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姓名、绰号(法号)、兵器、出场时的外貌、相关故事情节(章节名称)、性格

  《西游记》
  孙悟空:本领高强\爱好自由\疾恶如仇\敢于斗争\
  猪八戒:憨厚纯朴\吃苦耐劳\面对妖怪,从不屈服\对事业缺乏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就畏缩动摇\爱占小便宜\嫉妒心强\好搬弄是非\贪财好色\
  沙和尚:憨厚纯朴\对师傅忠心耿耿\诚实\
  唐三藏:信守宗教信条的佛教徒\无原则的慈悲\胆小弱偌\有时误信谗言,颠倒是非

  水浒传
  鲁达的性格特点
  (1)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
  鲁达这一性格是贯穿始终的。
  从他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不同态度就可以充分看出。当他倾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血泪控诉后,就非常同情关心他们,主动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而对郑屠则怒不可遏,当即就要去打死他。由于史进、李忠的竭力劝阻才暂时按下心头怒火。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鲁达来到郑屠肉铺,以买肉为名,当众戏弄郑屠,杀他的威风,激他与自己斗打。
  在“拳打”时,对郑屠采取“应口”要打,“讨饶”也要打的不调和态度,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了害。鲁达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也无个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和对受压迫者扶危济困,对压迫者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2)慷慨大方,重义疏财。
  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虽然自己与他们非亲非故,却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3)率直粗矿,勇而有谋,胆大心细。
  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一向暴躁的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惩治郑屠,也不是一到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造成口角斗殴的架势,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鲁达本意是痛打惩治郑屠,不料失手打死,面对意外,他随机应变,遇险不惊,从容不退却。他假意道:“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鲁达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

  林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不卑不亢,本人非常喜欢,梁山顶尖高手,一生未尝败绩,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战功显赫,几乎梁山招安前的每次打仗都参与,只是结局令人叹息。

  宋江是整部《水浒传》中第一号人物,作为文学形象,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宋江只是被一笔带过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宋江这个人物,不知道《水浒传》这部书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宋江的仗义疏财,好多人喜欢他,因为他主张招安,好多人厌恶他。那么怎么来看宋江呢?通过重读《水浒传》,想着通过书中关于宋江的描写来解读宋江这个人物。宋江 劣迹:卖友求荣,
  性格:懦弱,怕事

  三国演义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红楼梦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执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帐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与她们那儿的姑娘闲谈,才知她们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发放月钱重叠之事于贾府已早有弊,可满园子的姑娘丫头无一人能指出个一二三来,探春却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 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等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处事的果断干练显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干,而宝钗的嬉言却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论,真是叫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五、薛宝钗

  纷飞蝴蝶绕楼院,暖逐东风扑几回。扇影乱摇忙玉腕,粉痕斜溜湿香腮。偶因游戏间消遣,岂为迷藏暗捉来。恰怪亭中私语久,防人忽把绮窗开。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封建各种礼束的守卫者,并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如在每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不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细,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人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在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往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里,为人圆滑。总之,薛宝钗是个深受封建束缚的人。

  六、刘姥姥
  红楼梦》中出场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拿刘姥姥来说说吧。
  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地说:“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时老刘那种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刘姥姥又说: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敷浅,只知道吃。到后来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最后,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总之,刘姥姥这种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七、晴雯

  晴雯乃贾府内又一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天生的叛逆,直率,任性以及无所忌惮的言辞给读者呈现出了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晴雯并未因为宝玉是她的主子而谦虚,忍让他的无理大骂,而是以理辩驳。例:“平日坏了多少宝贝也不心疼,今儿一把扇子惹发了这么大问题”。“今儿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调好的使”。“我是一个蠢材,那里陪打发吃果子呢?倘或在砸了盘子,更了不得!”。只见她的反抗精神。而袭人的好心劝解又被她冷嘲热讽地反驳一翻,可见她的直率。而她又以撕扇子来取乐,不顾他人的看法,尽由自己开心,事后会做何评论,造成何种影响他都不会去理会。还有几句:“我不敢惹爷”“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我来撕”等。这一切刁酸无忌的语言把她的任性,也是我行我素的反叛精神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也正是这一系列语言使晴雯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了。

  八、平儿

  要说《红楼梦》里丫环最漂亮的,还得是平儿,由于她被贾琏收了二房,所以地位也就不同于别的一般的丫环了,但她的出身低微这个事实却一生也抹不去,这也就决定了平儿在大观园中的地位不会太高。
  平儿天资聪慧,可偏与王熙凤成主仆关系,则显得有点儿“小巫见大巫了”,不过在日常事务处理上,平儿可是帮了凤姐的大忙了,所以说王熙凤对平儿也挺好。
  但虽说跟着王熙凤吃香的喝辣的,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平儿实际上去贾琏也有爱幕之情但是有王熙凤在,她也不敢太过于表露,而且由于凤姐婚久不孕,使她更加看管贾琏,不让他和别的女人相处太密切,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从表面上能看出来的。所以有时贾琏和平儿乘着王熙凤不在,偷偷亲热一番,被凤姐发现了,还要冷嘲热讽一番。
  但是平儿还是比较善良的,当贾琏在外面沾花惹草,勾搭上尤二姐后,王熙凤假惺惺的去把尤二姐接回来,却在背地里使坏,使二姐已经成形的胎儿堕掉了,二姐也不堪忍耻辱而自缢身亡,在这期间,贾府里唯一对她好的便是平儿了,一直对他百般照顾,还把好死时将要交给贾琏的二百两银子一文不少的交给了贾琏。由此可见,平儿的心地是十分善良的。这样可爱的姑娘谁能不为之动心??
  平儿在贾府没落后出家为妮,一生遁入空门,从此与世俗无缘,唉,平地儿啊,可怜,可悲,可叹的平儿呀!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 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5
三国演义
诸葛亮:先从刘备的用人谈谈,借用诸葛兄一段了,“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就是一代枭雄刘备的用人方法。刘备是一代枭雄,在乱世他最擅长的不应该是文治和武功,为什么有刘邦的先例。而诸葛兄在一笔带过后,大大忽略了蜀汉后期的重要人才,董,蒋和费,都是刘备留下的才。而诸葛亮选的重要人才只有姜。而他们之间的差距和带来的后果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而且选材和人数大概没有太多关系吧,关键是地位的问题,益州人多无权,而荆州人少有势,我想诸葛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所以,从结果看,诸葛亮和刘备在选材上的差距就太大了。
诸葛兄说自己写的是用人篇,却用大段篇幅来描写不是自己选用的人,如:其一是刘封,再说彭羕,其三为关羽,其四为孟达,其五为李严,其六是廖立。一个都不是诸葛亮选的,好象有点文不守题,而细看内容的关键象是在说刘备的用人很有问题。
呵呵,而且在杀刘封的问题上又牵扯到皇位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对刘备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吧。封建的关键就是血脉。嫡亲之人和非嫡亲之人争夺,而且非嫡亲之人刘封在朝里并没有多少势力(这个问题很简单吧,我想诸葛兄一定可以考证出来,如果没有考证可以参考曹丕和曹植的例子,那个不是朝里有两派大臣,而朝里那个有权势的大臣会支持刘封当皇帝?)的情况,如果偏要他和刘禅争皇位,这么联想就有点离谱了吧。
再说彭羕下场,这也正符合诸葛亮一贯的“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的处罚原则。在看,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这这这,好象不是一个人办出来的事吧。对了,对法正是刘备处理的,诸葛亮不过是执行者,而对彭羕,的确是诸葛亮处理的。呵呵,看出差距了吧。曹操和刘备可以一个统一北方,一个从布衣到皇帝,在用人上都有唯才用之的优点,为了用一个人的优点可以牺牲其他一些东西,这个可能就叫魄力吧。他们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就有点太过谨慎了吧。
对于关羽,诸葛亮搞平衡的技术真好,可能是和刘备学的。
孟达的问题,呵呵,魏国真是无人呀,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从魏国的角度看,一个“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了十年的蜀汉,他们在干啥哪?他们是在补充对吴战争后的元气吗?他们补充完还要打吴国吗?如果这样还要派人去吴国签和约?那他们干啥,闷头傻发展?魏国各位大臣很多都是汉臣吧,呵呵,恐怕高祖皇帝从那里起兵,先打那里这点基本常识也会知道吧。如果用:“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是故“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来证明了诸葛亮的突然行动?我想这个有点太夸张了,因为这个现象恐怕是战争中经常的事吧。从军事上看,诸葛亮在战争初期局部上兵力是占优势的,所以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很正常。而魏也不是没有集结军队在西方,而是没有马上响应而以。诸位想想,如果真的象历史书上说的这么夸张,诸葛亮早就进长安了,还屡屡出啥祁山?
李严的罪行实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了。弹劾李严有,刘琰、魏延、袁琳、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文伟、许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雕、胡济、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樊岐。哎,俺咋听说李严是蜀中力量的代表?这个小头目和诸葛亮的荆州大头目的斗争中失败了,所以墙倒众人推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呵呵。
说到廖立,廖立确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诸葛亮就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而诸葛兄在文章中把他贬的一无是处,真不知是这个“二庞统”是真无才,还是刘备诸葛亮无眼,反正是用错人了。诸葛亮看人的眼还真准呀,看清这个老哥明明是“二庞统”的大才,却还要上书给皇帝说:“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结果废其为民。“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句话说诸葛亮的认人本领真是准确呀。
魏延老哥,只允许诸葛亮这样的人来搞阴谋,自己搞了点诡计就完蛋了。可惜。试问那个政治家是清白的,可惜军事天才往往都枉死。
诸葛亮死后的问题。诸葛亮真聪明呀,果然是识人,用人“准确”呀。居然让公报私仇的杨仪和“勇猛过人”兼富有战斗经验的魏延他们两个仇家一起配合来决定蜀汉大军的命运。这个用人措施果然是亘古未有的。诸葛亮一定是临死糊涂了,才有此决策。
马谡,哎,喜欢蜀汉的后人往往,往往就看这个老哥不顺眼,连刘备都说了:“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偏偏是这个“善于识人用人”的高手诸葛亮就,就用错了他,真是给他老人家的大名上抹黑。
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的问题,终于回到真正的话题了。好高兴。呵呵。
说到荆州和益州,这个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了。我想大概人才和地理没有太大关系吧,战国时秦最偏僻,但人才济济,为啥,大概是人才政策吧。战乱上,荆州大概还是经历过著名的赤壁大战吧。但这跟人才的多少大概没有多大关系吧。乱世出英才,曹操手下的有几个是治世出来的。所以说地理和战乱似乎和人才的诞生没有太大关系吧。关于交通问题,难道路是天然就有的吗?人走多了,就有路了,如果你吸引人才,自然有人来,再说如果交通真是个问题,大概当年的高祖就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一直窝着吧。因为出去太太难了。
呵呵,终蜀国之结束,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包括同为荆楚人士的魏延与杨仪之争),相较于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国内的内部斗争之激烈,也要缓和得多。蜀汉以益州一地,而能与强敌曹魏相抗衡,这与刘备、诸葛亮在处理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关系上所做出的重大努力,是不无关系的。借主席句话,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呵呵,那个统治阶级可以彻底解决这个根本矛盾?但刘备就解决的很好:“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而这个诸葛亮也解决的不错。
最后看见诸葛兄的总结了,蜀汉人才问题关键由于政治斗争。这点我坚决同意。
其实我认为诸葛兄文中最大的失误就是:
而且诸葛亮曾长期生活在荆州与治理过荆州,他对荆州人才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益州人才,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的用人方法。时值今日,这样的选人方法也为我们所认同。看看我们对重点中学与名牌大学的趋之若鹜,再看看用人单位对名院高校毕业生的青睐有加。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人者对于每一个人才都能一视同仁,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诸葛亮的用人之法而大加指责呢?
诸葛兄,无意中你说出了问题的关键。恐怕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点吧。你想过吗?为什么今日的中国为什么一直无法晋升到强国的地位,其关键原因就是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面。前两天看马乡和散人的争论,探讨了蜀汉的经济问题,今天你又提人才问题,你们几个都说到问题的关键了。马乡他们的论题我不想多讲。我就说诸葛亮的人才问题,其实为什么蜀汉后期在诸葛亮死后不振,导致了灭亡。就是因为诸葛亮把一个国家的命运绑在自己的身上,由于这点导致他在用人上面的不放权,在用人上面的过分谨慎,在择人上的选择面小。不是蜀汉没有才,只是诸葛不识才。我们把眼光放远,看看先进国家的人才运用方面,他们在用人上面象曹操一样,用才不用简历。管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管你是用什么途径毕业的,管你有没有文凭,如果你可以在我的公司做好你的工作,我就任用你。在USA,就会出现象盖茨这样连大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用人相对环境宽松。为什么杨志远可以成功,因为他有立足的地方,如果他在中国会是什么样?而曹操为什么可以统一北方,他和袁绍在谈论天下大势时,袁绍说他如果有北方四州,挟地利之势,可以统一天下。而曹操说,他在那里都可以,只要他有人才。而他们的命运决战就是这样的。曹操敢用人,善用人。刘备也是。你放眼看世界,先进的国家都是。而中国哪?恐怕就是你所认可的诸葛亮式的人才标准吧,什么都要德才兼备,什么都要通过一个无聊的考试,什么都要走形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吗?为什么中国无法立足于强国之林,难道真是中国无人才吗?(微软七个核心工程师有三个华人)为什么他们要从中国的清华,北大走哪?不是就是诸葛亮这样的择才的方法束缚住他们的发展吗?诸葛亮倒是一世英明了,可是他留下了什么人才给蜀汉,费,董,蒋,那个不是刘备留下的,只有那个姜维,不顾国家崩溃,还要一味北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觉的诸葛兄很辛苦,可以打出这么多的字来,我很佩服,但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失误太明显了,如果强要辩解就近似无聊了。我们看一个人用人好坏,不是用数字等条件来衡量的,而实实在在的看他的结果。诸葛亮死后的结果就很明显了,就是国家都亡国了,还要什么更有力的理由来证明这个问题?我是很喜欢诸葛亮的,但是瑕不掩瑜,人无完人,他有缺点就是缺点。没有什么可以要回避和辩解的。
所以关于诸葛亮用人的这个问题,我觉的没有什么必要在辩了。
第2个回答  2009-06-25
一言难尽,你自己去看书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