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成为小学老师,担任班主任,关于小学班级和学生管理您有什么建议,有什么书籍推荐?

如题所述

孔子说过: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思想也认为:教无定法。教育是多元化的,没有最好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可以让我们套用。不同时期的班与班有差异,同一班级间的学生思想又有差异关于班级管理,许多班主任有过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办法。笔者在下面所要谈的,还不足以称之为经验,只是十几年来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之中得到的班主任工作体会,或喜或忧,酸甜苦辣,回味无穷。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新接一个班级,从何做起?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新生刚进学校的第一学期,由于师生之间还没有对相互之间的认识,笔者采取了经常到宿舍与学生聊天,到课堂听课,到机房与他们上机的方式,通过对学生生活、学习的长期观察,对学生个体进行综合了解,包括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作为班主任应敞开心扉,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协调关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周记。一开始,笔者要求学生必须把自己对学校、对班级、对班主任、对同学,以至于对家庭、对社会的一些看法以周记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面有强制要求的一面。但是,在阅读这些周记的过程当中,除了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之外,相当多的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希望班主任能够帮他们解决的生活上的、学习上的问题。于是,翻录英语磁带、提供夜自修课外阅读书籍等等能够帮学生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而那些需要提交给学校管理部门解决的问题,也通过反映到教研室由学校尽量解决。在师生沟通的过程当中,笔者真正体会到“沟通从心开始”这句话!对于学生,老师要做到尊重他们,那么他们回报给你的就是信赖!曾经有学生在周记当中披露他们自己认为卑微的家庭生活,也有学生坦承自己厌学的心路历程,更有学生讲述自己初恋的感情生活……对待这些感受,作为班主任必须做到一点,那就是“尊重”!这也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
在处理好人好事及违规违纪现象上,尽量做到多激励,少批评。每次,先总结表扬好的现象和有进步的同学;即使批评,也尽量只讲事不点名。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哪怕是班级里学习最差、最不守纪律的学生,也极要自尊。笔者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他们自尊和尊重他人以使他人尊重自己。另外,笔者认为每一个学生不管其学业成绩如何,身上总有闪光的优点,发掘它和赞扬它,是笔者作为教师的职责。
总之,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应该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班主任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去尊重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笔者认为,师生之间的这种尊重与信任是一个班级好的开始。
二、班级凝聚力是形成良好班风的支撑点
在做好第一点的基础上,笔者初步掌握了哪些学生学习比较好,哪些学生工作能力比较强,哪些学生比较活泼,哪些学生比较腼腆。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让大家自我推荐。通过对两方面的综合考虑,笔者选出了班委、团委的成员。第一学期班里的工作基本上是“扶”着他们走的。也就是说,班里的事情,事无巨细,笔者一律过问参与。很快,笔者除了自己觉得非常累之外,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三年毕业之后,班里的班干部将会不具备组织领导能力!所以,从第二学期起,笔者淡化了自己的“保姆”身份,大胆放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的积极性,而不是成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传话筒。时至今天,他们基本上能将班里的各项工作处理好,这是一个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体现,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
同时,班级的凝聚力还建立在班主任对班级的关心上。班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09
真心爱每一个孩子,真心爱这份职业。平时多个孩子们一起玩增加彼此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即使是学习差的纪录乱的,多和家长沟通,及时反应孩子的情况,做好老师和家长的交接工作。
第2个回答  2015-07-09
传统儒家书籍。推荐参考大安法师开示:
居士乙:我是教小学的。现在的小孩都很物欲。他懂哪个同学家里怎么样,他需要什么,就会跟对他有利的那些同学混在一块,形成个小势力圈子。所以那些家境不好的同学,在学校很难健康地呆下去。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发现那些贫困的小孩,全村最穷的,整个村子的人都看不上他,小孩有自卑的心理。我觉得我们应该尽点力去帮助这部分人。我们也想改变周边的人,让他们接受传统的观念。但我们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出家师父:我们现在办一个类似于念佛堂性质的场所,每个周末带领大家先读经,然后再读《论语》,再念佛。儒家文化在抚州的根基很深,我看了一下,从孔孟之后几次大的变革都是跟抚州有关。现在有些地方学国学是以程朱理学为中心,就感觉他们对国学的理解没有把握核心的内涵,对佛法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偏差。大安法师:对程朱理学,印光大师晚年有诸多批判的信稿。近代中国的衰微、祸乱以及道德的低落,其根源可以上溯到朱熹、程颐、程颢等理学家们,否定因果、否定轮回的偏见。所以还是要回到原始儒家,回到四书五经的原文去诠释儒家实践理性与伦常的观念。而且还应该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儒家经典,具体可以看憨山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祖师的著作。最重要的是要讲因果的观念,现在中国人不信因果造成了社会道德及心理诸多严重的后果。《周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不是很明显的因果观念吗?积善积得好了对子孙后代有好处,造了恶对子孙后代都不好,正殃是在自己,余殃是在子孙后代身上。《尚书》里面谈“五福六极”,也是谈因果的观念。在《左传》里面也是处处都谈因果。讲传统文化要把这个作为重点去谈。如果没有因果观念,那么仁义礼智信、孝悌礼义廉耻就都没有依据。因果观念是道德赖以成立的重要依据。另外要厘清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要相信这个世间有圣人。圣人就是先知先觉者。中国的四书五经不是一般的学者写出来的,是圣人述出来的,是对古圣先王的道统的传继。如果对圣人经典信心不足,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心生分别,乃至轻慢,缺乏恭敬心,则会诠释微言大义不到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或会把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认为是糟粕而剔除掉。圣贤的教育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个知识体系。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听了夫子的一句话,还没有做到就不敢听第二句,注重知行合一。读了《论语》,就要想怎么去落实“孝悌”,怎么去“仁者爱人”,怎么去“博施济众”,怎么是木讷一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些东西都是要实践的。尤其在家里怎么做到孝道,把五伦关系做好,这都有它的道德意义在里面。其实这些很平实,但是下学上达。事相上你能做到就是在修福,福修到一定程度,福至心灵,就能开发智慧。悟性开了,就能够上达,就知道天道,形而上的东西就能慢慢领悟。承天之道也,一以贯之的道,忠恕之道,那种明德、厥中、浩然之气,诸如此类,这些都是上学,上达的一些境理。这也像佛法一样,理事双备,有事也有理。我们可以从事开始去讲,事里含理,理借事显。讲好儒学,先要注重践行。千万不要以学教科书的形式来讲儒学,因为现有考试的制度已经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几代人都是以教科书模式教育出来的,看问题都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僵化了,最后就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了。要多听点音乐,多回归到自然界,学自然,学书法。特别是小学阶段,逻辑思维不要那么强,心性的仁爱教育,还有审美教育越多越好。回归到小孩子的本来状态去教育,顺其自然,给小孩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更能成才。这也是空性的教育,要空一点,空灵一点。不要太功利,一开始就掉进“术”与知识的窠臼。所以教育要回归其本来面目,要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回归到生命的本态,激活学生本有的良知良能,充溢智仁勇,如是或能造就真正的人才。而国学教育的资源值得我们重视与发扬,愿大家共勉。
第3个回答  2015-07-09
请教同事比较好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