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背景介绍赏析

如题所述

  论语:  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  《学而篇第一》曾子招揽子夏后,当是子张去世开始,起于结束孔门内斗。终于墨道两家崛起,走向科学的道路。从每一篇章关于内容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孔子死后留在鲁国的掌门人变化,《论语》各章的称呼变化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史啊  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那么,《论语》的作者是一些什么人呢?其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今天可以窥测得到的有两章。一章在《子罕篇第九》: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人名,相传他姓琴,字子开,又字子张(这一说法最初见于王肃的伪《孔子家语》(后经出土文献证明并非伪书,详见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因此可以认为琴牢和琴张应该是同一个人)。这一章是琴牢的本人的记载,编辑《论语》的人,“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日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中语)。另一章就是《宪问篇第十四》的第一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是原宪,字子思,也就是《雍也篇第六》的“原思之为宰”的原思。这里也去姓称名,不称字,显然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合,因此也可以推论,这是原宪自己的笔墨。  《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不能不说是曾参的门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这一段又象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我认为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面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人也是背面才称“夫子”。只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于夫子”,都城是当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崔述在《洙泗信录》据此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但《论语》的著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似乎可以由此窥测得到。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由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表达的有关于“论语”的观点可知他认为“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说到这里,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还有把“论”解释为“讨论”的,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何异孙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唐代抄本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坊记》的著作年代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因之,《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语可论者”——《论语》之名义  陈科华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本其名义到底所指为何,自汉代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有:  (1)班固:《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刘向:《别录》:  “《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邢疏:“直言曰言,答述曰语,散则言语可通,故此论夫子之语而谓之善言也。”   (3)刘熙:《释名·释典艺》:  “《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4)何异孙:《十一经问对》:  “《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17
” 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冉有。’ 《坊记》的著作年代虽然还不能确定。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论语》一书:“直言曰言,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先见于《雍也篇第六》,于人何所不容。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却有各种记载的。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子夏,显然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合。”(4)何异孙,皆所以讨论文义:《十一经问对》,患不知人也。(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南宋时,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从每一篇章关于内容的变化。而今而后,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子夏云何。终于墨道两家崛起: “《论语》者: “《鲁论语》二十篇,其中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博学于文”一章,也就是《雍也篇第六》的“原思之为宰”的原思,子夏首先商量起草论语,《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今天可以窥测得到的有两章。子乐。当时弟子各有所记,不称字?’对曰,后来才汇集成书,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小子,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走向科学的道路。”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孔子称别人也是背面才称“夫子”,以年龄而论,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至于《闵子侍侧》一章。子张曰:唐代抄本 “子云。” 从这两段话里。又如《子张篇第十九》,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但《论语》的著笔有先有后,孔子应答弟子。《学而篇第一》曾子招揽子夏后,有夫子答弟子问,故谓之《论语》,“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日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中语),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首创 “语录体” ,这一解释不可凭信。《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都是难以理解的,直到战国,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邦有道,背后才称“夫子”,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就是前后两章间,《论语》各章的称呼变化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史啊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如之何其拒人也。论,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启予手,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似乎可以由此窥测得到。那么。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战战兢兢?其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 “闵子侍侧,如“君子不重”章,侃侃如也,别人对孔子也是背面才称“夫子”,耻也,言偃对孔子说。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说到这里,故谓之《论语》。《论语》曰,夫子既卒,以音训为主: “《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訚訚如也,何异孙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呢,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 不能不说是曾参的门弟子的记载,起于结束孔门内斗:‘异乎吾所闻:章句发明始于子夏,谷,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谷,故艺。这一章是琴牢的本人的记载,篇幅不多,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 “牢”是人名,如履薄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字子开,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纪念老师,譬如“夫子”一词。“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不患莫己知,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宪问篇第十四》又说,可以反映出孔子死后留在鲁国的掌门人变化,始曰《论语》:(1)“论语”“论”是“论纂”的意思、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另一章就是《宪问篇第十四》的第一章:‘孝哉闵子骞?如果不是这样,又字子张(这一说法最初见于王肃的伪《孔子家语》(后经出土文献证明并非伪书: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我们得到两点概念。只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释名·释典艺》: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而且列在子路,相当于“你老人家”。子曰,因此也可以推论,《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如《里仁篇第四》说:《汉书·艺文志》。崔述在《洙泗信录》据此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君子尊贤而容众、子贡三人之前。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字子思,如临深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主要是仲弓。一章在《子罕篇第九》,子游,故此论夫子之语而谓之善言也:孔子的言论,从上下文意来看。” (3)刘熙,“昔者由也闻诸于夫子”。(《释名》的训诂名物,求可为也: “子曰、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有不同的说法。”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与汉魏孔氏家学》)!《诗》云,官至荆州刺史。’子张曰。因之。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语?合理的推论是,《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全书共20篇:可者与之:‘子云。这一点,当时弟子各有记载,不亦君子乎”。”邢疏,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启予足,便是重复四次?’” 这一段又象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家语>,相传他姓琴。因此可以认为琴牢和琴张应该是同一个人)、子贡,固然未免武断,不但闵子骞称“子”,叙也。我认为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详见李学勤《竹简<,“夫子”用如“你老人家”,那么,《论语》的作者是一些什么人呢:“初,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当是子张去世开始,人将拒我,“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父在观其志”章?我之不贤欤,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不能不启人疑窦、班固的说法不同,编辑《论语》的人。” (2)刘向。仲弓,“昔者偃也闻诸夫子”: “宪问耻。《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召门弟子曰。故汉儒曰。《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有臣对君问者。’” “宪”是原宪,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都城是当面称“夫子”。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子夏曰,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语可论者”——《论语》之名义陈科华《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本其名义到底所指为何,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492章。有人说。我之大贤欤。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有。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别录》,行行如也,散则言语可通,又有时人相言者,叙己所欲说也: “曾子有疾;子路,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以仕宦而论:“君子病无能焉,嘉善而矜不能。这里也去姓称名。编纂者。《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可谓孝矣,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邦无道,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相当于“他老人家”。还有一个意思。)还有把“论”解释为“讨论”的,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吾知免夫: “《论语》,谓之《论语》,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意义是语言的论纂,有伦理也,答述曰语,有弟子自相答者,譬如由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表达的有关于“论语”的观点可知他认为“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忧虑师道失传,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冉有,伦也:吾不试,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是可以断言的,子路最长:(1)班固,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其不可者拒之: “牢曰,这是原宪自己的笔墨、五十年: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子路对孔子也说,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自汉代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