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哪些桥?有几米?在哪个乡镇?也把桥名写出来 有几个写几个

除了瓯江大桥,清江大桥,楠溪江大桥,珊溪大桥,飞云江大桥,仕阳大桥和得胜桥。

  我个人比较喜欢廊桥,就发几个关于廊桥的吧。

  溪东桥
  溪东桥:为木拱廊桥结构,位于泰顺泗溪镇东镇,因为地处东溪的上游,当地人又称“上桥”。溪东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桥长42米,廊屋高10米,净跨31米。桥由二层共骨相贯而成,由九节拱骨并排与另一层八节拱骨贯穿搭置,自成稳固的梁架。在拱内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强横向力的作用。为了保护拱骨和梁柱,防止风雨侵蚀,两侧都装有风板。两端拱趾各自支撑在桥台上,桥台用花岗岩块石磊筑于两岸山崖之上,两头通道均有石踏跺。梁架上建长廊式桥屋15间,当中三间高起为楼阁,两头翼角飞挑。盘龙卧虎,斗角绕云,青龙翘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是泰顺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桥之一。

    该桥横跨东溪之上,故称溪东桥,中为三间高起楼阁,两头翼角飞挑,似盘龙卧虎,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桥下溪水清澈见底。桥的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曰狮子峰,一曰将军峰。据当地人说,此桥及周围的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宝地。在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的秀美,轻灵。

  北涧桥
  北涧桥座落于上桥村的东、南、北三溪汇合处的古渡口。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桥长51.7多米,宽近6米,高11.22米。位于泗溪上桥西北,相距有1公里,横跨北溪,故称“北涧桥”,村以桥得名,其结构、造型与上桥相似,桥面呈曲拱状,上建桥屋数十间,正中三间突起成二重叠檐,四翼高翘呈大鹏展翅之状;桥头两侧各建有厢房数间。整座大桥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漆色丹朱。桥头翼侧石阶处有千年古樟一棵,暮色苍茫下,树阴避天,香味弥远,衬托着北涧桥分外肃穆典雅。

    北涧桥周围环境幽美,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溪水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的小石桥,接以步。每当溪水上涨之时,小石桥就会淹没于水下。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大樟树立于桥头。较粗的一株直径有两米多。这两株树都有上千年的树龄了。大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土石,保其经受了数百年风雨的侵蚀而无大碍。由远处沿小路向北涧桥走来,两株大树茂密的树冠就像老翁的须发轻轻抚掩着古桥及周围古朴的民宅,若隐若现。桥头的一条石板小街是整个村子的中心。一边是廊桥,一边是民居。廊桥山花的飞檐与民宅的屋檐犬牙相错在小街之上,自然形成了风雨街道。桥头及屋檐下很适宜地设置了一些石凳木椅,人们可随意找到休息的地方。村民无事时便在桥头休憩,谈天说地,买卖交易。

    北涧桥在修建之初,就考虑到了与邻近建筑的结合。这一点可以从桥与建筑的连接上看出:桥柱上预留了榫口与建筑相接。桥的造型如民风一般古朴,沿着结构的走势呈“八”字形。桥面上四列方柱,上覆青瓦屋顶。两端山花为歇山造型。桥的中央起重屋,也是歇山顶。斜脊起翘很高,因此显得十分轻盈。结构部分用油红漆木质挡雨板封口,以免风雨侵蚀。整个桥体结构合理,比例匀称,灰瓦红身,与青山碧水相辉映,就成了一幅风景画了。

  薛宅桥
  薛宅桥,位于三魁镇薛宅村,系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横跨锦溪,古名“锦溪桥”。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单檐。该桥拱矢斜度较大,建桥屋十五间,桥头坡度30多米。《中国桥梁史话》有载。

  旗峰桥
  旗峰桥,位于翁山外洋,系石拱木廊桥,建于民国13年,石拱木廊桥,长22.58米,桥屋宽4.35米,桥屋高4.4米,跨径14.2米。  旗峰桥三面环水,周边环境优美,适合野营。顺旗峰桥的下游约百米就是著名的三重漈景区的金钟潭瀑布。

  霞光桥
  霞光桥,位于横坑乡华洋村,为石拱木廊桥,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咸丰二年重建,同治十三重建。桥屋长17.26多米,跨径13.20米,桥面宽4.42米。桥屋高425,拱卷高730,七间,二重檐。

  敦头桥
  墩头桥,位于柳峰乡墩头溪上,系木平梁廊桥 始建年代不详,脊檩上记为清道光十二年重建。长16.36米,宽4.49米,跨径8.70米,离水面高1.60米,东西走向,周围保存有一片古代民居建筑。东桥头建有防火山墙,主体为砖石结构,砖砌法为一顺一丁式。桥屋面阔七开间,32柱,梁架为抬梁式。屋脊压块砖,为仰合瓦顶。两层挡风板,在上层挡风桥上设望窗。桥身用九根大木横架,平梁直径35厘米不等。有桥碑,年代记载部分已破损。(摄影 钟晓波)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光阴流逝,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歇。人生多艰,歧路难行,但还是挡不住人们奔走的脚步。在大山中的乡间小路上,从古至今,留下了多少行色匆匆的身影?古道悠悠,承载着深厚的行路文化。泰顺著名古道“桐山大道”上的墩头桥和普宾桥无疑是古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墩头桥位于柳峰乡一个多姓杂居的村落中,在廊桥的周围至今还存留有大量商业建筑,诉说着当年人气的兴旺,商业的繁华。时至今日,墩头桥和老街虽已清冷下来。但当年的商业气息犹存,坐商和行商文化已渗入这里的一砖一瓦。
  与墩头桥同处“桐山大道”上的雅阳普宾桥,建造时曾得到泰顺、寿宁、桐山、平阳、柘荣等五地群众的捐助。桥梁竣工后,还有一部分捐助款未用完。于是又在桥头建了一座茶亭,顾人烧茶给路人免费饮用。在廊屋的老店铺中,我们遇到了大半生以挑担为营生的付大程老人。他今年已八十四岁,十六岁时开始为奔走于桐山、泰顺两地的行商挑担。挑担人必须具有非常好的体格,从桐山出发要一天一夜才能到达罗阳。中途只能在路亭中歇息几分钟,喝些山泉水。到了普宾桥后,就在桥屋内买几块米糕吃,去茶亭喝两碗茶。他们肩上的货物必须按时赶到罗阳,以免误了罗阳店铺的老板用这些鲜货上早市。挑担人干的是长途跋涉的体力活,他们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从墩头桥、普宾桥上经过的,在这条古道上行走的不仅仅是商人和挑担人,还有求取功名的士人、艺人、政府官员、江湖术士、游医、乞丐等等,构成了行路文化历史长卷上不同的图景。

参考资料:http://www.langqiao.net/Index.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