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歌的《昆仑》《沧海》写得好吗?

内容怎么样?好看吗?

凤歌的《沧海》还没有连载完,我有幸先睹了凤歌已经写好的40万字,我以为,较之《昆仑》而言,《沧海》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凤歌的笔致更加老辣,思考更加深沉,当然,情节也更加曲折好看。  

  我一直认为,凤歌在传统的形式中蕴含了一种“渐变的革命”(这个称呼,是《中华读书报》替我归纳的,我也就欣然笑纳了,也许将来还会成为我的一块招牌)。在《昆仑》中,凤歌以传统的桥段实现了对于金庸时代武侠小说思想文化内涵的渐变,即所谓“旧瓶装新酒”。在《沧海》里,凤歌依然保持了这种与时俱进的风格,同时却又在传统形式上下工夫,使之更加精美,正如当年严家炎先生评金庸小说所称的,“散发出迷人的文化气息”。我想,这不仅是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更是民族审美形式的彰显,也是民族叙事风韵的流布。总之,《沧海》是比《昆仑》更具魅力了,凤歌也在他的精雕细琢中更加成熟了。此前,我对凤歌曾多加期许,以为《昆仑》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现在我更加认为当时的期许没有错,凤歌正在从如林的强手中脱颖而出。

  我在这里特别推荐《沧海》,觉得有这样几点值得提出来加以述说:

  其一,《沧海》引入了时尚元素。

  要说到《沧海》的主线,其实还是一个老套,出身平凡的少年,迭有奇遇,遭逢磨难,历练江湖,游侠四海,终成大气。但问题是,他游历于何时何地,遭遇何事何人,采取何种方式,出于何种动机?《沧海》断然抛掉了传统的“八大门派”之类,也不要“武林盟主”,而是描写了我们曾在《三国志英杰传》系列电脑游戏里玩过的织田信长,构拟了全新的东岛西城八部神通,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的海国交易……。并不追求时尚的凤歌,这一次显然要比《昆仑》更像电子游戏,在这里的传统桥段之下已经有了时尚的意趣,也就是说,跟数字化时代的心理距离拉得更近了。

  不仅如此,主导着人物命运的核心线索,与其说是行侠的经历,不如说是武功之谜破解的经历。一层层的斗智解包,一次次的能力提升,虽然也还是传统的历练江湖,又何尝不是数字化时代虚拟空间里积分升级的成长模式呢?陆渐受黑天劫之苦,让我想起令狐冲所受六种异种真气煎熬之苦。然而,陆渐本性质朴,令狐冲却率性自然,故二人的武功之道也自不同。令狐冲是顺势,不是解谜;陆渐却经历了从技术智慧到抽象智慧的整体系列的磨炼,最终是否得解其谜,在我看过的部分里还没有交代。凤歌在《昆仑》中并不喜欢大团圆结局,没有让梁萧寻求到数学的真谛,在《沧海》中会让陆渐如何,我自然不阃�狻5�恢忠灾腔畚�砍椎慕饷漳J剑�匆讶恢哺�谧髌分�辛恕?

  其二,《沧海》深化了生命意识。

  《沧海》一开篇,写的主要还是江湖纷争,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引向了国计民生,在这一点上甚至比金庸小说要来得更陡。如果说郭靖“为国为民”主要表现于襄阳保卫战,延长宋祚是为国,活命百姓是为民。那么,《昆仑》里的梁萧已经通过他在蒙、宋之间的放弃而阐释了金庸小说未曾展开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主题,从而追求一个没有杀伐的和平环境;到了《沧海》,则在梁萧之后让陆渐深切地体会到了“贼过如梳,兵过如篦”的民生立场,而这个民生立场则是必须通过战争来实现的,所以他大书特书地写了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表现的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其与历史背景的结合,看起来甚至像一部历史小说。这和金庸先生在《鹿鼎记》里试图表现中国历史本质一样,凤歌事实上也展现了那一时段中国历史的本相。

  如果说梁萧是犹豫、摇摆的,那么就可以说陆渐是老实、宽容的,谷缜则是面狠心善。从人物对待生命的态度出发,梁萧思考的是生命何为,或者说是生命最基础的自然价值;陆渐和谷缜则体现了不同形式对生命的博爱式尊重,虽然还处于自发状态,但已经和自觉状态下的生命意识相差不多了。尊重人,珍惜生命,这无疑是一种现代的人文意识,是一种高级层次的理想主义。

  其三,《沧海》反思了技术科学。

  在《昆仑》中,梁萧是把数学作为一种技术工具,首先应用于武功,进而应用于军阵以及更多的工作场合,这就以数学取代了以前哲学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沧海》又和《昆仑》不同,作为其武学动力的《黑天书》,仿佛已经从技术科学中升华出来,而进入到理论科学的层次,其黑天四律仿佛是一部系统论、控制论,并进一步发展到了相对论。物质力量的时空观念被弯曲而放大。这里虽然也借用了阴阳五行等传统神秘文化的概念,却已经不同于传统的阴阳术数之学,其中姚晴(丑奴儿)以地部功法种“孽因子”的情节,倒更加像是西方奇幻加科幻的电影如《勇敢者的游戏》之类的想象时空观和进化链条论。

  在呈现了西城八部技术科学登峰造极的终极追求同时,和许多武侠小说一样,凤歌也反思了过度追求技术升华带来的灾难。即如《黑天书》本身便是一个技术伦理反思的寓言,由此练成的劫奴,其在技术细节上甚至远超人类俊才的高度发达状态,我以为颇有些像现代科幻小说里的机器人。20世纪中期,伊萨克?阿西莫夫和约翰?坎贝尔共同商定了“机器人创作三原则”:(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能对伤害人的事袖手旁观;(2)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3)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我以为,在《沧海》里,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只不过是演变成了劫主与劫奴的关系。而机器人终究不是人,所以其伦理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而劫主和劫奴都是人,劫奴们还多是冰雪聪明、伶俐可爱的人,那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而美好的事物一旦自我觉醒,他们还会抗争,得到广泛的同情。因此,这里就必将带来伦理的反思。

  最后,是《沧海》细化了故事情节。

  也许因为《昆仑》是凤歌的第一部超长篇,虽然在综合程度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之处。比如就有人认为:“《昆仑》算不上一部十分成熟的作品,它冗长的结构、呆板的人物、对经典武侠作品的摹习,令人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提心吊胆。”那么,我在读了《沧海》之后,很深切地感到在技术细节上,凤歌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已经能够较好地把握节奏,不疾不徐,已很少有《昆仑》里那些多余的废话;对于人物和帮派悬念的的制造与展开,较少出现可有可无的支线情节,虽然《沧海》的篇幅还是很长,但较之《昆仑》已经是省净得多了。正如凤歌现在的写作与生活状态,他既少俗尘纠缠,可以有充足的余地回味反刍。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部慢工出细活的小说,越来越有一部长销书的卖相,而不仅仅是令人激动不已然后立马泪收雨散的畅销书。

  当然,我们也许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这部作品至今还没有写完,凤歌究竟要怎样,也只有且待下回分解了。但我已几乎可以确认,三年磨一剑写了《昆仑》的凤歌,这个回合又是长进不少,虽然仍旧采用的是传统手法,却已经在悄悄地进行着一场“渐变的革命”,他已经是以《沧海》超越着《昆仑》,以更大的“海”的容量涵纳着“山”,也许这就是一直通向“经”典的那一条路。

  韩云波:现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文学博士后,武侠评论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员、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与传统文化的编辑、研究和教学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1
《昆仑》还好,但《沧海》我觉的不好看
第2个回答  2019-01-17
我非常喜欢!三部曲都很喜欢
第3个回答  2013-12-01
《昆仑》虽然没看全,但老是感觉梁萧没长大似的,还可以,我感觉挺不错的,
《沧海》就没看过了,嘿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2-01
如果你喜欢yy
那么就不好看~
应该是武侠迷喜欢这几本书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