇帝说:不是我不重用你,而是你自己不求上进。虽是野史,也侧面说明了孟浩然不谙世事,很难在官场中生存的个性。或许是因为他很了解自己这种性格,孟浩然从此回到他在襄阳城外的祖宅中隐居,一生再也没有求取过功名。

历史上还真有一个因为考试不中而发牢骚,所以断绝了仕途的文人,是宋代的柳永。因为考试不中,柳永写了一首词,说自己考不中又有什么关系呢,那都是浮云而已,所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不如去写词好了。”因为这首词写得太好,大街小巷都在传唱,连皇帝都听过了,以至于后来他考中了,皇帝听说这个人是柳永,就把他的名字划了,还说:他要这浮云做什么呢,就填词去吧。后来柳永一生失意,常常自嘲是“奉旨填词”。

诗人没能考中做官,或许是诗人的不幸,但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孟浩然以布衣诗人、隐逸诗人的身份度过了一生。他的生活安逸,爱好旅游,也喜欢品尝各地美食。他的日常是“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就是在溪边钓鱼,在林中唱歌。他一直生活在政治清明的天宝末年以前,良好的政治氛围,幽静的自然环境,使他清高的人格理想没有受到压抑,因此也成就了他清新旷远的诗风。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前两句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后两句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称孟浩然为夫子,用高山仰止来赞他,可见李白有多么敬佩孟浩然的品格。

孟浩然是唐代山林诗人的典型,与东晋末年“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一样,做人和作诗都有强烈的隐逸倾向。另一位有着同样倾向的诗人,是王维。有人评价说孟浩然是“仕隐两失”,因为他早年能安于隐逸,但中年考试失败后,原来那份自然地心情被破坏了。而王维是“仕隐两得”,因为他始终在一种半官半隐的状态中,一方面从来没有彻底归隐过,即使是在官场失意时,也还保持着官位,而且还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他虽然做着官,却又一直有退隐的想法。他曾经两次在山中隐居,一次在终南山,一次在辋川。所以,他既有做官的俸禄,又有隐居的闲适,当然是仕隐两得了。

由于人都有习惯的行为、 动作和思维方式 ,所以诗人都有喜好的字词,在王维这里,就是“回归”的“归”字。他的诗文中,共有 138 次用到“归”。除了“归”,他还喜欢用“进入”的“入”,比如“谢病始告归,依依入桑梓”,说自己因病回家修养,既有归,也有入,体现出他对隐逸的理解和感受。从中我们能感觉到他有一种强烈的自闭倾向,好像要把自己锁起来。

他母亲信佛,所以自幼受佛教的影响,半退休之后,把僧徒的生活和隐士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开创了居士的生活方式。他写诗还经常使用关门这个意象,似乎想把一切纷扰都拒之于门外。政治上失意之后,他更是遁入空门,吃斋念佛,进入到“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终极自闭状态。

山林寺院中良好的读书环境,唐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皇帝对隐者的推崇,都让隐逸成为了在做官之外一种理想的人生选择。文人可以在做官与隐逸之间更自由地切换。这让他们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心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滋养。这种品性流露到诗人的创作中,成为了唐代诗歌重要的文化品格。
第4个回答  2020-11-29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生当盛唐,比王维、李白年长12岁。孟浩然一生布衣,没有做过官,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春晓》、《过故人庄》等名篇,《孟浩然集》三卷传世。[4]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孟浩然
别名
诗星、孟襄阳
出生地
湖北襄阳
出生日期
公元689年
去世日期
公元740年

人物生平
诗文少年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