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邹城有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题所述

邹城只是山东省济宁市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原本很不起眼的地方,却是孟子的故乡。比名人邹城有孟子,比历史邹城有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邹城没有什么了不起,邹城就是文化多。现在,邹城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名录。

平阳寺火虎

平阳寺火虎是邹城的一项特色民间杂技表演,是平阳寺村村民根据舞狮和礼花筋表演综合演变而发明的。表演者身穿虎衣,虎衣由20多块3厘米厚的木板相连,每块木板上有上百个小孔,小孔里插入礼花筋。表演时点燃礼花筋,火光闪耀。火虎表演技艺曾中断35年,1985年重新展现,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邹城阴阳板

邹城阴阳板流传于城东八里沟,传说起源于八仙过海中的曹国舅,他手中有一阴一阳两块木板,专门调节世间阴阳。人们为求消灾避祸,祭神求雨,编成舞蹈,已有400年历史,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阴阳板,是一长一短2块柳木板,长板为阴,长约50厘米,短板为阳,长约30厘米,板头配有铜铃,板尾钻孔两板相连,由一男一女2人表演。

峄(yì)山古会

每年农历二月二前后,在峄山脚下会有几万人来参加峄山古会。关于峄山古会的起源,一种说法是二月二龙抬头,人们祈祷风调雨顺,齐聚于峄山祈福。另外一种说法是公元前615年的二月二日,邾文公在峄山立国(邹城为古邾国国都),每年都要庆贺,逐渐演变成峄山古会。峄山古会在2005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头花鼓戏

邹城大束镇山头村孟广成一家以唱花鼓戏为生,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山头花鼓戏唱腔独特,有“九腔十八调”之称,曲牌虽少,但是变化多端。从最早上门乞讨的工具到后来集市卖艺再到走上舞台,山头花鼓戏现存70余个剧目。

平派鼓吹乐

平派鼓吹乐以平和轻柔,刚柔相济的演奏风格自成一派,所使用的唢呐为铜杆唢呐,学徒都要从平调学起,乐队使用的笙被称为平笙,演奏时也以平调为主。明朝时,山西难民将唢呐带入邹城,后来被发扬光大,并在木杆和锡杆唢呐中发明了铜杆唢呐,在演奏中加入地方特色的小调,在模拟演奏方面独树一帜。平派鼓吹乐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母教子传说

邹城作为孟子故里,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孟母教子的故事也影响着邹城人。世人熟知孟母三迁,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孟子出妻等故事,在邹城还有举办多年的“中华母亲文化节”。孟母教子传说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吹糖人

吹糖人流传于邹城市香城镇一带,相传吹糖人的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将糖吹成各种生动活泼的小动物或人物。吹糖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现在只有在庙会等特定的场所才能看得见,邹县的吹糖人已成为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仙斗

二仙斗被列入济宁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木料制作的面对面、怒目而视的两个人作为道具,两人紧抓住对方的胳膊,互不相让,争来斗去,表演时气氛热烈,妙趣横生。表演者蹦跳摔倒,让道具像活起来一样,是邹城特有的一种表演形式。

滚磨成亲

在邹城郭里镇凫山,有一座爷娘庙,又称伏羲庙。相传远古时一场大灾难后人烟灭绝,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幸免于难,大水把兄妹俩隔在东西两凫山上。天神指引让兄妹俩在东西两凫山上各将一片磨相对滚下,两片磨合并在一起,两人就可以成亲。由此有了滚磨成亲的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十举办庙会祭祀伏羲和女娲,滚磨成亲的传说也被列入济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匡衡传说

凿壁偷光的故事广泛流传,匡衡出生在邹城杨下村,自幼聪明好学,但是苦于没钱买书,就到富裕的杨家干活,不要报酬只希望能读杨家的藏书。匡衡白天干活,晚上看书,但是没有灯光,他就把墙壁凿开一个小洞。匡衡刻苦学习功成名就,成为誉满天下的邹鲁大儒。匡衡传说也成为济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