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初心和意义

如题所述

一写作的初心

人生,如赶路,走着走着,难免会有思想膨胀的时候 ,会迷路了,会迷失了自己......。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一生中很少被人关注和表扬。

我记得我唯一一次被表扬,是在初中的时候,周末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

星期一交上去后,我写的作文却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

那种被大家认可,关注的喜悦和自豪,到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那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原来写作也可以被人关注,写作也是向人敞开内心的一个窗口。

走上社会以后,为了生存,为了让生活过的更好,写作被当成梦想寄存在年轻来时的路口。

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越来越稳定,随着对人生理解的深入,慢慢体会到这么一句话:“别走的太快,等一等灵魂”。

才想起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有看过书,好久好久没有真正思考过生活的意义。

当看到这么一句话:读书可以锤炼灵魂,写作可以磨砺灵魂。

才拾起丢弃好久好久的笔,开始记录自己的感悟。

说直白一点,就是写一些碎碎念,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天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写我的心情,写我的情绪,写我做过的事,写我各种想过的问题与想法等,总之,就像把自己头脑中闪过的想法记录下来。

目的就是让灵魂茁壮起来,追上躯壳,让身心合一。

在这断断续续的记录时,发现曾经寄存在年轻来时路口的那个梦想还是那么的鲜活,它没有被灰尘吞噬,没有被岁月遗忘。

二写作的意义

当自己开始静下心来进行记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记录的文字百分之九十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

文字又让自己用另一种方式重新活了一遍,让生命增加了厚度,给生活增添了色彩,让有限的时光变得更加有意义。

当感受到自己写出来东西索然无味时,才明白自己原来一直没有用心去感受过生活。

你生活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你写出来的东西又会好到哪里去?

出于对写作初心的情怀,倒逼着自己去阅读前辈们的文章。

比对着生活在同一环境下,他们的眼中的世界与我的不同,也开始学着思考些问题。

当自己独处时,翱翔在文字的海洋里,发现自己变得不再浮躁。

发现文字原来是有力量,是有温度,是有生命力的,是会成长的,它可以熨平内心的创伤,它更是一位人生导师。

比如生活中我有这么样的思维,能不麻烦别人的情况下尽量不麻烦人。

可文字让我发现这句话还有后半句:那就是你也不希望人家来麻烦你。

当记录碎碎念一段时间后,我反过头来看我平时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

发现自己所记录的东西,都是社会上不和谐,不完美的一面。

虽然那些都是真实存在,但有这么一句话“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也是你内心所在”。

原来我看起来好像每天笑哈哈的,没心没肺的样子,其实我内心有着阴影。

诚如这么个典故:苏东坡与佛印闲坐,二人向来是一对强力PK档,每次东坡先生似乎以为自己占了上风,佛印法师却都能巧妙反戈一击,转化于无形。

苏东坡问佛印:“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

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苏东坡很高兴,他拿胖胖的佛印开玩笑:“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佛印听了,也没有什么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佛;心中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佛由心生,心中有佛,当然万物皆佛,当静下心阅读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越读书越觉得渺小。

许多时候,自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沉淀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最终都会融入你的骨血,化为你的气质。

读书多了,遇到生活的难题,不会如祥林嫂般找人诉苦,而是学着去书中寻找答案;

不会常感到寂寞,因为书中的无限知识,就是我们最好的消遣;

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认知体系,活得更自在和通透。

人这一辈子,注定要遭遇许多苦难,起起伏伏如心电图,挂了的人,才是直线。

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

学会放下,停止抱怨,笑看生活纷纷扰扰。

其实我们站高点来看,人生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

我们都是人生的过客,不管我们拥有多么珍惜的藏品,拥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名贵字画,都只不过让我们看一看,玩一玩而已,终归还回社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