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

这首诗是清朝康熙年假大学士张英写给家人的一封回信。

原文为:

让墙诗——清  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释义:

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

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呢,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

扩展资料: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关于六尺巷的历史典故:

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要占用这条公用的巷子,张家人不同意。吴家和张家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了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所以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给张英写了一封加急信,要求张英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邻里之间应该谦让,于是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这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31

这是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给家人来信批的诗。意思是: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

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而来。

扩展资料

在故事中,人们都在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给他的最高褒奖。后人们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镌刻在屏风上。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流传。

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已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尺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8

这句话其实来自于名为“六尺巷”的典故,主要意思是说:从千里之外寄一封家书回来只是为了自家的墙能多占几尺土,那么让人家几尺又能怎么样呢?这句诗表现了不要太过于斤斤计较得失,要有宽以待人的胸怀。

要仔细分析这句诗的话还得知道其背后的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的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张英在朝廷做了大官,当上了大学士。一天,他突然收到了一封家书。家书上说桐城老家的家人打算重新盖房子,却因为和邻居争三尺宽的宅基地而发生了纠纷。家里人写信想要通过张英疏通一下关系,方便自家人打赢这场官司得到这三尺宽的宅基地。张英看到这封信,并没有去跑关系疏通人脉,而是写了一封信寄回了老家。信上写着:“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到这封信才明白张英的意思,主动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这个场面也很不好意思,也主动退后了三尺。从此,两家中间就多了一个六尺的巷子,而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所以,生活其实就像这句诗描写的一样,不就是三尺墙吗?让给他们又怎么样呢?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事情,可能会由于利益和其他人发生冲突,但是生活不是一个时刻需要分出成败的战场。难道我们放下这一时的利益就会输吗?这当然不一定呀,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争论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我们的生活不是可以多一分快乐少一分误会吗?所以这句诗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原则范围内适时作出让步的人才是真正有胸襟的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这是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给家人来信批的诗。
意思是: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区西南角,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原本此地为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武英殿大学士张延玉的府邸。小巷长100米,宽2米,鹅卵石路面,巷的一边为“宰相府”张宅,另一边为吴宅。张英及张廷玉父子在康熙乾隆年间连任首辅军机大臣。除了他们满腹学问和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外,为人处事忍让宽容也是重要的原因。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例证。
  
《桐城县志略》载文说,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张家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宰相张英的这首诗告诉人们生活需要宽容。张英于千里之外做官,收到家书抱怨邻居在建房子时侵占到家里的的宅基地,张英即书前诗,告诫家人对人宽容,毕竟他身在外,家里有什么事,最能够帮衬到的就是邻里,要与邻里处好关系,不应斤斤计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