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业史》的艺术特点

如题所述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它落笔于1929年,陕西大旱,关中地区饿殍遍野。坐落于渭河南侧的下堡村,涌来无数灾民,蛤蟆滩佃农梁三从中带四一个拖带小孩的寡妇,偶合成家。从此,梁三继承父辈遗愿,决心创立家业。他租种田地,拼命苦干10年,结果一身重病,创业失败。渐渐长大的养子梁生宝,又继承梁三之志,继续创立家业,但地租沉重,兵荒马乱,又宣告了他们创业的幻想破灭。
  解放后,梁家分得土地和农具,梁三老汉猛然挺直弯曲多年的腰杆,梁生宝入了党,父子重新燃起创业之火。但梁三老汉只想盖一幢三合头瓦房院,做瓦房院的长者。梁生宝却热心组织互助组,带领贫雇农共同富裕,这使梁三伤心,父子产生矛盾。为了与困难户一道度过春荒,实现一年两熟的种植计划,梁生宝奔波百里,省吃俭用,引进高产稻种,率领组员进秦岭割竹子,扎扫帚换钱买粮。与此同时,姚士杰、郭世富等不择手段分裂梁生宝互助组,使其原来的八户剩下三户。郭振山也组织富裕户成立一个互助组,与梁生宝比试高低。梁生宝互助组进山割竹子、实行新法育秧,都获得成功,用实绩显示了团结互助的优越性,打击了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的嚣张气焰,教育了梁三老汉等人,吸引村民加入了新成立的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写下了一部集体化的创业史。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穿过历史的雾霭,如今我们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也不能不看到农业合作化给中国农业生产力带来的某些弊端,以及给中国农民心理带来的创痛。作为受着时代局限的作家是难以超越历史困囿的,但是,从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平民本位意识和对生活现实的真诚感,却是一个作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创业史》在探索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描写了合作化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试图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过程,其基本内容是遵循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原则的。小说围绕四条线索展开了50年代前期农村广阔的生活与斗争的画面。一是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贫苦农民,迷恋旧时代的创业道路,企图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家致富,而与互助合作运动格格不入。二是富裕中农郭世富,凭借优厚的经济实力,与互助组公开较量,顽固维护私有制,幻想再度雇工剥削。三是富农姚士杰,刻骨仇恨新社会,暗中施展阴谋,妄图扼杀互助组,实行阶级报复。四是党员、村代表主任郭振山,热衷个人发家,幕后支持互助组的反对势力,曲线干扰、抵制互助合作运动。这四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交织、纠合,阻碍着合作化运动。然而,梁生宝、高增福等积极分子,依靠集体力量冲破重围,最终使蛤蟆滩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在所有的矛盾斗争和各种人物关系中,梁生宝始终处于轴心位置。这是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维形象。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从父辈血脉中继承了与穷苦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而父辈惨败的事实和个人受穷的生活经历,使他很快接受党的教育。质朴的进取精神,在他身上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它主导人物的全部行动,支配梁生宝抛弃个人的一切,把肉体与灵魂毫无保留地献给集体事业。他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刨社会主义大业,这是梁生宝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区别于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老一代创业者的本质所在。小说紧紧围绕这一性格核心,对人物进行了多侧面的刻画。在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因难与阻力,不管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助,不管是公开的较量,还是隐蔽的破坏干扰.他始终毫不动摇,一往无前,表现了"党的忠实儿子"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品质,反映了创业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吸收白占魁入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厚、善良、真诚、淳朴性格。总之,这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现在贯穿小说的主要事件已经成为可以检讨的历史陈迹,作品中反映的那一段生活由于种种原因,暴露出某些政治上的偏误,梁生宝的形象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倾向,但那个时代作家对艺术追求和对生活的虔诚与执著,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等等,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经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也是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形象。他们都反对互助合作,自觉地维护私有制,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与梁生宝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方向尖锐对立,但所采用的手段、方式又互不相同。郭世富公开对抗,为新瓦房上梁大摆庆祝宴席,八面威风,神气活现,善于进行"合法斗争"。姚士杰表面老实,暗施阴谋,诡计多端,心狠手辣,惯于背地较量。郭振山身为共产党员、村代表主任,却处处阻挠合作化的事业,背离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利用郭世富曲折干扰互助合作,既善于隐蔽,又锋芒毕露。这些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显示了《创业史》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
  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作家试图站在历史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概括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绘制50年代前期农村生活的全景,使作品气势磅礴,构架宏伟。而在具体展开生活画面,刻画梁生宝、梁三老汉、"三大能人"等人物形象时,又能够做到精细入微。尤其是对人物心理流程的状写,常常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进行历史概括和精细描写时,作者又甚于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物的剖析,化为哲理性的议论,或者融化于情节之中,或者直接站出来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抒情议理,表明作家鲜明的倾向性。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也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小说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代表了当时农村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心理、政治态度和经济状况。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坚持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各自的鲜明个性。在众多对比中,又以梁生宝为主体,与梁三老汉、高增福以及郭振山等"三大能人"形成对比。同时,这些人物相互之间、每个人物的前后变化.又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按照柳青的创作计划,《创业史》全书共分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第三部写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直至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但整个计划未能实现,作者便去世了。就已经问世的前两部而言,从第一部开始,便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主要是以社会政治运动的全过程作为小说的描写线索,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强调社会主义方向时,过分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简单化地用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处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矛盾冲突,把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贫苦农民劳动致富的要求,一概当作资本主义倾向加以批判;对富裕中农的描写,过分强调他们自私、落后的一面;对富农的描写,在批判的同时忽视了他们可能改造的另一面。这些既是《创业史》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又是时代所留下的"左" 的印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5
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853
再加

简介:文革结束的前一年,王西京以国民党高层人物为塑造对象,创作了《于右任》,而在三年之后又创作了《创业史话》,这或多或少地出乎人们的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在改革三十年后的今天,透析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人物画的特殊性,以及它的艺术特点,本文旨在说明对其予以历史性定位。
主题词:《创业史》、深刻性、概括性、艺术成就

呼唤改革的一部先声之作
——浅谈王西京《创业史话》的历史地位
牛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称其为一场革命,那是就其解放生产力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言。文革结束的前一年,王西京以国民党高层人物为塑造对象,创作了《于右任》,而在三年之后又创作了《创业史话》,这或多或少地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说出乎意料,是指内容上以柳青《创业史》的创作为素材,直到一九七九年美术界才开始意识到对建国三十年来的美术发展进行了总结,才形成了肃清“左”的毒流,解放思想的比较一致的看法。①认为意料之中,那是因为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邓小平理论理论产生和发展及其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两者之间的理论基础和无可辩驳的无数实践例证。《创业史》的“‘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②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80年版的《中国文学史初稿》对《创业史》的评价,笔者的引述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学界的认识,它有助于接近王西京当时对《创业史》的认识,这也有利于了解王西京的创作意图。不可否认,柳青的创作存在着认识上的历史局限,然而《创业史话》只是积极地评价了柳青深入生活积极精神。所以,在“两个凡是”的争论中,改革开放尚未实施之时以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意义远远超出了怀念一位至今还活在人们心中的作家,于政治于文化,其时代意义表现出了异常的深刻。
基于上述看法,笔者以为裔萼女士的那本《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是残缺不全,跛足而行的画史。是她拙于所见,还是王西京先生藏而不露?一九七八年的情形,笔者孤陋寡闻,也无力深究。该书二零零八年问世,不知是画史要以当年的轰动为史料佐证,还是以当年的创作留给今日以启示为判断标准呢?值得深思。但我们也无不能否认她精辟入理的高见:“人物画的表现对象是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物画家是人的研究者,是人生的思考者,正是这种研究和思考使得人物画具有深刻的批判性。”③除个人遭际而外,在署名王堃的一篇的人物传记里,可知王西京的批判精神还来源于一位叫于正常临刑前的告戒: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做一个正直的画家。王西京说过:于正常是“启蒙我真正进入画画境界的导师。”④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方可避免空穴来风式的偶然事实,去穷究《创业史话》的批判性精神集中在哪里。值此,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姚斯根据罗斯洛普文学主人公的五种类型“提出接受者与作品主人公在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划分五种类型即联系型、敬慕型、同情型、净化型和反讽型。”⑤无独有偶,《创业史话》也塑造五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如果要质疑这种巧合,那么笔者不妨再次姚斯对这五种人物的定义:“联系认同,要求观众以自由联想的方式积极介入演出活动,使演员与观众之间拆除交流的屏障,融成一片”;“敬慕性认同需要一个完美的主人公,其业绩、行为、言谈超脱,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从而构成一个群体的楷模”;“同情型强调主人公非尽善尽美性。接受者感到主人公与自己类似,为其苦难不幸而感动,而报之以同情和怜悯”;“净化性认同不仅可以有悲剧感情的升华,也可以在自由同情的笑声中获得喜剧性的解放,形成新的道德判断和体认事物的新的价值观”;“反讽型认同,主人公以卑琐、荒唐、甚至邪恶的行为引起接受者的嘲弄和否定”⑥。按关中一代节气和《创业史话》的代表植物蒲公英,可以得知画面展现的是初冬前后田间地头的歇息,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通过坛、碗、担、篮可以看出这项重要之极的农事非小麦播种莫数。在那工业品贫困的只能让我们看见硬皮的“学习”和钢笔以外,我们还能看见什么?亲切的交谈中,有人掰着精打细算地,有人不时地想张嘴插话,有人蜷缩着看着点烟,那神情却是心里面打算盘,也有人高枕无忧地象在家里睡土炕……按阶级划分,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一目了然。
以今天眼光来,似是荒唐却能涵盖文革之后的农村现状,“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了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⑦这句话在《创业史话》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王西京创作的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七七年,蒋子龙的那反思力作《班主任》才刚刚发表,至于被誉为改革文学的蒋子龙成名作《乔厂长上任记》则发表于一九七九年。应该说,新时期美术创作中,王西京创作的《创业史话》具有其不可替代震耳之功。问题是,近年有学者置近代救国启蒙的需要于不顾,极力否认借近现代以来比如象陈独秀的“改良中国画”观点进行大肆批判⑧,究其实以艺术而为艺术倒忽略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站在本土立场上,守着民族艺术的独立性而拒斥外来文化的吸入,它无法解释五四以来的中国绘画曾经走过的路,更无法解释五十年代中期崛起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尽管它们有题材单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缺陷。也正因为于此,《创业史话》具有艺术成就更不能不扼要以述:首先构图宏大,人物排列之中有穿插,在情节场景的再现中,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而导致亲疏关系的过渡非常自然,避免僵硬或者是零碎的感觉;其次继承徐悲鸿欧化人物倾向,以健壮的体魄和凹凸分明五官肖像,一改以往绘画中出现的中国人鼻脸眉眼混沌不清和面孔;再次次,头部雕镂错金又调动光线,衣褶用线缜密铿锵又淡墨湿笔点擦,尤其腿部大笔渲染又格外讲究气力的贯注,强化对立中的统一;最后充分运用远近距离,与情节场景无关的细节略去,留白之中的似是徐渭的几笔青藤,再加上田畴地坎的挥运披砍给人以广袤之感,使人深沉又生出明快的基调。
总而言之,紧密联系现实,却与现实保持适当距离。笔者以为,《创业史话》是新时期呼唤改革先声之作,它取材上讲出处这种间接性,也构成王西京三十年后写实的政治启蒙与写意的历史文化的创作骨架。
第2个回答  2009-06-26
,《创业史》分析
艺术特点: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2.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3.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人物性格.
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够.
第3个回答  2009-06-25
教你创业呗
第4个回答  2009-06-2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