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与《岳阳楼记》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黄鹤楼》与《岳阳楼记》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快

  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黄鹤楼的地理、环境、传说和楼的雄姿,诉说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之后,想写诗赞颂黄鹤楼,因看到了崔颢的佳作,不得不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历代登楼赋诗者很多,仅唐代就有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气势磅礴,情景交融,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岳阳楼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阳楼,她是三国时期(公元215年)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所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楼.据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遭贬,谪戍岳州(今岳阳市).次年,张说便在鲁肃的阅军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楼阁,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挤,被贬岳州后,重修了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请当时的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被中外广为传诵,亘古不衰.岳阳楼也与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一起声名远播.说到这篇《岳阳楼记》还有一段故事.现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大厅中各镶嵌着一块用紫檀木雕刻的《岳阳楼记》.但为什么一个楼里要放两块同样文章的碑刻呢?据说,《岳阳楼记》是清代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张照的手笔,其书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质,堪称世间佳品.后来当地有一位擅长书法的县官,为了显示自己,想借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使自己能够名垂千史,便模仿了张照的笔迹,重抄写了一篇《岳阳楼记》,也刻在质地同样的木板上,就连字体的大小、形状也与张照的《岳阳楼记》一模一样.但是刻字匠对县官的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心怀不满,而又不敢违抗,便将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细,使其与正常的字区分开.野心的县官把张照的《岳阳楼记》拆下来,换上自己的,然后将张照的手书放在船上试图运往别处,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时,风浪大作,船翻于湖中,县官和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碑刻均落入水中,野心县官被淹死.在以后洞庭湖的清淤中人们打捞上来了张照的《岳阳楼记》,因其雕刻于很好的木质之上,张照的手书没有因水泡受到太大的损坏.由于县官和张照的两块《岳阳楼记》的笔迹太相似了,都可为书法之珍品,所以真假两块《岳阳楼记》的碑刻就同时挂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惟一的一个木质结构的建筑,她从清朝时期重修后,历经百余年加之几十年的战乱而没有被毁.虽说楼的高度仅有19.72米,比滕王阁和黄鹤楼的规模小得多,但是这个屹立在洞庭湖边上的古代建筑,也可以说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惟一不是在建国后重新修建的,并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的楼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7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二、总结性练习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也不是只写给别人用的,而是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自身的经历感悟写创,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第2个回答  2009-07-07
检举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二、总结性练习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也不是只写给别人用的,而是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自身的经历感悟写创,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黄鹤楼》大多是借景表达了作者对“昔人”离去的依依不舍。
而《岳阳楼记》则是作者爱国之心的表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8-12
首联借 传说 落笔,感叹 物是人非.
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 岁月 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 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
尾联借景 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 漂泊怀乡 之情
崔颢的从传说写起,虚实结合,上下贯通,一气呵成.

而岳阳楼记则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以叙事带出景,又由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文中心.
第4个回答  2009-06-28
《黄鹤楼》大多是借景表达了作者对“昔人”离去的依依不舍。
而《岳阳楼记》则是作者爱国之心的表达

参考资料:老师给偶们讲过一点,大概就是这样的里(*^__^*) 嘻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