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归纳

SOS!急!高一地理必修2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 ;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和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 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 ,方向 ;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 ,原因 .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 有关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 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 的资源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 相关.平原地区城市形态是 ;兰州的城市形态是 ;重庆地处 和 交汇处,城市形态为
2,城市内部因 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界线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 .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 ,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 住宅区的分布地.
4,商业区多位于 ,主要为 或 分布.
5,中心商务区不但是 中心还是 中心
6,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
8,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中, 是主要因素.
9,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 .
影响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
10,一般情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来划分的,可划分为
12,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 ,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地国际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
13,城市化的标志 .
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来表示.它体现了 .
15,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有 等,拉力有 等.
16,城市化进程可分 , , 三个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 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是 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是 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 阶段.
1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区别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8,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19,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提出建设和发展 的目标.
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 ;二是
2,农业区位选择就是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4,农业地域的形成,是 , 的结果
5,混合农业主要是 和 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6, 既是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7,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类型 ,主要分布在
8,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10,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地形 ;气候 ;人口
11,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1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13,国外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是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但经营方式是
14,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 为主
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 ,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 农业生产.
1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7,美国农业的特点: 化, 化, 化
18,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
19,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
牧牛为主有 ,牧羊为主有
20,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 气候区
21,大牧场放牧业具有 , 的特点
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 ,
23,乳畜业是随着 发展而形成的面向 的 化, 化畜牧业地域类型,产品是 .
24,乳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25,乳畜业的饿分布地区,大多紧邻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在
26,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
27,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国家是
28,影响下列农业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树 ,河西走廊的粮面 ,海南的天然橡胶 ,横断山脉的立体农业 ,
29,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共性是
30,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发展条件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农业.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与农业相比,工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这使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
2,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4,不同工业类型的布局
工业类型
布局地
举例(至少一例)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5,鞍钢区位 ;宝钢区位
6,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
7,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
8,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原则 ,
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9,工业集聚,工业联系,工业地域,工业城市四者之间的关系
10,工业联系的种类
11,工业积聚的原因:

12,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 基础,以 目的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 (哪种工业联系)
13,我国的钢城 ,石油城 ,汽车城
14,工业分散的原因
15,传统工业区,例如 , , , , ,是在 基础上,以 , , , , 等传统工业为主,以 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16,传统工业目前普遍面临 , , 等问题.
17,德国鲁儿区兴起的条件:

18,鲁儿区衰落的原因

19,鲁儿区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方面) , , ,
20,新兴工业区是以 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列如 , ,
2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 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22,美国硅谷兴起的区位因素
23,高新技术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比较:
高新技术工业
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重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研发费用
24,美国硅谷是以 工业为主导
25,从环保角度看,水泥厂的布局原则
化工厂的布局原则
印染厂的布局原则
钢铁厂的布局原则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运量 ,速度 ,运费 ,受自然因素影响 ,连续性
造价 ,短途运费
公路运输
周转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
运量 ,成本
水路运输
运量 ,运费
速度 ,灵活性和连续性 ,受自然因素影响
航空运输
速度
运量,运费
管道运输
和 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连续性
投资 ,灵活性
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 , , 方向发展.
3,集装箱运输的出现,标志交通运输向 方向发展.
4,交通运输网中的 和 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5,对南昆铁路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 , ,
6,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7,交通条件对聚落 的影响很大,表现在 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8,我国"火车拉来的城市" ,日本的科学城
9,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的影响至关重要
10,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 平原商业网点密度.
11,商业网点建在市区环路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 为原则;
商业网点建在市中心,符合 原则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 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2,历史上出现了以下一些人地关系思想,按时间顺序排列:改造自然,崇拜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协调

3,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逃避自然的惩罚,是 时期.
4,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是 时期
5,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6,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是 时期
7,当 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8,资源短缺是社会发展的瓶颈,短缺的主要资源有 , , , 等
9,生态破坏的表现在 , , 等
10,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
11,环境污染的形成
12,环境污染的发生,与 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13,发达国家走过的 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14,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 ,
15,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6,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带来的环境问题
1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严重的原因
18,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是在 中产生,必须在 中解决
1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0,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 》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6月的《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2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 , , ,其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
2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 ,
2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4,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是 (国家)制订的.
25,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26, 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
27,循环经济以 为手段,以 为核心,以 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 化
28,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饿基本途径是
29,在农业经济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 ,以实现循环经济.
30,清洁生产可以带来很好 效益和 效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08
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考试复习纲要(1-4章)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P3第一段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 常见人口问题 影响 人口政策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缓慢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 鼓励生育和移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快 人口增长过快 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 计划生育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 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和方向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比较及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2城市的功能分区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3、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4、住宅、商业、工业功能区比较P20-21 [理解记忆]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2)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
(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1)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P35表格 [理解记忆]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1)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3、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交通因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5、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6、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带
经营特点:家庭大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形:平原和三角洲,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6) 喜爱稻米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 单产高,商品率低(原因:A精耕细作B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C人口众多)
(3)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 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
(5) 机械化程度高
(6) 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美国、阿根廷------牧牛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有利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地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发展措施[记忆]
(1)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4、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5、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五种导向型工业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鞍钢—原料导向型工业 宝钢—市场导向型工业
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料、燃料、劳动力的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
市场、交通、劳动力的素质、信息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3.环境效益
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4.其它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生产工序上的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
(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1)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2)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成本。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A .自发 B.规划建设。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3、历史: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离铁矿较近 (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交通 (5)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 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2)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
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三、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分布
1、 特点:时间新---20世纪50年代以后 , 地区新---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 村地区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分布: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69页图4.15)
3.发展特点
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 中小企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业分布 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
4.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作用-- 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71页图)
-----微电子工业为主导
1.特点
(1) 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
(2) 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区位因素 (崛起原因)
(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4)便捷的交通(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3.20世纪70年代,硅谷的新工厂移至劳动力、土地便宜的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