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是谁毕加索?

如题所述

帕勃洛·路易斯·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的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该市艺术学校美术教师。后兼任市博物馆馆长;母亲是有犹太血统的意大利移民。

后来,父亲当了省立美术学院教授,毕加索被父亲送进工艺学校。他还是无意读书,整日沉迷于绘画,绘画水平在迅速提高。

1897年秋,毕加索来到首都马德里,考入斐尔南美术学院,第一次过起了离家独居的生活。同时,由于《科学与仁慈》的获奖,毕加索的名字已被一些知名画家所注意。当他18岁由马德里返回巴塞罗那时,在家人的眼里,他已是一个成熟的青年画家了。当时,毕加索参加了巴塞罗那一些青年人组成的文艺沙龙“四只猪咖啡馆”的活动。就在此时,他萌生了离开西班牙的念头。

1900年,毕加索来到了巴黎。他先是被印象派五光十色的作品所吸引,接着,感受到“新艺术派”反叛学院派传统、追求艺术创新的强烈气氛,但同时也与“新艺术派”的颓废意识保持距离。他决意走出一条独立的创作道路。

这时,毕加索已与画商搭上了线,他的作品开始标价出售,带来了经济收入。

毕加索艺术生涯中的这一时期,被称为“蓝色时期”(1901—1904)。主要作品有:《生活》《卖艺人一家及猴子》《熨衣服的女人》《穷人的进餐》《杂技演员与青年丑角》等。此间,他往来奔波于巴黎与巴塞罗那之间,艰难地开辟着自己的艺术天地。他在西班牙举行的画展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一些艺术家前来与他探讨艺术方法和艺术的使命问题。他开始与著名立体未来主义诗人阿彼利奈尔结识。与此同时,他的经济生活却陷入困境,穷得连燃料都买不起,寒夜里冻得受不了,只得把一年所作的水彩画烧了取暖。就在这艰苦的岁月里,毕加索结识了他的第一个女友奥利维尔。这位犹太家庭出身的女郎给被饥寒和贫困困扰的毕加索带来了温暖和欢乐。由于奥利维尔的同情、友情与爱而振作起精神的青年画家,以明朗欢快的心情画出了《演员》一画,蓝色与其他暗色已见减少,增加了给人以清新畅快感觉的玫瑰色和粉红色。这一特色在《坐着的裸女》这幅画中显示得更加充分,成了毕加索的创作从色调灰暗的“蓝色时期”转向色调明快清新的新时期“玫瑰色时期”(1904—1906)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时期,毕加索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承认。

1906年以后,毕加索作品的售价上升了,画商伏拉德愿出2000法郎购买他的一幅画。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以后,他携带奥利维尔回西班牙度了4个月假期。

20世纪最初几年,野兽派的大色块绘画一时曾引起过人们的好奇心。但是,毕加索更多的是受塞尚的影响;与重色彩的野兽派相比,他更注重物的形态、结构和造型,强调画家对外界对象的主观态度。1906至1907年,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逐渐变得粗大、笨重,与几何图形颇为接近。经过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一种体现新的观念的绘画终于产生了。这就是毕加索1907年创作的名画《亚威农的少女》。它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立体派画家更加彻底地摆脱了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和模仿,使绘画从受传统绘画讲究透视法和投影的束缚,即人的肉眼的视觉限制中解放出来。这样,绘画所反映的就不是外部世界的一个感性的侧面,而是概念性的整体、多面体。现在,一幅画看上去,就很像是人绕着物体走一圈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了,画面上有的不仅限于肉眼看得见的部分,还有肉眼看不见的部分——借助于想像和理解才能认识的部分。

毕加索这幅在“洗衣舫”的画室里创作的立体主义方法的处女作,从1907年春开始构思到最后完成,前后经历了4个多月的时间,共画了17张草图,最后定形的是一张纵横超过两公尺的油画。

毕加索就彻底地超越和摆脱了光的照射角度的限制,而开辟了可以称之为立体视线的三度、四度、五度乃至更多度的视野,使想像力插上了翅膀,在广阔无限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艺术界特别是美术界失去了生命力,毕加索眼见立体主义无法挽救整个画坛,使之摆脱困境,遂将创作方法暂时转向现实主义的轨道,与坚持纯粹立体主义的勃拉克分道扬镰,进入立体主义与古典主义结合的新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作有《阳台》《坐在安乐椅上的女人》《蛋糕》《丑角》等。这些作品风格朴素、简洁、清晰,表明立体主义的琴弦同样可以弹出现实主义的音调。

“一战”结束后和整个20年代,毕加索一方面采用写实的方法使绘画面向生活,创作了《母与子》《两个裸妇》《坐着的小丑》等笔触粗犷、结实、凝重,形象丰满厚实,渗透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杰作;另一方面,也没有完全放弃立体主义的方法,捧出了《三个乐师》这幅令当时和以后的美术家们大吃一惊的艺术精品。从1925年起,毕加索的绘画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剧烈动荡的社会生活,使毕加索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潜意识理论发生了兴趣,开始在人物画中表现性冲动、爱欲、同性恋、恋兽症、梦幻、精神分裂,以及生与死等主题。《跳舞》就是毕加索进入这一创作阶段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还有《坐在安乐椅上穿内衣的女人》《接吻》《梦》等。

“二战”期间,毕加索避难于法国南部一个叫安迪伯的小港。他创作了反映渔民生活的《安迪伯渔夜》表达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他还在沦陷中的巴黎,用自行车坐垫和手把组合成造型很美的《公牛头》,以表达自己忧郁然而并不绝望的心情。

1944年,经艾吕雅和阿拉贡介绍,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战后,他积极参加保卫和平的斗争,1950年,为在伦敦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画《飞着的鸽子》。从此,毕加索的名字进入全世界的千家万户,老幼皆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