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怎样看中国

如题所述

亲爱的朋友:一篇文章给你参考:
中国人到底从哪来:古中国人自他处东迁的历史,其实明明地传唱于诗经之中,请听老祖宗们自己说。

有没有可能中国人其实也是挪亚的子孙,就如同《圣经》所记,在洪水之后,语音遭到上帝的变乱,带着高度的文明,从中东的两河流域,也就是从西边向东边迁徙,一直走,走到黄河流域。如果这个说法,因为种种历史上的文献与证据让您开始觉得,他不再是一个荒诞不惊的神话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回到“诗经”里面,看一看商朝的人和周朝的人他们自己怎么样传唱他们的来历,他们有没有说到他们的老祖先是怎么来的呢?从哪儿来的呢?有没有经过这样一次大搬家来到黄河流域定居?对于那一段艰辛的历史,难道他们不会告诉他们的子子孙孙吗?

“诗经”是周朝以前中国民间歌谣的总汇。如果《圣经》的故事是真实的,在他们迁徙的路上,很可能文字还没有办法被真正地发展出来。因此那一些被传唱下来的歌谣,往往就是最古老,最珍贵的历史。手写的文献,你今天写下来,明天有另一只手替您改掉。歌谣就不同,一首大家都会唱的歌谣,尤其是关于老祖宗的歌谣啊,是不容易被轻易更改的。

古中原文明,是完全自发性的本土文化,还是一群已具有高度文化的人,由外地迁来黄河流域定居所促成的文明?传统的教育只支持前面的说法,《圣经》却倾向第二个说法,因为《圣经》说所有的民族都是挪亚的后裔,在洪水之后语音遭到上帝变乱,就带着相当高的科技与文明由中东两河流域向四方开展,其中也包括上古中国的文明。

对这一个问题有许多的考证方法,最直接了当的一条路,是看看我们的老祖宗自己怎么说。因为一群文明人若是经过这样浩大工程的迁徙,他们必会把这个长征的故事传与子孙﹐中国人也不例外。然而在中国最早的古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吗﹖有的。诗经是古中国各地传唱文学的总汇,其中至少有四篇诗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诗经-长发”“诗经-鲁颂-閟宫” “诗经-绵” “诗经-笃公刘”

先说商朝的人,在“诗经”的最后,您可以找到“商颂”,“商颂”有一篇叫做“长发”,是商朝人传唱自己的起源,他是这样说的:“浚哲维商、长发其祥”。这八个字是好话,讲到我们商朝人的祖先呢,是怎么样的源源流长,怎么样的英明有智慧。接着他就讲到历史事实了。商人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洪水茫茫”从洪水淹没这个时代开始的。那时候,“禹敷下土方” “外大国是疆”这两句话怎么解?你单看字面的意思,你能够看得很清楚。“禹敷下土方”就是大禹从这个茫茫的洪水里面下了地了。但是传统的中国人因为没有《圣经》可以对照,所以“禹敷下土方” “外大国是疆”被解释成:分布安定四方,立定大国的疆界。不管是哪一种的解释,亲爱的朋友,您都可以清清楚楚看见《圣经》《创世纪》“一一九事件”的影子。也就是我们从前在题目里向您解释过:洪水以后挪亚的子孙,出了方舟下了地因为语音遭到变乱,向四方分散,各按着他们的方言、宗族立国那一段历史。好,这是“商颂”。

再稍微往前翻几页,您会看见“鲁颂”有一篇叫做“閟宫”这里边,讲到周朝的太王,开头的时候是怎么回事。“缵禹之绪、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周朝的人从哪儿来的呢?是大禹的后裔,是后稷子孙。这个记载有两个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其一,禹和后稷被并排在一块,一个是出洪水做王的或是掌权的;一个是出洪水种田的。这两个身份正和《圣经》里挪亚的身份相吻合。

其二,还有呢,商朝的人说自己是大禹的后裔,周朝的人也说自己是大禹的后裔。如果这个出洪水的大禹就是那一位出洪水的挪亚,那么他被尊称为商、周两个民族共同的祖先是一件没有可争议的历史事实。

接下去“诗经”说:“居岐之阳、实始翦商”。什么意思呢?这个周朝的祖先啊,被称为周朝太王这一位啊,直到他迁居到岐山的南面,才开始讨伐商朝的人。

您听见了吗?这里暗暗地告诉我们:周朝的祖先是外地搬过来的。那亲爱的朋友你可能要问了:他们是怎么样搬到岐山的南面?又是从什么地方搬来的呢?这就得到“诗经”的另外一篇去找了。那一篇诗很有意思,题目只有一个字叫做“绵”他说: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说到周朝的人啊,好像瓜棚上接的瓜一样,绵绵不绝。

“自土沮漆、古公亶父”这是一个反过来的句子,你看“古公”这两个字就知道了,老祖宗的意思了。“亶父”有人说就是太王的名字,是真是假不知道。总之他们是我们的老祖宗。“自土沮漆”据说呢“土(音杜)、沮、漆”都是河流的名字,从一条河迁到另一条河,最后来到漆水流域,今天的陕西境内,这个您应该知道。

“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最后四个字您听得懂,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建造家室,他刚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怎么样呢?“陶复陶穴”挖土挖洞,在洞里头住。亲爱的朋友你也要晓得啊,不要以为人家住在洞里就没有文化,要是他是照着《圣经》说的从西边搬过来,那刚来到这个地方,你不住洞里住哪里呢?底下他说得更清楚: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古公亶父”,我们的老祖先啊,一大清早就骑着马顺着河边,从西方开始走。“水浒传”里面“水浒”这两个字就是冲这里出来的。水边河边叫做“水浒”。“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从西边开始,沿着河一路走过来,一直走走到岐山底下。岐山也是在今天的陕西境内。
“爰及姜女、聿来胥予”他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呢?因为他和他的妻子,您看“姜女”这两个字,大概知道是西边放养民族的女儿,要想找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找到什么地方呢?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他们看到岐山底下,漆水旁边,这一块后来被称为“周”的平原,那真是美好啊,那个地方的苦菜吃起来也是甜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们决定在那儿建立家室了。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那是后从西方到东方来的人,都在这一块平原上,这样定居了下来。

您说当时,除了“古公亶父”这一批人还有别的人也和他们一起搬来吗?有的。另外有一篇叫做“笃公刘”的诗经,也是周朝人自己说怎么样从西边搬过来的原始。这个“笃公刘”和“古公亶父”又是什么关系呢?没有交代。但是从这篇诗里面你知道,这个姓刘的也是中国人最早的祖先之一,和“古公亶父”一样。他说:

“笃公刘”,“笃”是什么意思?又忠厚又老实的意思。我们那一位又忠厚又老实的刘先生,

“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您可能听不懂,但是你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个被称为“笃公刘”的人,怎么样呢?他在原来的地方啊住不下去了,就把所有的仓库财产清理了一遍,包成大包小包,带了干粮带了弓箭,做好了远行的准备开始上路了。他走了多远呢?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他经过了上百的河流啊,最后看到了一块宽阔的平原。

“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他就爬到平原南边的山上,去看这一块地,这块地啊实在是好,于是他就决定定居下来。

“笃公刘,既溥且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他四处地去看,见这块地又宽又长,他又花了相当的时间来观察这地,看他的阳光,看他的河流,看他的平原。

“度其隰原,彻田为粮”他整治耕地生产粮食。

“豳居允荒”这一块没有人,又广大的地实在是合适我们来居住的。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他渡过渭水去拿了些好修造房屋的石头,最后就在豳(音宾)山和渭水这块地上盖起房子,定居下来。

诗经并没有交待亶父和公刘之间的关系,这显然是两批东来的人,带着他们已有的文明,在关中平原一带定居。刚才的“古公亶父”是在岐山和漆水,这个“笃公刘”呢,在豳山和渭水。这两个地方应该都是今天的关中平原一代。(岐山、漆水、渭水你可能早就知道了,“豳(音宾)”山这个字,值得您学一学,因为是中国老祖先迁到黄河流域第一个定居的地方之一,这个字怎么写呢?“山”字里边写两只小猪,左边一只,右边一只,是因为这个山里边有野猪?还是因为山的形状长得像两头小猪?那我们就不知道了。)

总之,亲爱的朋友,说到这里您应该有一个印象,我问您当他们来到这块地的时候,他们知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他们是不是一群有高度文明的人?是。这一块地上有没有别人居住?没有。有没有提到和别人打仗的事情?需要用刀用枪把这块地抢下来?完全没有。他们可以很从容地观察、测量这块地。为什么?因为洪水以后,那个广大的新世界啊,还没有人居住。 神藉着《创世纪》十一章九节那个“一一九事件”变乱了他们的语音,使他们往四方分散,各按各的方言、宗族来立国。我们中国的老祖先就是这样来到了黄河流域。另外,起初的时候,商朝人会一再迁都,就表示不单他们的人口幅员都有限,他们对于那个常常改道的黄河地势也尚不熟悉啊。

好了,亲爱的朋友讲到这里,我想我们说得够多了。这是我们老祖宗“自西徂东”从西边到东边来所做的自我陈述。人若是对于《圣经》里边挪亚子孙向四方分散的这个事件没有认识,或者是不相信,那么你对于中国古代“诗经”里面所记载老祖先从西边骑着马沿着河一直走到周的平原,这一些的故事啊,简直就不知道怎么个解释法。而这些诗经里的优美的记载,已经把他们迁居的情节火生活现地画在你的眼前。亲爱的朋友啊!面对这些活生生的记录,您做何感想呢?

人若不信《圣经》民族四散的记载,面对这些老祖宗亲口述说、诗经所传下来的优美史诗,当作何解释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