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这首诗后两句写深林夕照,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鹿柴》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作品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白话译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扩展资料:

艺术欣赏

这首诗描述了傍晚时分,路柴附近空山深林的宁静景象。诗歌的辉煌之处在于静态与动态的对比,整体与局部的对比,清新自然而不矫揉造作。

先写空山孤无人迹,然后带着却闻一转,引出的声音。空洞的声音,更见其空洞;演讲结束后,沉默更加空洞。最后,我写了一些夕阳的倒影,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忧郁感。

写山水,不能离开特定的风景,不能描写奇形怪状的岩石,不能描写参天参天的古树,不能渲染瀑布和悬泉,要专注于风景的奇观。这首诗以一个奇怪的现象开始:“空山中不见人,但人声可闻。”一层层的岩石,看起来空荡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01
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诗句译文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2-01

第4个回答  2014-12-01
比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