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初中学生深入研读语文课文

如题所述

文章题目:《深入研读文本,实现有效阅读》
内容提要:
语文课的教法是异彩纷呈的,而文本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准确地感知文本;
2、巧设教学活动,科学地切进文本;
3、表达思维结果,精准地解读文本;
4、多种方式品读,多元感悟文本。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感知文本,切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感悟升华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主 题 词:感知文本 切进文本 解读文本 感悟文本

深入研读文本,实现有效阅读
语文课的教法是异彩纷呈的,而文本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解读与针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方式的应用,在领悟文本内涵的过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准确地感知文本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找到切入文章内核的入手点,建立起自己的思维空间,与课文内涵建立相应的读解渠道。
《一只贝》是贾平凹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用洗练的文字,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描述彩贝与丑贝的不同境遇隐喻诸多深刻的道理。
以前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总是抓住那“一只贝”是如何抵住外在的磨难,怎样顽强不屈,最终磨练出一颗珍珠进行课文分析。我们强调的往往是那“一只贝”的精神品质,认为“这只贝”就应该是人生精神的一种象征。在很多情况下,我看到教参这样写了,所以也这样教。而并有想到这样教的结果,只是在完成一次道德说教,而不是完成一次文本的解读过程。
今年,又一次教授此课时,对教材文本再次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分析,才发现,过去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很有问题的。
课文文本的真正价值原来在于用对比的方式告诉我们,外表华丽的事物,可能它的价值会小一些,但是也并不是没有价值;而外表丑陋的事物,可能不受人待见,但是其中完全可能孕育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课文中的“彩贝”与“丑贝”就是这种现象的代表。
“彩贝”很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人们第一眼相中的就是它,但是喜欢之余,最多也就是作装饰品而已。而“丑贝”很丑,几乎没人认识它们,也不会有人主动关注它们,但是最美丽的珍珠却蕴藏其中,这是人们不容易发现的,而最终最有价值的居然是奇丑无比的贝。这件事也告诉人们,要想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内在价值,必须不能被事物的外在形象所蒙蔽,必须要能深刻地看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同时作者借贝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我们必须要用合理的价值观,合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事物。否则,我们就容易走极端。比如文中的“彩贝”,被蚂蚁、虫子将它的肉消化掉,只剩下硬硬的两个壳,但是它们也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的:它们被孩子们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接受人们的赞美。而“丑贝”不被人们所喜欢,虽然很丑,而它的价值却很巨大。所以看问题也应该有两面性。
待深入到文本之后才发现,以前解读的文本的含义其实很肤浅。教出来的结果只是强调贝的“可怜”与“可敬”,强调贝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只是从思想教化的角度进行强调,而并没有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也鲜有读出作者的真实思想。而且连“一只贝”的理解都是根本错误的。因为文章所说的“贝”,根本不是“一只”,而是“两只”。
深入文本内涵之后,才发现从思想的深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更加重要。而一旦学生的思维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分析能力的整体提高才会有保证。
二、巧设教学活动,科学地切进文本
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阅读,就要实现文本与读者、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共鸣。而三者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要巧,才能使学生合理而科学地切进文本。
在《一只贝》的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板块设计教学活动,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板块“重点探究-深入体验”,第三板块“感悟升华”,第四板块“拓展延伸”。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切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开放性的思维,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文本所蕴含的哲理。
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教学板块中,通过视频演示珍珠成长过程,请学生感受文中描述了哪两只不同的贝,其中彩贝的经历怎样,丑贝的经历怎样。从这两只不同的贝的经历,对贝的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既为学生营造了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研读课文把握了方向,找准了研读的切入点。
在“重点探究-深入体验”的教学板块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待丑贝的“丑”和它的价值?怎样看待丑贝的“可怜”?这里我基于这样的思考:显然文章强调了“丑贝”的丑,显然是有其深意的。其实“这只贝”并不丑,它的“可怜”也并不是真正的可怜。我安排学生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出文中相关语句,分析体会它的“可怜”及价值,最后归纳文章“丑贝”“可怜”的真实内涵:
“可怜”只是一般人对它的表面的看法,并不是它的本来的面目。它的真正的价值其实是隐藏在内部的。只有不被表面现象迷惑的人才能发现它的真正价值。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深入事物的内部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样才有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强化了他们自主判断的意识。
在“感悟升华”的教学板块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像这只‘丑贝’一样,经历曲折的事物还有不少,对于那些深藏不露的事物,我们怎样看待它们真正的价值?这对我们有什么深刻的启发?”
设计这样的问题,较易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生硬的课文与活生生的现实,将文本的价值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到一起,引发自身的感悟,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拓展延伸”的教学板块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模仿课文,写一则外表看似平凡而内含丰富的有寓意的小故事。要求学生可自创,也可改编,但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在学生深入研读了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对本课进行领悟学习,培养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
三、表达思维结果,精准地解读文本
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研读,充分把握了课文的主旨,真正领悟了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后,就要训练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并尝试表达思维结果,精准地解读文本,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当我引导学生思考“你怎样看待‘丑贝’的‘丑’和它的价值?怎样看待‘丑贝’的‘可怜’”时,学生从文中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他被埋在沙里,他只好默默地,他说不出来”,“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的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捡起,他不漂亮”,“孩子们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通过分析这些句子,学生理解了“这只贝”所遭受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遭受不幸却无人可诉。
此时让学生将这只“丑贝”和“彩贝”作比较:它失去了颜色,失去了图案,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无法像别的贝一样系在孩子的脖项上接受赞美。他备受苦难与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这是一只“寂寞、孤独、有苦说不出”的贝!这是一只看起来“可怜”的贝!
而深入思考的结果是,正是这只“丑贝”孕育了奇瑰的珍珠,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它的价值更在于无人赏识确有其自身的价值。学生充分体会了“丑贝”的“可怜”的同时,也就充分认识到了这只“丑贝”的价值。这样,学生表达出思维结果,对文本进行了准确地解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
四、多种方式品读,多元感悟文本
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我在进行《一只贝》的教学时,有意识地设计了多次品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本课所蕴含的内在思想,感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课前两分钟,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各小组的书写员到黑板进行书写展示时,由其他同学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既带领学生熟悉了课文,又避免了其他学生此环节无事可做,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分析“课文中的两种不同的贝,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时,我安排了单个同学读课文的相关句子“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以读来体会这只小贝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痛苦,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这只“丑贝”与那只“彩贝”的不同;在分析“这只受尽磨难的贝的‘可敬’之处表现在哪里?怎样理解其‘可敬’”时,我安排了学生齐读“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以读来体会这只小贝默默地与生命抗争,自强不息,最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有内在价值的贝,它们是如何经历磨难而最终成就属于自己的辉煌的,同时也讽刺了俗人们的浅见。
学生在读“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时,他们把“嗨”读成了降调,表现的是失望的语气,此时,我为学生进行了点拨讲解,“嗨”,应该表现出孩子们发现这颗漂亮的大珍珠时的惊喜之情。我又为学生进行了范读,读出了孩子们发现珍珠的惊喜,为下文理解“丑贝”的可敬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理解作者的匠心打下基础。在读“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时,我强调了应该把读的重音放在“钻”、“磨”、“可敬”等词语上,充分体会贝的可敬;在分析文章结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个读,“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并强调了应把重音放在“重新”和“但”上,使学生体会到了孩子们对贝有了新的认识和没有找到贝的遗憾,从而使学生油然而生对这只小贝的敬佩之情的同时,更充分认识这只小贝的价值所在。
《一只贝》是北京版初中课文中的一篇看似普通的课文,笔者教过不只一遍,也听过不少老师教这篇课文。但大多是千教一面。强调的无非是“丑贝”的命运多么令人同情悲悯,这样一单一的结论。教读的重心无不只集中在“可怜”与“可敬”二字之上。殊不知,作者的本意根本不在此处。其实质在于借贝喻人,借贝喻理,借贝讽时,借贝揭示那些只看表面不及内里的现象。其实也是对人们的浅见和功利主义的批判。
经过此次研讨课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教师深入研读文本,读懂课文的本质内涵,启发学生思维,学生才能准确地感知文本;通过开展合理的、巧妙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科学地切进文本;训练学生准确地表达思维结果,才能使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通过多种方式品读,学生就会深入地感悟文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感知文本,切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感悟升华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