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3

如题所述

从《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的爱情观

三毛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于1943年在重庆出生,祖籍浙江,原名陈懋(mao)平后改名为陈平。幼年时就展露了对文学的偏爱,在中学时办理了休学,在父母的耐心指导教育下学习英文及中国古代诗文,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在1973年与荷西结婚定居撒哈拉沙漠,以自身生活为原型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等一系列为人称道的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作为一本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在大漠风沙中感受福特的自然特色,在沙漠中面对困难二坚定地信仰中寻找生命的真谛与发现人性的真善美,撒哈拉沙漠拜托了其他小说常用的花前月下的方式,而是用三毛独特的自然、朴素的语言方式,通过自己的口吻来描述撒哈拉沙漠,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沙漠的生活故事,同时细腻的文字,描绘着温馨的爱情故事。《撒哈拉的故事》并不只是三毛的个人异国之旅的见闻,而是超越见闻,从生命出发,寻找生活真谛,描绘浓浓爱意的故事。正如郭惠玉所说:“三毛的沙漠写作是一种地道、完美的爱情小说,加入奇风异俗的爱情显然比流俗的言情小说要来得有深度”。三毛的文学创作具有较高的研读价值,《撒哈拉的故事》国内研究非常有限,通过对三毛的研究,发现她的冒险人生的心路历程,在此基础上更好的挖掘她内在的爱情观。

在三毛五岁的时候,随家人迁居到台湾。幼年的时候三毛就对文学十分感兴趣,特别爱看书,在其五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天性敏感,孤僻的三毛在中学时因为被老师当众处罚的经历而感觉到了刻骨铭心的屈辱。这个时候她正是她经历的第一个灰暗的时期,那时候她就有伤害自己的行为。后来三毛便经常逃学,最后便办理了休学,在父母的耐心指导教育下学习英文及中国古代诗文。三毛中学时受辱的经历使她的性格更加孤僻,但是她几段短暂的爱情经历则让了她一生的漂泊。三毛的第一段感情是在台湾念书期间产生的,对象是她的学长梁光明,二人相恋三年,却因为在结婚的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意向而分手。而三毛则怀着伤痛到西班牙留学。1967年,24岁的三毛在西班牙德里大学与荷西相识。三毛曾在作品中提到初遇荷西时自己的内心情感“我第一次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也该是一种满足了”。和众多通俗的爱情故事一样,热恋之后荷西像三毛求婚了,可是有何寻常的爱情故事不一样荷西让三毛等他六年,可是三毛却因为六年时间太长而选择了离开。后来三毛随德籍男友去往德国柏林,因生性烂漫无法理解男友带自己的方式而分手,与自己表哥的同学恋爱也是无果而终。

带着遗憾三毛结束了她的异国之旅,回到台湾,在这里她又迎来新的开始,可惜遇人不淑,与她即将结婚的是有妇之夫,这让她非常伤心。在沉淀一段时间后,她又与一位外籍教授相恋,可惜宿命的造化,外籍教授因先天心脏病而离世,因此,台湾成为三毛的伤心之地,爱情之路备受坎坷,这有让她开始新的旅途,三毛重新开始已过之旅,到西班牙与荷西重逢,这是与荷西分开六年后的首次见面,很快荷西便向她求婚,1973年三毛与分开六年但一直爱慕着她的荷西结婚。在婚后,三毛的艺术天赋得到充分的展示,文学创作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之后三毛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书叫《撒哈拉的故事》。在三毛与荷西度过了六年的幸福生活,然而悲剧也再次发生了,在一次潜水中,荷西发生意外身亡。在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漂泊异国的旅程,回到台湾定居。

三毛是一个专注执着的人,对待感情更是如此。她一生流浪,一生追寻的不过是一个知她所想的人,她内心渴望自由也渴望爱情,可是爱情不是她的全部,她有自己的追求,正如她对荷西说“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

。其实三毛对于爱情的看法正如她自己所说“活这辈子,就是为了等一个人,那个上辈子就认识,今生还没遇见的那个人 ”, 而三毛的一生都在寻寻觅觅中等待那个人。有人曾这样评价三毛“她有双慧眼

却迷失在寻找爱的旅途”。确实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懂她的人,好不容易为自己的感情找个归宿却难以携手而终。可是爱情正因为有了遗憾才显得真实可贵,正是这段带着哀伤的爱情影响了三毛余下的时光,也影响了几代迷恋他们传奇故事的读者。

    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却永远年轻”。三毛也曾经写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三毛的作品就是她一生的写照,作品中的情感是真实不加粉饰的,碰到荷西之后三毛的作品中充满了欢欣,读她这个时期的作品仿佛在和她一起分享恋爱时雀跃的心情。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仍没有一般爱情故事所描述的风花雪月,香车宝马,甚至没有那些卿卿我我,恩爱诉衷肠。但是三毛的文字又是温暖细腻的,她的梦想,她的思索,甚至她的快乐伤悲都在她的笔下婉婉道来,读三毛的书仿佛在读这个人,再听她听她浅浅的讲诉着她的生活,低吟着她的爱情。

众人提起三毛无疑第一个想到的是荷西,想到的是三毛和荷西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读《结婚记》你会发现三毛和荷西的结婚无论是相对于古代的十里红妆、明媒正娶还是今天的婚纱西装、大操大办来说他们的婚礼十分简单朴实甚至略显简陋寒酸。三毛在证婚那天穿的异常的普通,就像文中写道:“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可是即使如此简单的婚礼二人的内心也是甜蜜的。当然,结婚当天三毛是收到了荷西的礼物的,初时,三毛惊喜的猜道鲜花,而荷西却有点失望的回道“沙漠里哪变得出来花来嘛”。打开后却原来是一副荷西在沙漠中跋涉找来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在书中三毛毫不吝啬的描述了自己的心情,她写道:“我太兴奋了,这个东西真是送到我心里去了,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口里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

三毛的个性鲜明,更愿意追求自己内心所想,勇敢率性的个性让她没有其他女性在面临选择时的犹豫,愿意选择寻求内心的平静而选择贫瘠的撒哈拉沙漠二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在法官主持婚礼时她都觉得比较有点不耐烦,而荷西却是无比紧张和激动的,甚至在开始忘记给三毛戴婚戒。在三毛和荷西的爱情经历中,众所周知的是荷西苦恋了三毛六年,但我们却不知道三毛六年间的心理历程。作为一个心思敏感细腻的女子三毛对于爱情的要求亦是高于常人的,反观三毛之前的经历,追求者众多,三毛却从未点头同意交往,在未婚夫去世后,三毛选择了出国流浪。本身热爱沙漠的是三毛,荷西则喜欢海洋,可是荷西为了三毛却来到了沙漠,在沙漠中打拼给三毛一个家,为了结婚为了生计荷西没日没夜的工作,这般痴心无疑温暖了三毛因上段爱情所哀伤的心。

在白手起家中三毛曾写道“其实,当初坚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后来长期留了下来,又是为了荷西,不是为了我”。只是因为一种感觉三毛执意想去撒哈拉沙漠,在众多亲友反对嘲笑的时候,三毛的父亲是鼓励她的,可是相对于父亲陈嗣庆的鼓励,荷西直接用实际行动表达出了对三毛的支持。“他,默默的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我单独去非洲时好照顾我他知道我是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我不会改变计划的。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那个人,就是我现在的丈夫荷西”。这一章是我最喜欢的,每次读《撒哈拉的故事》都会因为这一章而感到,对于世界女子来说,最好的爱情莫过于你想做什么有人会无条件的支持你,甚至提前为你做好准备,最好的爱情莫过于你懂我所想,知我所需。

三毛和荷西初期在沙漠中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为了装饰自己的家他们一起努力,而三毛也从流浪者变成了家庭主妇。正如郭惠玉在《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中所写的那样:“那样的一片沙漠海,三毛依靠着爱情和坚强白手成家,于是就有了棺材变成的家具,于是就有了旧汽车轮胎装饰成的温馨小座位,三毛凭借着无数个不可思议的创造,在这样一个没有花朵的荒原开出了春天,千千万万个女人骨子里可望不可及的浪漫,让勇敢的三毛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为了改造她和荷西的家她抛弃了那些风花雪月来做一个贴心的女管家。她用着独特的心思把家里打造的充满了艺术气息。后来,附近的邻居,荷西的朋友都喜欢来家里小坐。甚至最后受西班牙政府所托来撒哈拉间房子的荷兰人都来参观他们的房子并进行拍照。足以见得她们的家打造的完美,而三毛对此无疑是自豪的,她们的家屋里屋外一砖一瓦她都曾亲手装饰过,这更是她们心中“真正艺术的宫殿”。

三毛适应荒凉的沙漠生活后执笔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沙漠中的饭店》而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相濡以沫的生活在《沙漠中的饭店》一文中有了真实详尽的描述。两个国籍、生活环境完全不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碰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差异等各种难以避免的问题。三毛在《沙漠中的饭店》中写道“当初决定下嫁给荷西时,我明白地告诉他,我们不但国籍不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打架”。而荷西给三毛的回答却是无比坚定的:“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于是我们认识七年之后终于结婚了”,是啊生活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有了一些别样的小幽默,小情趣。三毛经常“骗”老实的荷西,告诉他粉丝是雨、是尼龙绳、甚至荷西还以为它鲨鱼翅,而荷西也曾一度认为猪肉干是中药喉片、紫菜是复写纸、黄瓜是竹笋片。可是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反应了三毛婚后生活的甜蜜幸福。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家里三毛充当起了家庭主妇的角色,把各种食物烹制成一席爱的盛宴。在三毛做了一些中国美食后,撒哈拉沙漠的朋友,同事纷纷被邀请到家里做客,甚至荷西的老板都慕名而来,三毛的家足可以称得上一间中国饭店,当然荷西则是常常光顾这家饭店的顾客。毫无疑问,此时荷西是幸福的,但是谁又能说三毛此刻不幸福呢?这个一直在流浪的传奇女子此刻难道不是正在享受着内心的满足安定吗!

无疑跨国恋比普通的爱情更需要夫妻二人在婚姻中相互理解,三毛在书中曾写道“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我极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荷西当时对我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是啊三毛之所以是三毛正是因为她浪漫不羁,我行我素,哪怕在结婚后仍不会放弃自身的追求,可是这样的三毛才是荷西热爱的三毛。倘若她抹去了一切棱角做一个安于世俗的寻常女子恐怕荷西对她的爱恋也会消减几分,而她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不知要打上几个折扣了呢。

当初初读《撒哈拉的故事》时只是暗暗羡慕她们之间传奇的爱情故事,如今细细品来却不由让人深思。世间女子多叹息爱情可贵,碰到一个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何其不易,不知可曾细思因由。纳兰性德曾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世人皆叹息有多少能做到初见惊艳,再见亦然,可是现在的你还是初见时的那个你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当你因为爱情而失去自我,抛掉追求的那一刻你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惊艳他的你了。

众所周知,三毛是极具冒险精神的,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文笔细腻的作家。她把她和荷西在荒山遇险的经历写成了《荒山之夜》。为了寻找那些小乌龟和贝壳的化石,三毛和荷西开车跨过荒原,穿过了迷宫一样的群山却在一块陌生的低地上遇险。因为对路况不熟,荷西在下车指引三毛开车前进的过程中不幸陷入泥沼,且越陷越深。三毛是如此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的“我远远的看着他,却无法替他出力,急得全身神经都要断了,这好似在一场恶梦里一样”。如此细腻的文字,每一个读者仿佛都站在三毛边上感受着她内心的焦急慌乱。三毛在慌乱中向路过的三个撒哈拉威男子求救,却被他们调戏欺负,深处泥沼的荷西看着这一幕却只能“哭着似的喊道“我杀了你们””,其中的愤怒恐怕不难理解。在关键时刻,三毛机智的同三个男人斗智斗勇,平安脱险。

可是此时的三毛却不知道如何去拯救荷西,在她带着坐垫回到泥沼时却因为停错地点遍寻不见荷西,恐惧到要发疯狂,“我逃回到车里去,伏在驾驶盘上抖得像风里的一片落叶”。或许是上天怜悯,在绝望中的三毛听到了荷西微弱的求救,三毛脱下长裙裁成布条,利用现有资源救出荷西,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急救处理。最终两人成功脱离困境。此次遇险无疑是沙漠生活中最惊心动魄的,可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话“患难见真情”,“爱总在千钧一发之间”。而文章的结尾写道““三毛,还要化石么”,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的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执着,同时更为他们平淡的幸福生活里轰轰烈烈的冒险而赞叹!那个荒山之夜,三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女子身上的勇敢、镇定、坚持和善良。他们走过了生死的边缘,爱让他们的灵魂更近。

曾经有人说三毛有如此大的成就来自撒哈拉沙漠,也有人说三毛的传奇能流传于万千读者之间来自于三好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可是,归根结底是她的真性情,她的我笔写我心的创作风格促成了她今日的成功。读三毛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三毛的写作素材、灵感都来自生活,来自自身经历。毫无疑问,三毛的爱情经历为她的文献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在她的创作中她不仅仅是作者,更是作品中的主角。三毛曾经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 [if !supportFootnotes][12][endif] 。放眼纵览三毛的作品,无一不是在表现自我的灵魂。就三毛的作品而言,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她的笔尖都满蘸深情,她都在用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来描写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一个中国女子远赴异国沙漠地区和一外籍男子在一片荒芜的沙漠中结婚生活,在大多数读者看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在她的笔下缓缓溢出,她讲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来描绘成一幅幅生地的画面,她的素材来自那些爱的回忆,她在替读者完成一个梦想,深深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毛的作品很多,但多是在与荷西相识之后,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滚滚红尘》特别是本文所提到的《撒哈拉的故事》都是在遇到了一场爱情后所作,而三毛的文学生涯更是在她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后开启。三毛的作品多是纪实散文,而爱情更是贯穿这些作品的主线。因为有了这激荡缠绵的爱,所以文章更有诗情画意。旧时语:“情生文、文生情、情至则文至”情深则有那在心中缠绵悱恻的文。而三毛的创作便是其真实情感的抒发,而这种情感则是无数前人后辈可为之生为之死的爱情。郭震曾在《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中写到:“作为一个率性纯真、向往自由的女性,她无比真实的向世人捧献了真正的悲与喜、美与丑、苦与乐、爱与恨,她只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及角色定位,决定了她的散文作品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学价值” [if !supportFootnotes][13][endif] 。

三毛的初恋是在高中时期,和高一级的学长梁光明。三毛在怀念美好的初恋时说:“一直跟着这位如同亲人般的男同学?恋爱并不是小说中形容的空洞和不真实,许多观念的改变、生活的日渐踏实,对文学热烈的爱、对生命的尊重、未来的新信心、自我肯定、自我期许?都来自这份爱情中,由于对方高于我太多的思想而给予的潜移默化” [if !supportFootnotes][14][endif] 。可是三毛的这份恋情并未能修成正果,两人最后因为三毛的逼婚而分手,三毛的初恋就此夭折。初恋的夭折无疑给了刚刚走出上一次当众受辱阴霾的三毛当头一棒。而三毛本身是一个写实作家,一直在记录着生活中点点滴滴欢笑忧伤的女子为了逃避失恋的痛苦,为了不再揭开那满目疮痍的心而放下自己手中的笔也无可厚非。然而,这一放就是数年,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三毛一直难以释怀爱情带给她的酸涩与苦痛,始终无法拾起创作的笔来记录自己内心的情感。

然而,谁又能说伤过的心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温暖呢?正如三毛自己所说“活这辈子,就是为了等一个人,那个上辈子就认识,今生还没遇见的那个人”。无疑荷西就是那个她要等的人,当三毛带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与荷西重逢,当得知这个小她六岁的男子痴痴等了她六年,她怎么能不动容。当善解人意的荷西因为三毛的一个流浪的梦想而远赴撒哈拉沙漠打拼只为在她来时能够照顾她。这一切的一切无疑让三毛和荷西的心紧紧相依。在雨季中跌跌撞撞满身伤痕的三毛终于为自己的爱找到了三毛得知深爱她的荷西还在痴痴归宿。她抛却了往昔的哀伤在热情的沙漠阳光里灿然绽放,她拾起了放下的笔,记录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人说过被爱情滋润的女人脸上藏不住笑容,而三毛的笔也藏不住她此刻的幸福与快乐,已给之前迷茫忧郁的创作基调。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感受。读她的文章仿佛在听她雀跃的心讲话,讲诉她的甜蜜爱情。

三毛一直认为“完美的爱情是永恒的,虽然爱情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生活里没有了爱情便会变得枯燥,心中也有一丝荒凉。没有爱情的心田会干裂,即使播下再多的种子也不可能发芽。”三毛一生都在追寻真挚纯粹的爱情,然后命运仿佛在和她开了个玩笑。三毛在撒哈拉获得了希望,然后撒哈拉又给了她一个巨大的打击。荷西去世后三毛回到了台湾,此时她的创作风格无疑又因为爱情经历了一次巨变。她此后的作品都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般哀怨、凄婉的色彩。

郭惠玉曾在《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中写道:“三毛的生命虽已不再,但他们的真情至爱永恒,一代又一代的人会记住她的名字,记住她创造的神话般传奇的浪漫,无论丰厚的中华古老文化积层上焕发出的空灵飞动的文字,还是她独特的心路历程”三毛曾说过“今生是我的爱人,今世是我的爱人”,三毛一生都在为一种纯粹真挚的爱情而漂泊寻觅。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向芸芸众生展现了自己的爱情,平淡,真实,却让人的内心无比温暖。而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所渴望的无疑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的爱情。然而红尘世俗多喧嚣,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当今一个物质信息高度泛滥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坚守心中的撒哈拉去等待自己生命中对的人呢?

当今时代,我们看到的是闪婚、闪离,看到的是一个个快餐式的爱情,我们的感情开始与新鲜、开始于激情,却在平淡的生活里消耗殆尽,在家长里短里相看互厌。我们在爱里相互猜疑,打着爱情的名义相互伤害,有些人甚至为了面包而结婚,仅仅为了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己内心的感情,可是却忘了问问自己无爱的感情能维系多久?殊不知“ 逢场作戏,连儿戏都不如,这种爱情游戏只有天下最无聊的人才会去做”,“要是真有性情,认真办一次家家酒,才叫好汉烈女”。

姜涛曾经说过:“自中国台湾而西班牙而德国而北美而撒哈拉而南美,她的一辈子,享受了我们几辈子都未必有机会、有勇气享受的绚丽和多彩。她的一辈子,顶我们普通人的几辈子” [  。或许你会暗羡三毛,或许你也会在内心自怜自叹:“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我们只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三毛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可是,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肉体的高度结合,真正的爱情是信任和包容所绽放的花朵,真正的爱情是和对方一起为了未来打拼,一起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难道这不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提倡学习的吗!或许你此刻正在享受爱情的甜蜜,或许你此刻正在为了对的人而等待,可是要坚信“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才地久的”

姜涛在《浅谈作家三毛与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写过:“三毛,她和我们大多数生活乏味的普通人一样,同样生活在无聊、麻木、挫折、受辱、琐碎的生活中,饱尝悲剧的,却不以此为贩卖”。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新星,作为大千世界中的传奇生命,三毛在流浪中寻找着心中的圣地,在流浪中探索和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刘慜株说“三毛的作品点点滴滴都记叙了她热爱生命的人生内涵,对生活的热爱、对底层人士的关爱、对人性真善美的歌颂、对异国文化的包容与接纳,在表现美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处处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和博爱精神”。她在撒哈拉享受着异乡客的生活,享受着荷西甜蜜爱情的滋润。三毛一直视爱情为最崇高的情感,可是爱情总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与滚滚红尘中众多在情感中受伤的人不同,她从未放弃过对爱情的追逐。

读《撒哈拉的故事》仿佛看到那个率性而为、烂漫张扬的女子在沙漠中起舞,看她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一串爱的回忆。三毛虽然离开了,可是却在这个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作品,她追求的纯粹、平等、尊重、理解、包容的爱情、婚姻更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