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了什么书让你感触最深?

如题所述

《活着》是我2017年除了课本和电子书之外读的唯一的纸质书,因为大家都说文章写的很好,我寻思也看看,结果,感触最深的就是,我要吐槽。

说实话,余华的写作风格真的是平淡,平淡到没有一丝感情流露,让我看完了都感觉主人公没有那么惨了,我认为一个文章如果它不能把读者带进去那个场景,这个文就算是失败的,除非真的只是给自己写写看看的。

再说说内容,很多人都说这故事是纯编的,无从考证吧,但是仔细想想是真的惨,不是那种当时就能感觉到的惨,因为文字描述的实在是平淡,过后自己慢慢回味的时候,细细的从头到尾想一遍细节部分,换位思考,真的一般人心态受不了的。

最后我觉得作者的题目加上内容可能是想要让我们不管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要好好活着,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死掉才能解决的,代替和陪伴已经逝去的人活下来才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8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怎么说那,就像忘了是那个人写的序一样,他的简史真的非常简洁,少了很多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节点,而是着重的将人类一些大事件的简略分析,而他又不只是在讲人类史,还有在讲伦理学、生物学等各种学科,最终如果真的要分类的话,他应该是哲学。

他在于历史结构结构上很简单,人类出现,占领全球,采集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而关于人类出现那段使我对人类的理解,产生了更深的感悟,比如消失的那几个人种,以及消失的那一堆物种,从打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开始深信人性本恶,和人类本身是魔鬼了。

而最厉害的在于他对未来的展望,他明确的表明了人类是目前最接近神的时代,再加上核威慑和联合国的出现,让这个世界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和平的年代,并且表示和古代对比的话,现代人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神的能力,而他相信,未来人类会更接近神,未来人类对比现代人类,一样是神。

第2个回答  2018-01-08

读了《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本书触感最大,特别是里面的《是的,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这篇文章,给我的记忆尤为深刻。

这篇文章我在反复读完几次以后,我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这篇文章整体是趋向于现实的,总是把现实的这种深沉的问题现状,用比较轻松地语言来表述,让你在阅读时,既不会因为文字的枯燥无味放弃读下去,也不会为了迎合你,不揭示出这个社会的现实和冷酷。

我感觉读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你可以从书中感受到一种思想,一种作者在不同维度所经历事情的感受,在这里,通过这种文字展示的方式与你交流,至于自己能够获取到什么,就全在于自己了。读一本书就是像在经历一种生活,感受到更多的便是生活态度。

读书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书没有好坏,有的只是你是否会提取书中的知识,选择和自己价值观相符,能够解决自身困惑,提升自身素养的点,有舍有得的去接受。

就如这本书一样,任何笑看世事的状态只会出现在我们年少轻狂的节点里,更多的落脚点还是静下心来,选择自己最在乎、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去奋斗努力一次。

正如书中所讲“当我们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要付出的努力也是成正比的,也会越来越多,那么,这时候,你应该最做的事,就是努力奋斗,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笑话。”。

总之,在我看来这本书给我的东西或许部分鸡汤,或许是部分能量,但是唯有在我的心中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就可以了,在我觉得这本书给我的东西是我前进的方向。

第3个回答  2018-01-16

2017年看的感触最深的书是《人工智能》,李开复写的系统介绍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及未来。

07年,我进入大学,苹果发布第一代苹果机。到2017年,10年时间,人工智能以出乎世人意料的速度发展,未来可能创造的改变依然无法想象。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边为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而惊叹,一边内心产生一些惆怅。

书中介绍的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新型科技公司,在多年以前已经预感到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我们普通人因此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科技带来的便利。

他们真的非常了不起的!

与此同时,我又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普通人,与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人之间的思维认知差异。

这让我产生一些挫败感。我们普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望其项背。

这种想法也许很奇怪,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与这些站在世界顶尖的人相比呢。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互联网拓展了人们的认知圈,引起人们对财富的焦虑。

以前的人们,对上阶层社会人的想象,可能停留在“皇帝用的金扁担,皇后天天喝豆浆”,现在因为互联网,不同阶层的人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你可以清楚看到上一阶层的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而且你清楚明白,那是你永远无法企及的。巨大的落差,让人产生焦虑。

财富如此,认知也如此。通过互联网,我们认识到,当你还在为每月的房贷孩子的奶粉尿片忧愁时,有人真的在悄悄改变世界,甚至改变你的日常生活方式。

我竟然很介意这个事情!

第4个回答  2019-10-25
学生时代一直喜欢读文学,经典的,垮掉派的,新浪潮的,后现代的,如饥似渴,慢慢年纪大了,我发现文学是个太私人化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贬低而是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在里面,个人的也可以说=世界的,但世界≠个人。
我后来试图寻求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答案,从《老子》《庄子》《金刚经》到西方哲学家的各种流派学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观点向左的书,对比着思维碰撞一下,当然不好读,跳着读的,但任何哲学著作只是在一个框架里的产物,就是基于我是人,人类,探索的是有关人的终极性问题,还不是说解决,哲学解决不了问题。
后来又开始关注科学前沿知识,整体的感觉是:科学早已一日千里,文哲还在原地打转,这么点悲欢离合痛苦思索在宏大的宇宙里如此渺小轻飘,让人感触很深的一本科普书是《自私的基因》,作者是英国演化学家道金斯,虽然不是《自然》《科学》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但观点足够震撼:人,动物界,植物界,包括微生物、单细胞生物,都是基因的宿主,一切都是基因的意志在起作用,基因有一个统领的目的,自然界包括人类只负责两件事:一是复制,二是执行。
刘慈欣看了这本书,看完之后的感叹: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和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