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孟子是个学者,学者跟学者之间难免有切磋。众所周知,儒家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礼教,“男女授受不亲”就是儒家理念之一,当时它的意思和现代人的理解有点不一样: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传递信物应当含蓄一点,保持基础礼节,不可过分亲密接触,或者交谈。

当然,这话也有任何男女(除了夫妻)之间都不要过度亲密、授受的意思。淳于髡早就听说过儒家的这个“礼”,见到孟子后,他直截了当地问:“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一派淡定地表示肯定:“礼也。”——我听说你们儒家有这么一条礼法,是不是?孟子:是啊。

淳于髡不愧是个擅长辩论的人,他借这一点发挥,步步紧逼,试图让孟子噎住:“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直接抛出了一个难题,那要是嫂子掉到水里去,身为小叔子,是不是该伸手拉她上来?(如果拉,等于违背礼,如果不拉,你这礼简直藐视人命)。

淳于髡等着看孟子左右为难,没想到孟子半点不怕,一脸正气地回道:“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嫂子掉到水里还不救,跟禽兽有什么区别?虽然说男女授受不亲,但事急从权,救人应该摆在第一位啊!

扩展资料:

反观这段对话的回答,孟子从容有度,既不失原则,又极其机智。孟子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十分坚定:“男女授受不亲就是礼制的规定。”

而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几乎是愤怒地回答:“嫂子淹在水里不伸手拉她,就是豺狼的行为!”这很像今天骂不人道的人是“畜牲”。但孟子愤怒中不失机智,把这种紧急情况下的救援称为“变通的办法”。当然,这也是儒家以人为本的善良所至。

对第三个问题,孟子是带着讥讽的口吻回答的:“援救天下人要用道。”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教育。这与援救掉到水里的嫂子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问题,不同的问题就要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难道你淳于髡想用手去援救全天下的人吗?”潜台词是:用你的两只手能办得到吗?孟子的回答近乎挖苦,但又不失周到严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1

原话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意思是说,男女之间不能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言语交谈和相互接受物件,这是男女交往的礼仪。这句话是我们国家古代限制男女交往的礼仪依据和行为规范,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男权的一种体现。出自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男女授受不亲”如果按照严格的古时候的理解来对待,和现代社会的思想意识相比显然是迂腐的,也正因为这样,这句话近代以来一直受到批判,但是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也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这句话其实是要告诉大家,男女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能过于亲密,甚至对于夫妻而言,也要懂得互相尊重,不要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等等。

出处精析

淳于髡(音:kū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这段对话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淳于髡问:“男人和女人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的规定吗?”孟子回答说:“是礼制的规定。”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掉到水里了,能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子掉到水里而不伸手拉她,简直就是豺狼了!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正常的礼制规定;嫂子掉到水里,伸手去拉她,这是变通的办法。”淳于髡又问:“现在天下人就像淹没在水深火热之中,先生却不去救援,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人淹没在水深火热之中,得用‘道’去救援;而嫂子淹入水中,要用手去拉她。你难道想用手去援救全天下的人吗?”客观地说,这段对话的提问,极具挑战性。显然,淳于髡是有备而来。淳于髡与孟子同时代,是战国时期齐国人。

他先后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朝中做过官,是齐国著名的辩士,思维敏捷,口才过人。《史记·滑稽列传》中对他的事迹有所记载。

他对孟子一连串的发问,充分表现出这位著名辩士的挑战性。他先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不是礼制的规定?因为他知道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是很讲礼制的,答案不言而喻;接着,他就出人意外地提出了一个讲礼制的人很难回答的问题:嫂子淹到水里,要不要伸手去拉?

这是一个两难的提问:嫂子快淹死了,你不伸手去救,就是见死不救,就是不仁;而你伸手去救,男女之手就会拉在一起,就违反了礼制的规定。不救则不仁,援救则悖礼。淳于髡对提问的设计是高难度的。

最后,他又推而广之,把问题扯到全天下来质问孟子:现在天下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为什么不去救呢?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提得很有水平很有想象力。

反观这段对话的回答,孟子从容有度,既不失原则,又极其机智。孟子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十分坚定:“男女授受不亲就是礼制的规定。”而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几乎是愤怒地回答:“嫂子淹在水里不伸手拉她,就是豺狼的行为!”

这很像今天骂不人道的人是“畜牲”。但孟子愤怒中不失机智,把这种紧急情况下的救援称为“变通的办法”。当然,这也是儒家以人为本的善良所至。

对第三个问题,孟子是带着讥讽的口吻回答的:“援救天下人要用道。”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教育。

这与援救掉到水里的嫂子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问题,不同的问题就要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难道你淳于髡想用手去援救全天下的人吗?”潜台词是:用你的两只手能办得到吗?孟子的回答近乎挖苦,但又不失周到严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7-29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男女授受不亲!

古代交际礼俗。上古男女交际自由,进入宗法社会后,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然直至西周时的中原地区,华夏民族仍多少保留原始氏族的遗风,仲春之月,男女自由相会,尽情欢娱。至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规定的贵族家礼,强调男女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不戏允许女子与非自己丈夫的任何男子发生爱情与性关系。在家庭内部,也严格区别男妇,即使递东西也不允许。自宋代以后,士大夫之家,男女之分更为严格,将妇女囚禁于一个狭小的天地,不仅限制压抑和摧残了女性对理想异性的爱慕之情,而且扭曲她们的思想、感情与欲望,使其自觉变成封建道德力量的驯服工具。市井小民等下层社会,虽宽松得多,但也受到较深的影响。《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礼记.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宋司马光《涑水家仪》:“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男子夜行以烛,妇人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门,入中门,妇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宫,传致内外之物。”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一出:“多谢客官。自古道‘男女授受不亲’,侍奴家放在地下,客官自取。
详细请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383221.html
第3个回答  2006-07-29
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出处: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神情民?’孟子曰:‘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具体意思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动作不要亲密,这就是礼仪。

作品相关 男女授受不亲!

古代交际礼俗。上古男女交际自由,进入宗法社会后,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然直至西周时的中原地区,华夏民族仍多少保留原始氏族的遗风,仲春之月,男女自由相会,尽情欢娱。至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规定的贵族家礼,强调男女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不戏允许女子与非自己丈夫的任何男子发生爱情与性关系。在家庭内部,也严格区别男妇,即使递东西也不允许。自宋代以后,士大夫之家,男女之分更为严格,将妇女囚禁于一个狭小的天地,不仅限制压抑和摧残了女性对理想异性的爱慕之情,而且扭曲她们的思想、感情与欲望,使其自觉变成封建道德力量的驯服工具。市井小民等下层社会,虽宽松得多,但也受到较深的影响。《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礼记.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宋司马光《涑水家仪》:“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男子夜行以烛,妇人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门,入中门,妇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宫,传致内外之物。”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一出:“多谢客官。自古道‘男女授受不亲’,侍奴家放在地下,客官自取。
第4个回答  2020-10-22

俗语:“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是什么?越早知道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